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

【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第1张

第十六章 花鼓闹湖西

花鼓戏滥觞于清中期,兴盛于近代。
在中国传统戏剧大系统中,花鼓戏、花灯戏、阳戏,是同一个子系统中的戏曲,被戏剧理论界称为“小戏剧种”。小戏剧种是针对“大戏剧种”而言的。沅澧流域的大戏剧种,有常德汉剧、荆河戏、巴陵戏和辰河戏。
大戏剧种与小戏剧种是两个不同时代的戏剧类型,二者之间的区别,通过一张简表,可以一目了然。

【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图片,第2张

一、花鼓迎春

小戏剧种的发生,与沅澧流域盛行的巫傩文化有关。这一区域的巫傩文化历史悠久、连绵不绝、长盛不衰。花鼓戏的形成又与这一区域、一次历史大机缘相关。
这一机缘发生的时间在清代乾隆年间,发生的地域在洞庭湖西。
洞庭湖是长江中部的一个天造地设的天然大水库:在南方洪水期,它是分洪蓄水之“储水器”;到枯水期,它又将积蓄的洪水调剂给干旱的田地。因此,洞庭湖区成为了中国的大粮仓。
洞庭湖承受了九江(湘、资、沅、澧、渐、潕、辰、溆、酉)之水,环汇长、岳、常、澧四府州之境,涨水时子湖、小港连成一片,巨浸八九百里;水落时洲汊百出,不可数计。清代前期,日久昇平,这里人口聚集,成为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每在洞庭湖冬季落水时,这里就出现围湖造田的高潮,出现了种种官围、民围、私围的“围子(垸子)”,当地人称这一地区为“西湖”。
乾隆十二年(1747),朝廷开始禁止在洞庭湖区围筑私垦。但西洞庭湖地处各府州、县交界之处、治域边缘,因此累禁不止。
清咸丰、同治年间,荆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县城陵矶的长江河道,全长360公里)南岸的藕池、松滋两口相继溃决,长江之水自北面南,大量泥沙首先沉淀于洞庭湖西北地区,水下三角洲迅速淤积,成为陆上三角洲。面对这片新出现的、无人管辖的二百余里沃野,周边安乡、常德、汉寿、沅江、华容、岳阳六县的农民蜂湧而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前后,三角洲开始筑堤围垸,1894年,清政府在新淤洲土上设置“南洲直隶厅”于乌嘴。藕池、松滋两口溃决不过三、四十年,竟然淤出一个南县来。
 

【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图片,第3张

清末民初的长江(荆河段)与洞庭湖(湖南省志·地理志)
从清乾隆元年(1736)洞庭湖周边农民“围筑私垦”算起,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设置南洲府(建南县)的159年之间。虽然也曾遭水患,但田垸与江湖相安无事的年份却为绝大多数。当时,清政府对洞庭湖区的税收,十分轻微,不及明朝一半。而新垦的西湖区域,更是无有课税。虽然偶有洪灾,但洞庭湖区有“溃垸一季,丰收三年”的自然规律,因此农业的丰产祭祀、农村的丰衣足食,以及农民丰收的欢乐,都在春天的祭祀中得到爆发、和充分地展现。

