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一个非常典型的跨界文学创作者

奈保尔:一个非常典型的跨界文学创作者,第1张

奈保尔:一个非常典型的跨界文学创作者,奈保尔.jpg,第2张

  继上月出版的《南方的转折》(中译本)之后,本月初,我们又迎来了英国著名作家维·苏·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中译本)。

  这位刚刚度过自己84岁生日不久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身于中美洲的印度婆罗门家庭,后于1955年定居英国。虽然从祖父辈起就远离了印度,也正因为此,奈保尔的作品中,始终充斥着一种游离和孤独,充满着无家可归者的愤怒和坚毅。不得不说,奈保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跨界文学创作者,这种跨界当然与他极为复杂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被压抑的历史存在感知,让他对移民生存,文化冲突,种族关系,第三世界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敏感问题有着极为犀利的讽刺和愤怒。

  2008年,在《泰晤士报》评选的“自1945年来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中,奈保尔位列第七。他善于使用简单的文句,审视复杂的现代主题,终因自己杰出的文学成就,和萨尔曼·拉什迪、石黑一雄一起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雄”。

  维迪亚达是“智慧的施与者” 

  “我终于领悟,在印度这个国家,你随时可以找到逃避的窍门;几乎每一座城镇都有一个比较祥和且干净的角落,让你躲藏在那儿,疗伤止痛,恢复你的自尊心。”——《幽黯国度》

  对于维·苏·奈保尔的生平履历,我们似乎可以通过他的授权传记《世事如斯:奈保尔传》得窥一斑。不得不说,这本书以罕见的坦诚,展现了这个不同寻常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令人爱恨交加却又对写作近乎疯狂的恶魔——饱受争议的生活。传记中从奈保尔贫困的童年开始,通过大量隐秘的私人资料,展示着他的自大、吝啬、不忠和不伦。

  整个故事发生在中美洲的特立尼达,时间可以追溯到1498年的夏天。不过,真正的故事,要从1926年开始。这时候出场的主人公叫西帕瑟德·奈保尔,“一个家境贫寒的22岁婆罗门,受雇为阿南德·巴万楼下的杂货店写招牌”,很快他喜欢上了柜台后面16岁的女孩朵罗帕蒂·卡皮迪奥——当然他并不知道她是这家店主的女儿。1929年3月28日,两个年轻人在镇公所结婚,第二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名叫卡姆纳的女儿。1932年8月17日,他们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维迪亚达——他的全名叫维迪亚达·苏拉吉帕拉萨德·奈保尔。维迪亚达是一个昌德拉国王的名字,意思是“智慧的施与者”。多年之后,已成为著名作家的维·苏·奈保尔表示:“这个名字气度超凡,非常特别——我为此而珍视它。我觉得,我要做大事。”

  在19世纪80年代,奈保尔的祖父母是印度移民,他们作为契约劳工来到特立尼达的甘蔗种植园。奈保尔家族坚信自己是印度婆罗门的子孙,并以此要求自己的言行饮食。

  1939年,年仅7岁的奈保尔与家人一起搬到了特立尼达首都西班牙港。这是一个美丽的滨海花园,也是一座深水良港。在这里,奈保尔进入了女王皇家学院,这是一所仿照英国公立学校创设的学校。16岁时,奈保尔以优异的成绩从这里毕业。1950年,奈保尔取得特立尼达政府奖学金,得以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

  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

  “我只希望以个人的方式,列出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的写作,我说写作,但更准确地说,指的是洞察力,一种观察和感觉的方式。”——《看,这个世界》

  “我的背景既很简单,又很复杂。”2001年,维·苏·奈保尔在获得“诺奖”后的演讲中如是说。

  对于西班牙港的记忆,奈保尔在自己的文中屡有提及,比如在2003年出版的《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一书中,他说:“那是关于西班牙港的记忆,似乎来自久远的过去,但那只是十一二年前发生的事。那时,我们——母亲这个家族的各系旁支——住在西班牙港,住在属于外祖母的房子里。我们是农村人、印度人,从文化上来说,还是印度教徒。搬到西班牙港类似于一种移民:从印度教和印度人的乡村来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儿混居的城镇。”

