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曾国藩曾孙抛出重磅史料,揭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真相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清朝的历史典籍中,有一个册子,一直被历史学家当成至宝,那便是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的“供述词”,也叫《李秀成亲供》。
太平天国灭亡之时,李秀成因护送洪秀全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湘军统领曾国荃所抓获,在曾国藩的要求下,李秀成在狱中,以每日7000字的速度,从他个人的视角,完成了一部关于太平天国历史回顾的供述。
李秀成供词原稿(部分)
这部供述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曾国藩专门对这份供述进行刻印,并发放给各级官吏,据说目的是通过了解太平天国,避免重蹈这种覆辙。
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曾国藩以此彰显自己与湘军功劳的成分,不管怎么说,由他所创立的湘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方面的确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但是,自这份李秀成的供述面世以来,几乎所有看过的人都难免怀疑,这份供述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曾国藩对于《李秀成亲供》的修改与删减是必然的。
而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亲手将家中祖传下来的李秀成原始手稿拿了出来,并交由台北世界书局影印出版,直接证明了历代以来对公开版本的质疑。
曾约农
而这本最原始的《李秀成亲供》手稿,也再一次剥开了历史的迷雾,向人们真实展现了太平天国的发展与衰败、李秀成被俘的细节,以及湘军、淮军与太平天国多年攻防之战的秘辛。
逆袭为太平天国忠王
1823年,广西梧州一户山民之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这名男婴就是太平天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王李秀成。
他的出生,让家人倍感添丁的欣喜,但接下来却又不得不面对添口的苦恼,本就生活困顿的李家,随着孩子的临世,生活的压力陡然加大。
李秀成所在的村子,人口并不多,在山野中稀稀落落地散着几户人家,四下望去,满眼所见皆是山岭河谷,因为山上石多土少,连半坡的山地都无法开垦。
村民们谋生之途,不过是用些零星的土地种些粮食,平日里便在山林里讨生活,或砍柴售卖,或挖些草药之类的。
幼年的李秀成即显露出过人的聪慧,可家中贫苦,既没钱供他去读私塾,还想着让他做做干活的帮手,被舅舅带去上了两年私塾,家里熬不住,只能让他退学回来。
年少的李秀成回家之后,也没有合适的活计,加上他依旧渴望着读书,便突然想了个对策。
他重新返回了私塾,请求在其中做份杂工,只需管吃管住,并不要酬劳,但他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可以免费在私塾中旁听学习。
就这样,李秀成在当地的私塾中,开始了他半工半读的生活。
正是这种出身与经历,让李秀成不仅成为饱学之士,而且不强健了体魄,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并形成了隐忍的性格。
在太平天国的高级领将中,李秀成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之人。
李秀成画像
当时的太平天国,洪秀全算是受到过较好的教育,也曾参加过科学,但他在太平天国中的作用,主要还是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
除洪秀全之外,太平天国的军事将领,基本上都未受过良好的教育,连识文断字的都不多,李秀成在其中完全是一个特例。
他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并发起金田起义之时,最早加入太平天国起义队伍的元老级人物,当年,李秀成已经28岁,正值青壮年。
太平天国曾有两次封王,一次是刚从金田起兵不到一年之际,洪秀全对共同领导并发起起义的几名骨干人物进行封王。
其中包括依次被分封为东西南北王的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四人,以及被封为翼王的石达开、黑神王刘陆然。
这些人被封王,并非基于才能与贡献,更多的是基于他们的资历。
因为,他们不仅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策划者、领导者、发起者,而且,还是长期与洪秀全一起组织与传播“拜上帝会”,他们一直是一个核心集体。
