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第1张

江北川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1,第2张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2,第3张

一、樊汊是千年古镇,遇水而兴

二、江北名刹水陆寺

三、我们不一定是原住民的后裔,我们从哪里来?

四、家谱是一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小说是从小处说起

六、凡是历史悠久的古镇就有特产名吃

七、行善积德、毁家纾难的故里人物

八、名医辈出,誉满江淮

九、谈谈樊川小牌子

十、《故里人物》的篇名

十一、我为什么要写《故里人物》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3,第4张

一、樊汊是千年古镇,遇水而兴

位于扬州市东北部,与高邮、兴化接壤。她源于汉,名于唐,盛于清末民初。历史上隋文帝开挖山阳渎,是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夏四月庚戍,於扬州开山阳渎,以通漕运。”其走向,乃从扬州茱萸湾(今湾头)往东达东陵(今宜陵)折向北,经汊、高邮三垛、入宝应之东射阳湖,向西北经山阳末口入淮。山阳河距今已整整1432年。清刘文淇撰《扬州水道记》,认为山阳渎就是邗沟东道。

在隋朝之前,樊汊古镇已初具规模,1957年樊川镇在疏浚、拓宽三阳河镇区段时,曾在河道中心挖到古水井数口,弧形井砖所砌,地点在镇区樊家垛东码头东北三四米处,弧形古井砖在安徽阜阳和江苏等地均有发现,考古研究认为,出自于汉代古井。由此推断,樊家垛历史上很早就有先民居住,而且人数不少。

2007年11月30日,在县道邵吴路东风河桥梁施工过程中,民工王道云等人挖土时,在两米多深的地方,发现有一堆类似猪粪的东西,用锹拨开一看,原来是一些古钱币。该币正面有“大泉五十”字样,“大泉五十”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因此推断,西汉末年(公元8年)樊汊就有先民居住。宋代就有诗作写到樊汊,陈造有《次韵杨宰樊汊》《次韵樊汊》。樊汊亦已成为集镇,约千年后才更名为樊川。孙在堂先生在《樊川历史文化》一书中有《樊汊、樊川同见一诗》,他就引用了:“高树叶初下,离亭风飒然。桥旋通小市,路远寒烟。一鸟翻人外,千峰落马前。别君应有梦,今夜到樊川。”

无论古代史称樊汊也好,近代史称樊川也罢,无论是言称樊汊,文字则书樊川,樊汊与樊川有着共同的特征:汊,河流的分岔,水也;川,川流不息,水也。总而言之,言称樊汊的,多为上了年纪老人,称樊川,多为青年人。

千年古镇因水得名,遇水而兴。古代的淤溪河(今盐邵河)西起渌洋湖,连接樊良湖。由于淮水泛滥,樊良湖后湮入高邮湖,高邮运河以西的多个小湖被连并成高邮湖,樊良镇亦没入湖中。从樊良湖分岔后流入樊川而终,即镇区界河,今为人民路。樊川的先民们取樊良湖的“樊”,取淤溪河是樊良湖分汊的“汊”,合二为一,称为樊汊。这是一种说法。

盐邵河是里下河地区水上交通运输主动脉之一,起自盐城,终于扬州,联通了盐城、盐都、兴化、高邮、江都、扬州,东西贯穿扬州大部,全长约一百公里。盐邵河从江都邵伯镇到兴化老阁入卤汀河,长48.6公里,邵伯镇至邱墅阁称大泾沟,邱墅阁至樊川称淤溪河,淤溪河至卤汀河称斜丰港。

樊川河塘沟汊纵横,山阳河、盐邵河、斜丰港在此交汇,地处泰县、高邮、甘泉三县结合部,南头有樊家垛,三阳河东则有南汊沟、中汊沟、北汊沟,故名樊汊。这是另一种说法。南汊沟、北汊沟1949年后已填平建厂房。今唯存与山阳河、盐邵河通活水的中汊沟,中汊沟大约位于樊川镇三里长街的中段偏北一点,在经家大场北,今运输社、自来水厂南。经家大场东曾是樊川区委的驻地。

