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第1张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第2张

图文/沈保才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3张

远眺烧锅窑村

说起烧锅窑,村子不大,人口不多,地理位置也不优越,自然条件还可以,自民国时期建村以来,先后出了不少能人、高人,据我所知,在几代人物里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士,有参加过解放西藏的军人,有出国留学的学生,有人民法庭的法官,有人民公社时期的干部,还有人民教师、政法干部等等,还有在他乡创业的老板、私营企业主,以及毡匠、刺绣、铜匠等传统手艺人……下面我要介绍的是几位跟艺术有关的人物。
一、民间艺人钱甡
二零二一年人们都说是个“冷冬”,新冠疫情阻止了人们的脚步,却没有阻止烧锅窑传出来的消息,我的一个老乡在微信里说前几天年过八旬的钱甡老人病故了,听了这消息,我心里“咯噔”一下,像钱甡老人这样年纪的老人,在烧锅窑已经寥寥无几了。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4张

钱甡老人(右二)生前与家人在一起

钱甡老人与其他民间艺人不同,他念过私塾、精通古文、擅长绘画、习练书法,并有精湛的木刻技艺,是烧锅窑村名副其实的民间艺人。“高手在民间”这句话一点不假!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5张

钱甡老人生前收藏的古籍

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对钱老的人生轨迹和艺术生涯并不熟知,这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人的前人曾在喀喇沁王府教书或者是管理账房工作,据了解,当年在喀喇沁王府的钱仕义、钱仕杰就是钱甡老人的前辈。由于受王府各类文化艺术的熏陶,他从小就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天赋。钱甡老人于1994年在木板上刻的黄忠、赵云、关羽、张飞、马超的画像,五个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画面线条流畅、生动细腻,可见钱老非凡的绘画功底。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6张

钱甡老人在木板上刻画

记得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烧锅窑都要举办一场非常热闹的“灯官儿会”。当年,钱老就是“灯官会”扎灯笼的高手,最令人难忘的是他扮演的“灯官儿爷”。在灯会上,“灯官儿爷”被别人搀扶着跨上一匹枣红马,“灯官儿娘”则由四名男扮女装的“丫环”搀扶着倒骑上一头驴,两个人的模样既幽默滑稽又不失一种高贵气派,成为整个“灯官儿会”的最大看点。在那个年月,钱老给村里人带来了无数个欢乐的夜晚。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7张

钱甡老人的作品

据了解,钱老的老家在巴林左旗碧流台镇海苏沟村,与当前红遍大江南北的央视“星光大道”年度冠军敖日其楞是一个地方的人。要不咋说巴林左旗这地方美丽富饶、人杰地灵呢,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人才济济,名不虚传。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8张

钱甡老人的作品

钱老对民间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喜欢木刻版画,比如他刻的一幅作品,就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字样,内容就是来自民间故事。
钱老在烧锅窑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一身的绝技在几十年里悄然无声,无人知晓他在艺术追求道路上的苦与乐,无人能理解他作为一个农民在民间艺术创作方面的目的。他就像门前地的一株高粱,也像石板山上一块石头,平平淡淡,然而,他就是在这平凡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那么的丰富、是那么的饱满,甚至让烧锅窑这个从民国期间走来的村子一下子变得光彩无比。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9张

钱甡老人的作品

他,老了,再也拿不动那个小小的刻刀了;他,眼花了,再也看不清当年那些细腻的线条了,每每看到这些未完成的作品,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把刻刀接过去,完成他未完成的作品,带给后人无数的联想和艺术的享受。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0张

钱甡老人的作品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老收藏着许多古籍,这是他的知识宝库,他凭借着自身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在绘画、木刻、书法等方面游刃有余,创作出了与众不同的艺术品。如果拿这些作品与他的身份来衡量,谁也不敢相信,这些作品就是出自这位老农之手,就是这位几十年来没有走出烧锅窑的老农之手!为了把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钱老把儿孙叫到跟前,指导儿孙绘画技巧和木刻技艺,希望儿孙成为传承人!
钱老的三个儿子都是农民,他们除了对父亲一生孜孜以求的精神敬佩的同时,也为父亲一身的手艺被埋没在农村多少有些惋惜……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1张