而第二次对于军事将领的封王,则是在原来的几个王死的死、走的走的情况下,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了重组军事领导层,才在表现优秀的下级将领中,选拔出了李秀成、陈玉成两人,分别封为忠王与英王。
李秀成的这个王爷的身份,完全是刀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
在太平天国早期的时候,在几个老王的带领下,军队一路攻城略地,可以说战无不胜,腐败无能的清朝八旗兵根本毫无抵抗之力,在这种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李秀成的职务虽说也在提升,但在战绩方面并无可圈可点之处。
第一次让李秀成引起了洪秀全的注意,是在1857年,太平天国已经进入中期,而且因为太平天国头一年发生的天京事变,高级军事将领处于空缺状态,李秀成与陈玉成两人联掌兵权,李秀成的军事谋略及指挥能力才真正得以凸显。
在清军已经形成了反攻的态势下,不但阻止的清军的进攻,而且还连下多城,可以说是逆势而上,战绩彪炳。
1858年,与陈玉成联手,更是连破清军江北大营,并取得针对曾国藩湘军的三河大捷,一度让湘军丧失了战斗的信心。
正是因为这些卓越的表现与辉煌的战绩,李秀成被洪秀全册封为“忠王”,并题“万古忠义”匾额相赠。
忠王李秀成
至此,李秀成从一个靠砍柴挖草药为生的山民,历经八年的南征北战之后,成为太平天国的新一代王爷。
为护幼天王舍命被俘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不仅越来越昏庸,而且猜忌心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在英文陈玉成死后,太平天国军队的领导权力基本都归入李秀成手中。
洪秀全对李秀成并不放心,有一次,因怀疑李秀成可能投降清军,竟直接将他在天京的家眷全部拘押起来,害得李秀成在城外与清军苦战时,一无兵力协援,二无粮草支持,差点疲困而死。
好在洪秀全见他不仅没有降清,反而力战至几乎全军覆没,才放下心来,开了城门,在最后时刻保全了李秀成的性命。
洪秀全纪念雕塑
1863年的时候,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全面的逆转,在清八旗兵、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洋人军队的共同联合下,太平天国的地盘全面收缩,最后只能困守在天京一个小范围之内。
“如今,满清兵势正强,我军外围各城纷纷失守,天京恐成孤城困地,还请另择别处而立,方为上策。”
李秀成曾向洪秀全进言,希望他下令退出天京,避开清军锋芒,撤向两广一带,却被洪秀全严词拒绝,并斥责他心生怯意。
其实,在此之前,李秀成本来并不想困守在天京城中,他的战略思想还是通过进攻清军后方,分散清军兵力,间接纾解清兵对天京的围困。
但是,洪秀全却不这么想,一方面,他怕李秀成在外面拥兵自重;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天京城内无将可用,心中没有安全感。
或许,他也预知到太平天国已经到了晚期,回天乏力,有如放李秀成在外面攻城略地,倒不如回到天京城内共同赴死。
有李秀成在,天京城或许可多撑上几日。
时间来到了1864年,此时天京被困日久,城中早已断粮,天京城内百姓易子而食,连身为天王的洪秀全,最后也只能靠野草充饥,连续过了十多年锦衣玉食生活的他,哪能承受得了,很快便在饥病交加中身故。
此时的天京城内没有战死或饥饿而死的兵士,只剩下几千人,因为无食果腹,也基本失去了战力,在清军破城之后,几乎没有遇到抵抗,太平天国苦心经营了十多年的天京城,瞬间陷落。
而李秀成不愧为忠王,为了保证幼天王洪天贵福(洪秀全之子)顺利出逃,将陪伴自己征战多年的战马送于他,而自己刚取了一匹饥饿的老马骑行,最终被攻入城中的湘军抓获,陷入了湘军首领曾国荃(曾国藩弟弟)的手中。
李秀成被俘
本来,曾国荃是准备直接将李秀成处决的,正是因为他的拼死抵抗,让湘军损失巨大,曾国荃对李秀成自然怀有深仇。
就在这个当口,曾国藩却传下话来:“此人暂不能杀,先留其命,我尚有后用。”
李秀成供词之外的秘事
很多人不太理解曾国藩留李秀成活口的用意,因为在对太平天国这么多年的战争中,抓获的高级将领并不少,绝大部分都是一刀斩杀,很少留活口。
而且这个规矩本身就是曾国藩预先定下的,这么做的原因,是怕不当场处死,朝廷必定要求将人押往京城,势必会留下一些不必要的是非口舌。
但对李秀成这一次的处理,却令曾国荃有些意外,不知自己的这位兄长究竟想利用此人来做什么。
“让他写下供词,要对太平天国之事尽可能全面细致,我自有大用。”
曾国藩终于说出了他的用意。
曾国藩
至于曾国藩为何要李秀成的供词,曾国荃也不得而知,他也没必要了解得太过清楚,对这位兄长的权谋,他是有信心的。
曾国藩为了得到李秀成的配合,还曾亲自与李秀成和颜悦色地面谈过一次,谈话间向李秀成做了些暗示:“待我获得供词之后,或可请上宽恕。”
曾国藩最初也没有把握李秀才是否如其所愿,湘军也曾抓获不少的太平天国高级将领,绝大部分都是视死如归,对于供词一事,愿意配合的极少。
以忠义著称的忠王李秀成,会不会写下供词呢?
