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使中宪大夫贡修龄,第1张

文安之研究

2020年第46期

  总第四十六期

文安之同人录·亲朋篇

副使中宪大夫贡修龄

贡修龄(1574~1641),初名万程,字国祺,号二山,南直隶常州府江阴(今属江苏)人。百度即可知,贡修龄于万历三十二年(1603)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翌年出任浙江金华府东阳县知县,为政清廉,安抚流民,有治行,一度代理义乌县令,治行一如东阳;后擢刑部主事,又出任浙江参议和漕运使。史料有谓“内补刑曹,断狱明允,晋少参,出任浙漕,尽革漏规”。刑曹是各部司曹的通称,司曹是各科办事的官吏;明时布政使下置参政、参议,时称参政为大参,参议为少参,官从四品;浙漕,就是负责浙江漕运的漕运使,秩正四品。贡修龄在任期间“尽革漏规”,也就是大胆改革,破除以往的陈规弊端,由于个性耿介正直,不容于官场,遂“投劾归”。投劾,即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此后,又复起为江西少参,分守湖东道。明代在江西设立有五个分巡道,分别为南瑞道、湖东道、湖西道、饶南九江道和赣南道,主要职责在于管理该地区的清军、粮储、屯田等具体事务及稳定地方秩序。

贡修龄仕途坎坷,累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右参议,中宪大夫(明为正四品升授之阶);崇祯十一年(1638)告老还乡,有称其“热心乡里公益事业,与李鹏冲、张有誉等倡修崇祯《江阴县志》,与常惺广寂禅师等倡建江阴十方庵,重建华墅砂山文昌阁,华墅护龙庵,创建家庵牧牛庵与涌莲庵。'牧牛朝梵’与'护龙晚钟’,都入龙砂续八景。”平生著有《匡山集》《斗酒堂集》等。今“国学大师”网站中有载:《斗酒堂集》十二卷(明末刻本)为“四库禁毁书”;“上海图书馆”有“1998年影印本”;“中国古籍总目”有《斗酒堂集》八卷(明刻本)。而在《斗酒堂集》卷七中有首诗《有怀文铁庵次其扇头韵却寄》:

倾盖忘言破夕曛,曾将肝胆一披闻。

尊前漫许相贻矢,爨下谁怜有断纹。

已觅青山终老窟,但看黄阁上台文。

自从报发巴陵棹,望断江东日暮云。

尾联第三句原有注:“贵以南司业转侍讲暂回楚中”。此诗附载于清乾隆版《东湖县志·卷十七人物志》(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7年校注本)中,亦有注释“原刻本正文后有如下文字:以吏部之精诚,作根矩之远别。北鸣南向,牲自不谋。东残西漂,地亦各判。然则坡老投闲,何妨君房失却驺虞之恨,真欲不解。亦壬申作也。”

从此诗可窥,贡修龄与文安之颇有交情。就诗题而言,有怀,即感怀,有怀念与思念;文安之,字汝止,号铁庵;扇头,即扇面之上的意思,次是表示第二的次序,不失谦逊之意,“次其扇头韵”就是依照文铁庵的扇头诗的韵律而写下这首诗;却寄,即回寄。由此可想见,文安之先前题写过扇头诗赠送贡修龄;贡修龄回寄诗作于壬申年,也就是崇祯五年(1632)。

文安之是崇祯二年(1629)复出,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别称南少司成)。据清康熙《文门谱略》记载,文安之在南少司成之后晋升过右春坊右中允兼侍读、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掌司经局印,具体时间分别是辛未年(1631)、甲戌年(1634)、丁丑年(1637)。贡修龄诗中注“贵以南司业转侍讲暂回楚中”,正是文安之在崇祯四年(1631)授右春坊右中允兼侍读之时。要说右中允,只是詹事府右春坊属官,官秩六品,名义上是从事辅导太子工作,事实上只备官员的升迁。侍读也是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的官名。明时翰林院有侍读学士从五品与侍讲学士从五品。盖因如散闲之官,在迁任之际,文安之借故回楚乡,是谓之“暂回楚中”。也就是在段时光,贡修龄和文安之有聚而惜别过。