  之所以走上写作的道路,奈保尔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作家。”但这种希望更多的源自于他的父亲——自1929年起,奈保尔的父亲就开始为《特立尼达卫报》供稿,1932年,也就是奈保尔出生那年,他已经成为了《查瓜纳斯报》的一名正式记者。在1983年出版的“自传序言”中,奈保尔描写了自己的作家和写作生活,在其中提到了自己因为父亲的缘故,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

  当然,将成为一个作家作为愿望并不是多么简单的事情,“……伴随这个愿望而来的是一个认知:给了我这个愿望的文学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远离我们原有世界的世界。”奈保尔如是说。

  驱策我们探寻真实的动力

  “小说是编造的东西,这几乎就是它的定义。但同时,它又应该是真实的,得自生活的,即小说的一个要点是,小说来自对虚构的部分抛弃。”——《康拉德的黑暗我的黑暗》

  维·苏·奈保尔的大部分人生并没有我们后来所知道的那样光鲜,离开牛津大学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不得不住在地下室里,靠着妻子赫尔的收入勉强维持家计,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想要开煤气自杀。但这些愤怒、不安和早先的贫穷一样,最终都化为了奈保尔一往直前的勇气,化作了他诸多作品中的尖锐批判和深入思考。

  2001年,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说:“他的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奈保尔的作品写尽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全部印象,与之相应,他的足迹也踏遍了非洲、中东、南美、美国、加拿大和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等诸多极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这个世界,奈保尔说他唯一的遗憾是人生苦短:“我认为一个人一共要有三个人生,一个用来学习,一个用来享受,还有一个需要用来思考。”

  不过,这位英语文坛中的传奇人物,却对女性作家充满了敌意和贬斥。2011年,奈保尔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说:“女性作家低人一等。”并表示他完全没有办法对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一视同仁,因为女性写作“完全不同”,反映了女性“情感世界的狭隘观点”。在其他场合,他还曾评价印度女性作家,是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庸俗”职业。

  婚姻形象与文学成就

  毫不相称

  “这就像是对付一场慢性病。某天它突然发作,于是你梦想着某个早晨醒过来能平安无事。渐渐地,你麻木沉沦了,放弃了马上痊愈、恢复健康的念头……你就这样得过且过。”

  ——《非洲的假面剧》

  正是抱着成为作家的愿望,进入牛津大学以后,维·苏·奈保尔勤奋学习,特别是对英语文学的研读下了极深的功夫。当然,在奈保尔本人的描述中,他这样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涯:“离开牛津后,我越来越痛恨牛津。我在牛津没有学到任何东西,我全靠自学,自己成长。”

  大学毕业后,奈保尔先后从事过英国广播公司编辑、《新政治家》评论员等工作。这样的工作为奈保尔提供了一个犀利的批判性视角,让他可以审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冲突。

  1955年,奈保尔写下了自己的长篇处女作《通灵的按摩师》和后来让自己声名鹊起的《米格尔大街》。也是在这年的一月,奈保尔与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帕特利夏·安·赫尔举行婚礼——他们并没有通知任何人。这是一场维持了41年的婚姻,然而,正如《世事如斯:奈保尔传》中所言的那样,这并不是一场多么令人期许的婚姻,举行婚礼的时候,奈保尔甚至没有准备婚戒。婚后没多久,奈保尔就开始出门嫖妓,并且与情妇保持了长期的关系。赫尔唯一的角色,很快从妻子变成了他的助手和编辑——显然,奈保尔需要妻子的帮助,1977年,准备创作《大河湾》的奈保尔,还特别要求赫尔来陪自己,并表示:“如果你不在场,这本书就无法继续。”不过,这个终身未育的女人,终于还是在长期郁郁寡欢的生活中痛苦辞世——1996年2月,赫尔因为癌症在病痛中去世。

  不得不说,奈保尔在这场婚姻中的形象,与他在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几乎毫不相称,正如他自己所说得那样:“可以说是我害死了她。”

  维·苏·奈保尔

  英籍印度裔著名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著有《米格尔大街》、《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模仿者》、《自由国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系列、“美洲三部曲”系列等作品。

       原标题:跨界创作者奈保尔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奈保尔:一个非常典型的跨界文学创作者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