钱甡老人的作品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2张

钱甡老人的作品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前,钱老积极培养孙子的兴趣,希望他能够喜欢绘画和木刻。
钱老用过的一把刻刀,上面书写着钱老的百味人生,记载着钱老的苦乐年华,承载着他对艺术的美好追求……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3张

钱甡老人向晚辈传授木刻技艺

   烧锅窑不仅是民国期间烧酒的地方,它更像是一种品牌、一缕乡愁,浸透在每个人的记忆肌里,时刻在召唤后人如何传承历史、传承文化,犹如钱甡老人的那把刻刀亟待有人接过去……      
二、《诺恩吉雅》传唱人张福梅
《诺恩吉雅》是一首近百年来流传在千里草原上的歌曲。这是一首经久传唱的民歌,伴随着一个哀婉动人、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这首歌在内蒙古中东部的科尔沁、昭乌达草原上一直流传着。据说,这首歌长达三十段,被誉为是蒙古版的“阿诗玛”,而现在能唱出十段的人都寥寥无几。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有人认为是十八世纪中期或末期,也有人认为是十九世纪初,歌曲产生的时间后于故事。故事的发生地始终有一些争议,有人说是在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称诺恩吉雅出生在敖汉旗的王公贵族家庭,远嫁到巴林左旗;也有人说嫁到了哲里木盟(今通辽市)扎鲁特旗,也有人说嫁到了科左中旗;还有人说诺恩吉雅出生在奈曼旗大沁他拉,后来远嫁到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亦有人说嫁到了翁牛特旗,以及呼伦贝尔等等。如此之多的说法为后人留下了诸多想象的空间,待后人不断去研究考证。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4张

民歌《诺恩吉雅》巴林左旗传唱人张福梅(左二),昭乌达长调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莲花(右一)拜访张福梅老人

然而,近年一位默默传唱《诺恩吉雅》歌曲几十年的老人被发现,她就是生活在烧锅窑的张福梅老人。张福梅老人是我大姨的妯娌,我管她叫大娘。老人年过八旬时,依然能用蒙语唱出二十多段《诺恩吉雅》。为此,昭乌达长调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莲花特意拜访了张福梅老人。
《诺恩吉雅》作为蒙古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故事中的诺恩吉雅出生在哪里,远嫁到哪里已经不重要了,但她美丽、善良、聪慧的形象,已经永远印刻在人们心中,更有几代人像张福梅老人一样始终在默默传承着民歌文化,让经典旋律在人们心中恒久飘荡。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5张

诺恩吉雅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民歌《诺恩吉雅》是传唱已久的蒙古族民歌,这首民歌塑造了美丽善良的诺恩吉雅的艺术形象。特别是歌曲所抒发的,出嫁姑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已经超出了一般民歌的范畴,展现出了中华儿女的普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诺恩吉雅》是中国优秀民歌,它穿越了地域,穿越了时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熠熠闪光。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6张

春天里的花加拉嘎乡鲍团村

民歌《诺恩吉雅》成功入选《中华56民族之歌》,堪称瑰宝。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曾经在《诺恩吉雅》一文中说道:“在许多聚会里,只要有一人一开始唱这首歌,马上会有众生应和,那古老的旋律听似简单却千回百转。”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7张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鲍团村境内的诺恩吉雅墓