樊川古镇,历史上曾有过“小小樊汊赛扬州”的辉煌,樊川的繁荣,唐宋至清及到太平天国战乱和后来的抗战时期。江南的一些士大夫阶层、富商巨贾,在战乱中纷纷选择避难栖身之所。特别是抗战爆发后,苏、锡、常、镇、扬等地一些官宦和商贾四处逃难,樊川便成为他们的首选之地。当时流传这样的说法:“有钱有势的上四川,有钱无势的到樊川。”于是镇上人口猛增至五六万,房租也随之翻了十倍,市场繁荣,委实空前。樊川本地相继出现了滕、黄、葛、吕、徐五大家族,和外来的郑、张、茅、靳四大公馆,以及十大商号等等,真是百业纷呈,万商云集,蔚为壮观。

清代道光年间,兴化诗人李国宋在《宿樊汊》诗中是这样描写的:“二月柳丝长,归帆挂夕阳。春风吹野水,瞑色近河梁。宿草霜根白,残云雨脚黄。玉楼高半掩,绣被冷孤航。”

可见清代道光年间樊汊已有不少华丽的楼房,商业繁荣由来久矣,而且也书声琅琅,人才辈出,清末樊川出了好几位秀才:同治年间的葛锦泰秀才;光绪年间的徐燦英、徐燦蘅兄弟秀才(是我的大伯曾祖父、二伯曾祖父);经厚庵、经文叔父子秀才(经文叔是我的老姑曾祖父);还有经竹书秀才(经谷平之父)、经又谯秀才(经实秋之父)、经朋山秀才(已故经持平先生的先祖)、张子良秀才(张增九之父,张学宏的祖父);樊榜、葛久超两位武秀才。有些秀才是客籍,如李少卿是兴化人,杨元章是镇江人。而举人则是空白。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4,第5张

二、江北名刹水陆寺

樊川水陆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曾与扬州大明寺、泰州光孝寺齐名。历史上樊川的寺庙、道观、庵堂有十余座,当然规模不及江北名刹水陆寺。

水陆寺有一块扬州府泰州樊川镇水陆寺碑,碑高1.32米,宽0.76米,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碑文为扬州府儒学教授候选知县全椒金兆燕(《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表侄)撰,记述了水陆寺创建于唐高宗年代,清代康乾重修之经过及庙产数量。我浏览着碑文,仿佛走进了盛唐时代的辉煌。

唐代的樊汊已是小镇,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癸丑年春(653年),镇南三里许,山阳渎东岸有一座水月庵。

后来,宝华山隆昌寺寂光法师云游至此,挂单水月庵,庵小禅房少,法师只好在庵前枝繁叶茂的老桑树上露宿。凄清的月色,料峭的倒春寒,使戒律精进、功力深厚的法师也难以入定。他脑中不由得浮现出祖庭洛阳白马寺的金碧辉煌,建康一带的名刹大寺推窗亮格的禅房,不要说一个比丘僧挂单投宿,就是十六罗汉降临,也不怕僧多房少,就连扬州大明寺、邵伯梵行寺,也十分了得,巍然广秀。僧衣湿了,内力沉雄的寂光法师也不由得打了个寒噤。月华似水照缁衣,澄澈灵台证菩提。一番调息,仍难入定,始终被那纷繁的思绪侵袭、缠绕,法师顿觉脸红。数十年修为,今夜怎还似一个小沙弥的心态呢?他微开慧目,发现天际的启明星十分耀眼。此时,寂光法师似有所悟。他的大慈悲心当即默立誓愿:募化禅房百间。

翌日清晨,寂光法师离樊,沿山阳渎,往东陵而去,边走边化缘。经九龙沟,到达海陵。化缘之初并不顺利,遭白眼之余甚至有人讥曰:修庙,怕是修“五脏庙”吧?