【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图片,第4张

【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图片,第5张

明嘉靖《常德府志》
清代,是保存地方志最多的时代,这一区域的历朝县志都记载了这种大规模的迎春祭祀活动:
乾隆《岳州府志》载:“《巴华二县志》载:每岁元旦后二日,乡人迎傩,歌舞达旦,沿村遍历,弥月乃止。”
嘉庆《常德府志》载:“上元剪纸为灯,糊以竹格,有绣球、走马、莲花诸类。好事者作成灯谜,夜则相聚以猜名,曰占灯。按近有为龙灯、水村车、狮子等灯,沿街游戏,甚唱采茶灯曲无赖子藉以游食,维持风俗者每严禁之。”
嘉庆《沅江县志》载:“元宵剪彩为灯,有龙灯、狮灯、马灯之别,或扮傀儡于庭前鼓吹歌舞以庆,至其家者欵以酒席。”
道光《安福县志》载:“元宵,剪五彩为灯,如绣球、走马、莲花之类,比屋悬挂。乡市盛鼓吹,扮故事、狮子、鱼龙杂戏。”
同治《益阳县志》载:“上元称灯节。剪纸为灯,悬庭户街衢或结队为龙灯,或扎制花灯、扮狮子、踏球演剧,金鼓喧阗,沿家唱舞为乐,辄十数夜,通曰庆元宵。”
同治《永定县志》载:“岁时,初三日后城乡即盛鼓吹,扮鱼龙、狮子,花灯诸戏。”
…………
这种灯笼火把、青龙鼓吹、彩亭抬阁、句芒春牛的仪式在这个时代、各个城镇的立春之际举行,已经成为一种习俗,一个节日,—— 一支支庞大的队伍沿村遍历、游历街衢,成为了后人所说的“游傩”。
这种游傩,清中晚期在西湖一带特别兴盛,并有着宏大的规模:
一是时间特别长,往往是从立春或春节前后就已经开始筹备、演习、运行,至正月十五达到高潮。这一活动往往“辄十数夜”“弥月乃止”。
二是队伍宏大:每支队伍,或举村之力,或举族之力。包括本村本族的簇拥者,队伍达到数百上千人。队伍中在鸣炮鼓吹者,有执灯笼火把人,有狮灯、龙灯、鰲灯、虾灯、鱼灯,有春牛、青亭、抬阁、高跷、地故事,有化妆演唱插秧、采茶的花鼓灯……
三是形成一种乡村“灯会”的习俗:由于迎春的仪式是由或村、或族主持进行,因此在同一个地方,形成了村与村、族与族之间的会灯、比灯、骂灯、赛灯的习俗。赛灯的结果,致使第二年的灯会呈现出更大的规模。
这种大规模的迎春祭祀,有一种由内及外的演绎过程。游傩的队伍形成之后,先在村内、族内实行,完整的程序为:1祠堂祭祖,在祠堂中祭春鼓、点燃香火龙、对祖先神灵唱花鼓;2春鼓绕村,包括舞香火龙、祭土地、迎春神、唱山歌、传春鼓;3索室驱疫,队伍中的狮子、地花鼓要进入每家每户的庭院和堂屋,以狮子驱除室内瘟疫,以花鼓送春、送喜、送福至家庭,并带走室内邪气。4游历街衢。全村或全族祭完,队伍便在周边乡邻中送春,“金鼓喧阗,沿家唱舞”。直至正月十五元宵“会灯”,各路龙灯队伍相约开往乡镇、城市,致使“青龙鼓吹游历街衢,远近皆趋城市竞观”。
清代中叶,花鼓戏的种种条件都已经具备:此时,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花鼓便从中应运而生;此时,农民自娱自乐的地花鼓花灯、茶灯,也开始表现故事和情节,花鼓小调、小戏也开始脱离祭祀而获得独立的品格;至此时,历经明、清两代而兴旺的大戏剧种“湘剧”(清代将湖南岳阳、常德、益阳的大戏剧种统称为“湘剧”或“汉剧”)已深入农村,对花鼓戏的形成产生了示范性作用;一些湘剧(汉剧)艺人在西湖地区办班,培养地花鼓与花鼓戏演员……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花鼓戏开始遍地开花,走向演出市场。
洞庭西湖,又被湖南人称为“南华安”,即南县、华容、安乡交界“三不管”区域,这里花鼓戏专业班社开始建立。这里的主要唱腔,被称为“西湖调”;这里的戏班被称为“西湖班子”。他们在益阳、沅江移民区域的戏班,开始向益阳方向拓展市场,成为所谓“益阳花鼓戏”“长沙花鼓戏”;华容、岳阳移民成立的戏班,向岳阳方向进发,后来被称为“岳阳花鼓戏”;安乡、常德移民的戏班,开始向常德方向开辟市场,成为“常德花鼓戏”。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湖以西】第十六章花鼓闹湖西(1)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