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总序:历史的见证饱含过往时代的鲜活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总序:历史的见证饱含过往时代的鲜活,第1张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总序:历史的见证饱含过往时代的鲜活,文章图片1,第2张

今年,冯骥才先生与学苑出版社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史捧出了一套重磅大书——十卷本逾260万字的《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11月5日的“八十个春天——冯骥才与天津”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冯骥才先生在该书首发时感慨,这套他搬起来都有点吃力的书里面,放进去了自己最宝贵的20年光阴。如果重来一次,他依然会把这20年奉献给文化遗产保护,奉献给这些在大江南北来回奔波、充满艰辛又没有钱的事。“所以我钦佩学苑出版社有这样的眼光,知道这部书的意义,知道这部书留下的不只是我个人,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足迹,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先觉,我们的困难,我们的追求,我们的价值观。”冯骥才先生说。

在此特将冯骥才先生为这部文库撰写的总序分享给您。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

总 序

文 / 冯骥才

写作是我的生活,我原本写作的主项是小说。但有别于大多数作家,我至少有二百万字是非文学写作。这种写作横空而降,迫使我放下手中的小说。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由于社会迅速转型,文化传统受到冲击,遗产濒危,传承受到威胁。于是我纵身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来。这事业远比文学写作艰辛百倍。但它具有紧迫性,使命性,意义远比个人写作重大和深远得多。由此一路下来,历时二十余年,转战于四个战场:一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二是民间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四是教育保护(建立非遗学)。这个崎岖而艰难的全过程后来被我写进一部文化自传中,书名叫做《漩涡里》。然而,这部梗概性的自我描述,无法表达二三十年中极其丰富和驳杂的精神历程。后来,我发现到,这个历程被过往的岁月无意却完整地留在我一种特殊的写作里。

对于一个写作人,写作是得心应手的思想武器。当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身处孤立时,写作的笔便被我派上用场。当然,不是把它写进文学,而是用它写文章呼吁、论辩、批评、表述;用它准备一场场大型演讲;用它制定行动计划;用它理清思想和建设理论;用它做田野调查、记录、研究和为遗产制作档案等等。

这时,我发现我的写作的功能被我放大了。相对于文学,这是一种另类的特殊的写作。在不经意间,我留下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浩繁的文字;包括思想、理论、批评、随笔、散文、纪实、研究、口述史、讲话、谈话录等等。由于我是多项重大遗产工作(非遗抢救、古村落保护、传承人保护等)的倡导者、发动者、组织推动者,并亲历其全过程,这些文字便具有历史的见证意义。他留下我这一代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精神与行动的足迹。因使我在编撰这部书时,仍可重温到那一代人精神之积极,道义之担当,理论创新之勇气以及大量的获得田野发现时学术的激情。

历史是过去的;历史的见证却饱含着过往时代的鲜活。为此,我把这部书,既视作自己的思想作品,也作为同一时代的同志者们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纪念。

此书分十卷,含思想卷二卷,行动卷二卷,文化散文卷二卷,敦煌卷一卷,言论卷一卷,序文卷一卷,对话卷一卷。这样的书,此前不曾出版;面对这样跨时二三十年、卷帙庞杂的文字,理清篇目,去芜存菁,分类归同,实属难事。因向为此书编辑、校订、装帧、出版付出心血和努力者深致谢忱。

是为序。

2022.8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文库》总序:历史的见证饱含过往时代的鲜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