在面谈之前,曾国藩没有把握,但谈话之后,令他没料到的是,李秀成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曾国藩便命人,在李秀成撰写供词之时,好生照顾,并专门为他配备了书桌与笔墨纸砚。
李秀成也不负所望,平均每日近7000字的写作速度,用了9日的时间,便写了6万多字,整个供词更是从洪秀全的拜天地会开始,一直到他被俘为止。
曾国藩是一个拥有高超权谋之术的人,他之所以暂留李秀成的活口,让李秀成写下供词,最首要的目的应该有两个。
第一个目的,利用李秀成的供词邀功。
因为满清朝廷对太平天国的情况并不了解,就导致对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究竟在抗击太平天国时,做出了哪些战绩,也同样没有概念。
在当今的政局下,满清的八旗兵还是主流,曾国藩的湘军属于团兵,也就是半私人武装,又是汉人军队,朝臣不大可能会帮助曾国藩大力邀功,因为,比较敏感。
而曾国藩也不能主动邀功,这种事历史上根本没有。
这样一来,曾国藩就陷入了极为被动之地。
他呕心沥血这么多年,辛苦训练湘军,冒着被朝廷怀疑他拥兵自重的风险,不过就是想通过平定太平天国,获得朝廷的封赏,趁此机会,大幅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可复杂的满汉族群关系、湘军的性质等,都决定了无人会向清朝皇帝为他邀功讨赏,那岂不是白忙活了一场?
当听到李秀成被俘之后,他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雪中送炭的大好机会。
朝臣不会帮他邀功,他自己又不便邀功,那么,就让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帮自己“证功”。
来自敌人的供词表述,是最后的功劳证明。
更何况,这供词还是出自太平天国最后一个军事将领中的“王”。
第二个目的,避免朝廷的不信任。
曾国藩是读过许多史书的,他知道在历朝历代,许多战功无论靠谁来说,在皇帝眼里都是有水分的,虚报战功的事情层出不穷。
但有了忠王李秀成的这份供词,铁证如山的情况下,曾国藩湘军的战功自然不会有任何的水分,也让朝廷少了许多的怀疑与顾虑。
如此一举两得的事情,聪明的曾国藩怎么会不做呢。
曾国藩画像
他并非把李秀成的供词原封不动地上交给朝廷,而是对原始的供词重新进行修改与增减,也就是进行了二次编辑与修饰,让供词对他更加有利。
所以,传闻中6万多字的原始供词,最后被曾国藩呈交上去的修订本,就只剩下不到3万字了,一半的字竟然没了。
曾国藩靠着这份证词,再加上他的权谋手段,以及在平定太平天国方面的实打实的贡献,在仕途上的确获得了节节高升,并最终在满臣为主的清廷成为一代权臣。
结语
曾国藩终归还是欺骗了忠王李秀成,在供词提交之后,曾国藩还是把他处决了。
李秀成自然留不得,因为朝廷已经下旨让他把李秀成押往京师,但曾国藩可不傻,李秀成的进京,随便哪一句话说错,或者有意诬陷他一句,在满清朝廷那儿,他不但无功,反而会成为罪臣。
李秀成塑像
至于李秀成为何愿意写下供词,有人说他是想争取了个假降的机会,以图东山再起;也有人说,他在面临生死选择时,怕了,他不想死,希望凭着供词能争取一线活命的机会。
无论他的想法怎样,在权谋高手曾国藩面前,他还是失算了。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