寂光法师泰然受之,从不与之争,而以那慈悲为怀的胸襟和艰苦卓绝的德行感召世人。他过午不食,起初是寅时出、酉时归,还有四个时辰用于坐禅或小憩。化缘月余,法师发现,所募钱财尚不足造一间房子。他愈起愈早,提前至丑时出、酉时归。不久,又从子时下三刻提前至子初即出,手敲木鱼,口宣佛号。当时的海陵虽不及“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扬州,但也是“相看醉舞娼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的一番灯红酒绿的景象。子夜,寂静的大街上,又传来了舒缓的木鱼声和法师沉雄的男低音,口诵佛号,远近皆闻。木鱼声、佛号声、脚步声,声声入耳,摄人心神!

数月后,法师路遇一中年书生,书生施礼道:请问大和尚仙山何处?

法师还礼:贫僧寂光,小庙宝华山隆昌寺。施主有何见教?

书生答:小生姓赵,近日来,见大和尚面色憔悴仍如此奔走呼号,化缘所为何事?

法师将在樊汊水月庵老桑树下立誓修百间禅房的事,告诉了赵书生。

赵书生顿生敬意,忙说:菩萨心肠!小生自当效力!

这书生可不是一般的书生,他就是赵兵部明远公。在明远公的帮助下,海陵富绅巨贾纷纷解囊捐银。后来法师又到扬州、高邮化缘,风里来、雨里去,烈日下、冰雪中。经三百多个月落日出,寂光法师聚沙成塔,终于募捐到一笔可观的善款。他风尘仆仆赶到樊汊镇。

大雄宝殿上梁时,明远公亲临樊汊,扬州、海陵、高邮、甘棠的诸方长老、居士及樊汊的富绅、名流、百姓数千人观瞻了上梁大典。其时,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禅房、斋堂数十间。

天王殿前是莲花池,池中莲花朵朵,池畔老柳垂荫。神道两侧松柏苍翠,院中银杏参天、花木扶疏,景色宜人,清静生幽,真不愧是传戒、修行的绝佳去处。

天王殿砖木结构建筑,檐高一丈零六,大七架,单层瓦顶,斗拱古拙。殿内四大天王神态各异:东方持国天王,面如重枣,手持倚天剑,貌威,他的职责是护持国土;西方广目天王,脸色朱红,手持金龙,相怒,能维护人间的安宁;南方增长天王,肌肤乳白,持琵琶,面露笑容,能令人善根增长;北方多闻天王,肤色乳黄,持宝幢、握神鸟,貌和悦,福德闻于四方,故而得名。还有大肚弥勒佛和护法韦驮。

东西两面是禅房、斋堂、客堂。斋堂很大,一次可供百人同时用斋。院中几近檐高的三层铁鼎,香烟袅袅,梵唱声声,凡人到此不由得不肃然起敬。大雄宝殿檐高一丈三尺六,十三架梁,七开间单层瓦顶,屋脊两侧有鸱尾,斗拱精美,十分壮观。殿内供奉三世佛,佛像高丈余,面容豁达,两颊丰满,胸部浑厚凝重,妙相庄严,气韵生动,呼之欲语。

佛像后是彩塑观音菩萨,波涛汹涌的南海中有一尾硕大的鳌鱼,面貌狰狞,观音足踏鱼背,神态安祥而妩媚,唇角略带微笑,左手托瓶,右手拈枝,正含情默默地俯视着芸芸众生。

后面是藏经楼,楼下是方丈室。香积厨北是东花园,园中紫竹,此物还是从杭州引来的。向北是小河,河通延寿闸。

同是南山律宗的鉴真大和尚“为是法事,不惜身命”,历经艰辛,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抵达日本太宰府(今福冈)。次年(754年),鉴真大师在日本东大寺佛殿前设戒坛,以传灯大师位向圣武太上皇、孝谦天皇等440名僧俗授菩萨戒,还有80余位日本高僧弃旧戒而重新受具足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之始。5年后(759年),日本举世闻名的国宝唐律招提寺才创建(见《法音》1999.7期25页)。然而,此时藏在“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樊汊水陆寺已建成百余年,“水龙起伏,陆象能仁”的春联也更换了百余次。寺因僧建,僧倚寺延,隆绍佛种,慧灯永照,看来的确绝非易事啊!