关于民歌《诺恩吉雅》的创作及传唱,有很多说法。据巴林左旗巴拉坦桑布、敖·朝伦巴根两位学者在调查时了解到,有一种说法是:在诺恩吉雅嫁给达里扎布时,达里扎布家有两个马倌,一个叫“扁头”(绰号,其居住在巴林左旗的后人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另一个叫“格吉格图”,他们二人为达里扎布家放了十五年的马。“扁头”的祖籍是扎鲁特旗,他与诺恩吉雅带来的侍女春花恋爱,结婚后育有后代。“格吉格图”的真实名字叫叶喜道尔吉,妻子是迎春,两人祖籍都是敖汉旗。两位马倌都是天生的好嗓子,都是当地著名的民间歌手。一九四三年四月,作为聘礼的胡拉色骏马拖着缰绳越过老哈河、西拉沐沦河,回到家乡花加拉嘎乡鲍团村(现在的村名)的马群里来了。两位马倌都十分怀念美丽善良的诺恩吉雅,当他们看到骏马跑回家来看主人,震惊不已、慨叹不已,就唱出了一首发自内心、感人至深的民歌。他们天天咏唱着这支歌曲,于是,这支撕心裂肺、有着浓郁的思乡情结和凝结着离愁别绪的歌曲《诺恩吉雅》就诞生了。这首歌首先在花加拉嘎地区传唱,而后在乌力吉沐沦河流域(巴林左旗段)及巴林左旗广泛地传唱起来,逐渐地在昭乌达和科尔沁等地区传唱开。也许,张福梅老人也是受到当时的影响,学会了这首歌,并一直传唱着。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8张

有关诺恩吉雅的座谈会

这也让我想起了科尔沁民歌《达那巴拉》,在烧锅窑,我大娘领小是这首歌的传唱人,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愿意让她唱这首《达那巴拉》,一唱就是几十年。但我大娘就没有张福梅老人那么幸运了,因为张福梅老人是被官方确认的《诺恩吉雅》传唱人。令我惊讶的是,我大娘曾经说过,《达那巴拉》的原型跟她娘家有亲属关系,且曾经在乌拉盖生活过,我大娘也曾想去见见,不知她去过没有……
三、刺绣手艺人韩金梅
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说的是一个人活着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生事物,不断地丰富精神追求,但是能够坚持一辈子乐观、向上、好学、进取的人并不多。“超级老太太”就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她不但活出了人生价值,而且远近闻名,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19张

蒙古族传统刺绣手艺人韩金梅(左)

“超级老太太”是烧锅窑村村民,原名叫韩金梅,年过八十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热爱生活,酷爱刺绣,而且还是一个微信达人。说起她的网名,源于她的年龄,在村里像她这样年龄的人不多,能够用手机的就更少了,然而对于韩金梅老人来说,建群、语音聊天、发视频、发聊天表情等都不在话下。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20张

韩金梅老人的产品

为了便于沟通联络村里的老姐妹们,她把村里平均年龄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们都发动起来,组建了一个“老太太群”,慢慢地大家都学会了用手机、上微信,况且经常会在朋友圈里分享生活趣事,为此,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时,喜欢唱歌的老年人还经常利用全民K歌软件开展自我娱乐活动,唱出了生活情趣、唱出了晚年幸福,这让村里村外的许多年轻人都羡慕不已。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21张

韩金梅老人过生日的场面

过去,韩金梅老人家人口多,生活并不富裕,但是老人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还是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儿女们纷纷成家后,个个都勤劳好学,善良朴实,一心一意扑在生产生活上。人们每次与她交谈时,她表达更多的还是对共产党好政策的赞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感恩,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经历了贫穷和战争年代的她倍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晚年后,老人与大儿子、大儿媳在一起生活。无论是村里人,还是外村人来到她家里,每当与她谈起家人时,老人对朴实的儿子没有过多的评价,更多的还是夸奖与她共同生活的儿媳妇。儿媳妇对老人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从生活起居到兴趣爱好,儿媳妇都是无条件地支持婆婆,俩人的关系非常好,从来没有拌过嘴、红过脸,在外人看来已经达到了“闺蜜”的级别。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22张