有稽可考,文安之在出任南少司成时,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南大司成(南京国子监祭酒)是侯恪。侯恪(1592~1634)是河南商邱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与兄侯恂同年中进士,因“不肯仕,闭门读书,三年不窥园”,及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才再次公车入对,点翰林院为庶吉士,后历任编修、庶子、谕德、左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有万历己未科殿试金榜录中,侯恪是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贡修龄是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侯恪小文安之一岁,文安之晚一科进士点翰林,二人曾在翰林院共过事;贡修龄年长侯恪十八岁,却与侯恪为同年。三人都是同朝为官,同道中人,相聚于南都,也在情理之中。

再说贡修龄,贡家在江阴县华墅镇是世家大族。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龙砂贡氏宗谱》所载:“始祖师元,元季由宣城南湖宦居江阴高巷。长子殁于兵,次子礼徙邑城东五十里龙山南麓之清化乡华墅镇,三子鲁迁常熟黄庄。”贡礼有四孙,其中三个孙子都徙往常熟杨尖,惟长孙的长子留居华墅,“是为龙砂支祖”“明贡安甫即出自是族”。贡安甫是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南都御史、山东佥事,曾名列常州府、江阴县两级乡贤祠。贡修龄是贡安甫的曾孙,以进士任东阳县令,后又兼署义乌县令,政绩卓异,东阳立“去思碑”,入名宦祠,义乌也建生祠,两邑都绘其肖像以示怀念。贡修龄也因功升浙江布政司右参议,曾主持浙江考试,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右参议,中宪大夫。福建、江西信州皆入名宦祠,清《浙江通志》有传,江阴入乡贤祠。

贡修龄在出任东阳县令时,文安之于天启二年(1622)点翰林为史官,同年,贡县令修《东阳县志》。据《江阴县志》所载的“世恩堂”云:“副使贡修龄识拔大司马张国维于髫年,资之成名。及张官巡抚,营此第以报师恩。”大意是说,贡修龄在浙江布政使司参议任上,曾兴办学校、亲力扶助贫寒学子。受扶者中有一学子,名张国维,入仕后曾任江苏巡抚,管辖苏、常、镇、松、扬、淮六府及徐州,衙门设在苏州。其时,贡修龄已经致仕居家。为报当年扶助之恩,张国维个人出资,令江阴知县督建,在华墅镇建贡氏西庄,题名“世恩堂”,供恩师安度晚年。《明史》有传记,张国维(1595~1646)是浙江东阳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番禺知县;崇祯元年(1628)擢刑科给事中,崇祯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他任十府巡抚六年,大兴水利六年,并写成一部巨著《吴中水利全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刊刻。崇祯十七年官至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后,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天启二年壬戌科文震孟榜,张国维和文安之都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两人为同年。张国维出任巡抚那年,文安之也晋升为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贡修龄正值花甲之年。贡修龄与文安之的忘年之交,由此也可窥,由来非一朝。

贡修龄有子名贡若甫,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若甫曾以重金赎年方二八的陈圆圆为妾,然圆圆不为正妻所容,被父亲贡修龄无偿放走。陈圆圆却是后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江淮名伎。按徐霞客之子李介《天香阁随笔》所说,贡若甫与陈圆圆相识,是他“往金华省父,道出浒关,见之悦,输三百金赎之归”。浒关,又名浒墅关,属苏州府,是江阴县往浙江金华方向的必经之路。贡若甫在前往金华探望父亲的路上遇见到陈圆圆,一见倾心,就赎其身纳为妾。陈圆圆离开贡家的原因,则是“室人不容”,家长贡修龄的表态亦是官家风范:“此贵人。纵之去,不责赎金钿。”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副使中宪大夫贡修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