国昌寺兴,从古至今,大都如此。流光逝水,一千二百余年后的1980年,鉴真大师重归故里,在这“千载一时的盛举,一时千载的胜缘”之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挥毫写下千古绝唱的汉俳:“看尽杜鹃花,不因隔海怨天涯,东西都是家。去往夏云闲,招提灯共大明龛,双照泪痕干。万绿正参天,好凭风月结来缘,象教住人间。”

我在延寿路上前行,问了许多善男信女:路名叫延寿是何义?竟无一人知晓。

延寿是五代时的佛学巨匠,他的律学思想以大乘律为基础,引用《梵网经》《璎珞经》《菩萨戒本》乃至《大涅槃经》及祖师之言,对菩萨戒作了新的诠释。炎庆师亦曾说:延寿亦指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举人泰州州牧翁延寿。

水陆寺经唐代后的历代高僧大德的努力,又增建了东山门上的文昌楼和藏经楼后的中厅及后厅。建房多达128间,藏经5048卷,为江北一带律宗名刹。

水陆寺东山门上的文昌楼,魁星是奎星的俗称。奎星是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奎宿,后被人称为主宰文昌的神。最初,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来人们就兴建起魁星阁以崇祀了。辛亥革命前的士子们对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络绎不绝。县城以上州府普遍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文昌楼或文昌阁。人们都希望魁星高照,保佑一方多出人才。即使没有出过什么大文人、大名人的地方,也要建一魁星楼阁,以求文运昌盛。

集镇建魁星楼、文昌阁的实属罕见。浙江奉化溪口镇于武岭门西南就建有文昌阁,后来出了指挥北伐统一中国、领导军民抗战胜利的蒋中正。邵伯船闸的字就是他的手迹。三垛镇、樊汊镇本也是一个集镇,居然也能建起一座能与扬州府文昌阁相媲美的魁星楼,十分不易,可称是异数。当然,也反映了我国有注重教育与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

我曾听年逾九旬做过塾师、教师的舅父(汉留仲家厦人)谈他数次瞻仰过三垛的魁星塑像:赤发青肤,面目狰狞,周身不着衣服,只有兽皮缠腰,塑像法身虽小,仅一尺多高,形象非常逼真、传神。魁星腾身占居房梁的大挂榜,暴目怒睁,向南直视。上身前倾,一腿蜷曲,一腿作用力状,光着脚板,蹬着挂榜,有欲跃腾空之势。左臂齐眉用臂遮阳,右臂前伸,手执大毛笔,笔尖直指南方。据说,笔尖不偏不倚正与你们樊川潴水墩成一直线。

盐邵河与三阳河交汇的四汊港中央偏西南有一座土墩,其露出水面部分面积约有半亩地大,四周水位较深,名叫潴水墩,潴水墩何朝何代何人所建,已不可考。

但是,直到1964年潴水墩还确实存在。潴水墩实际上应称为阻水墩,这是古代河道治水人修建的一处小型水利建设工程,一为削减盐邵河水向东水流直接冲击,二有分水三阳河南北走向的作用。哦!此潴水墩竟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鱼嘴分水几乎有着同样的功能。这本就够奇的了,更奇的是,自古相传樊川的潴水墩却由三垛的人前来整修。三垛镇在樊川镇北约三十华里,属高邮市。

这支魁星笔为什么要指向潴水墩呢?据传,潴水墩形似一方巨砚,墩面是“砚面”,四周为“砚池”,常年不涸的深水是使不完的“墨汁”,这是块文气充盈的风水宝地,象征着文运昌隆。三垛镇的魁星之笔伸向这方砚台,仿佛就能饱蘸砚池中的墨汁点定考中者。三垛人前来整修潴水墩是为保护好这块文气充盈、文运昌隆的风水宝地,不让樊川人夺走文气吧。

上面这则虽为趣闻,可是,三垛镇的人前来整修潴水墩一直到1964年扩宽盐邵河挖掉了潴水墩才作罢。不过,三垛镇的读书人确实比樊川多,秦少游就是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高邮市三垛镇秦家垛)人。妻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淮海居士,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还有名书法家“铁笔”陆亦奇,在上海做过江苏督军程德全的家庭教师,故居为二吾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陆亦奇与书画大家吴昌硕、王一亭等驰誉沪上,故宫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六尺楹联“甘露醴泉是生芝草,梧桐竹实乃养凤凰”。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樊川的读书人虽是寥若晨星,但清朝末年的樊汊也出过好几位秀才。