韩金梅老人接受内蒙古电视台的采访

韩金梅老人从年轻时候就喜欢传统蒙古族刺绣,几十年下来,早已练就了一手绝活。从过去的绣花鞋、绣蒙古族靴子、绣烟荷包、绣枕头顶,到现在绣挎包、绣时装、绣手机套、绣高跟鞋、绣棒球帽,另外还有老虎枕头、娃娃鞋等等,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无论是材料使用上,还是刺绣工艺的技法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适应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23张

我亲自拜访过韩金梅老人

随着韩金梅老人刺绣作品的增多和作品的对外推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美篇等媒体认识了韩金梅老人。尤其是通过“微世界”,老人已经能够熟练运用微信推广和出售自己的作品,一些喜欢刺绣的纷纷上门购买,或者通过微信支付购买老人的产品。
有一年夏季,韩金梅老人接到了一笔很大的生意,霍林郭勒市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派人专程到老人家里采购了1万多元的刺绣作品,同时也签下几千元的订单。从简单的爱好到赚取零花钱,成为了这一家人增收的重要途径,不经意间,老人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而且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刺绣作品的热销,需求数量也越来越多。毕竟岁月不饶人,八十多岁高龄的韩金梅老人面对日益增多的订单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三个女儿不得不成为她的得力助手,其中大女儿已经年过花甲,但手艺一点不比母亲逊色,这都是多年来韩金梅老人传帮带的结果。母女四人各有分工,专心致志地制作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尽量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现出传统、时尚、多彩的元素,同时带动村里更多人参与到刺绣中来。大儿媳妇虽然没有刺绣手艺,但她全力保障老人的生活起居,给老人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一家人的生活井然有序、其乐融融。看到老人乐观的心态和相应的经济收入,周边许多人开始刮目相看韩金梅老人一家了,同时对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新期待。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24张

我也穿上民间刺绣服装,臭美一下

父母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韩金梅老人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影响着子女们的生活态度。韩金梅的大儿子结合村里在民国期间的酿酒历史,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在酿酒方面做起了文章。
小儿子一家靠自己的手艺过日子,并在母亲的支持下,义务抚养了一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近二十年之久,而且对孤寡老人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爱老敬老模范典型。其他子女无论是在外地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是本本分分,勤勤恳恳,不能不说这是一个良好家风的带动和影响。
“超级老太太”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她用自身的手艺、自身的豁达、自身的健康书写了一个农村普通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她的知名度也吸引了各路媒体的广泛关注,内蒙古电视台、赤峰日报、腾讯新闻以及当地媒体等都曾报道过老人的事迹,一段段故事、一段段佳话,正在南国北疆广泛传送。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图片,第25张

韩金梅老人的产品换来了真金白银

韩金梅老人的生活世界是多彩的,这是劳动人民的本色,这本色质朴、达观、善良,这本色秀美、灵动、生辉!
烧锅窑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的村庄,不仅有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的资源优势,而且有交通便捷、产业新兴和人文和谐的环境优势。
一个耄耋老人用多彩的世界绣出了希望、绣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值得思考、值得学习!
原驻村干部巴达仍贵在宣传推广韩金梅老人的刺绣手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自2016年4月份下派到烧锅窑村后,他通过走村入户、探讨交流、了解民情,基本掌握了全村的实际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下一步发展对策,切实引导广大村民更新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使烧锅窑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在挖掘、整理、推广韩金梅等人的事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村民的拥戴。
2017年11月,韩金梅老人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妇联授予“北疆最美女性”荣誉称号。
(选自沈保才随笔集《烧锅窑纪事》)


往事与记忆
内蒙古自媒体联盟成员编号:0041号
商务合作 | 广告发布 | 原创投稿

往事与记忆
我的自媒体平台,也是你的舞台
回忆往事 留存记忆

往事与记忆
微信联系:shen1291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故乡走笔 || 烧锅窑三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二三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