真是这块文气充盈、文运昌隆的风水宝地的作用吗?我认为:是“小小樊汊赛扬州”的空前商业繁荣,商业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一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樊川尽多大腹贾而少读书生,樊川比三垛少出名家就不足为奇了。

江北名刹水陆寺,如此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刹,一角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下,最后全部拆除是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我伫立延寿闸址旁,注视着潺潺的千载流水,浮想联翩:故乡樊川的历史文化积淀虽不及出了百二举人、进士的江南同里深厚,但比周庄也未必逊色啊!当年的樊汊,碧水环绕,三里长街,一水中流,两边的河房鳞次栉比。夏日临轩,绿云如涌,冬夜围炉,红袖添香,别有一番情趣。

现在,只要把楼、堂、馆、寺与水、路、桥、园巧妙而自然地串连起来,处处围绕水,做到因水成路,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成寺。游客行走在古朴弯曲的街市上,即使眼睛没有看到水,也能让他们感到水的滋润,就连空气中都能嗅到香甜的水气。这样,故乡的水不就活了吗?那悠悠白云下的碧水不就更加生机盎然了吗?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5,第6张

三、我们不一定是原住民的后裔,我们从哪里来?

从我记事起,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就常常向我们提起,说我们祖上是从苏州过来的,我们脚上小拇指头的指甲都是破的,那就是证据。老祖宗还传言,初来江北的这批移民思念家乡,总想回去看看。夜里,娘儿们常常哭哭啼啼地喊着想回苏州看看。可在当时,官府能允许吗?祖先们想要回家,只能在梦里,所以至今在扬州、泰州还流传着一句有特殊定义的话,说睡觉是“上苏州”,思乡之情,刻骨铭心。

我们的祖先是明洪武五年从苏州迁来扬州樊汉的。大明王朝将江南数十万老百姓强制迁往江北,而苏州阊门成为来自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五府移民后裔心目中共同的“根”!江南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在饱经战火满目疮痍的江淮平原上站稳脚跟、开枝散叶,是何等的艰辛?移民史就是一部血泪史。遥想当年,凄风苦雨中苏、松、杭、嘉、湖五府数十万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统统被赶到苏州,从阊门上船沿运河北上,一路渡过长江来到江北。他们精耕细作、水利灌溉、河防疏泛、开枝散叶的丰收成果。今天的我们,确实应该好好缅怀祖先艰苦卓绝的漫漫岁月!

苏州阊门邻近京杭大运河,是古代江南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之一,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从江南去江北,阊门无疑是理想的出发地。而这样由官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官府自然先要集中被移之民,登记造册,编排队伍。由于阊门所处的交通位置优越,也就很自然地在阊门附近设立专门机构,办理移民的一切公务。“对于背井离乡的移民们而言,阊门是他们在江南的最后一站,这样,这座城门就成了故乡的象征,寄托乡愁的载体。”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江南移民后裔都说自己祖籍阊门,这一说法'半真半假’,因为阊门的名气极大,很多不知祖籍何处的移民后裔们,便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集体附会'祖籍阊门’。不管怎么说,苏州阊门已经成为江南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根’,这充分彰显了苏州文化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谈文化,现在什么都叫文化。我才疏学浅,也没多少文化,只听说文化大致分三种,即官场文化、市井文化、乡村文化,几千年如此。

我个人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传承与发扬乡村文化,首先是教育。教育是根,也是家族与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二十世纪中叶前,乡村义塾、私塾很普遍。君不见,当今中央电视台一套热播的《于成龙》《一代名相陈廷敬》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是出至山西省汾州府永宁州来堡村的乡村塾师邢济堂门下,即使用今天的目光看,不容否认,私塾、科举也一样出名垂青史的兴邦人杰、治国廉臣。现在许多地方正在弘扬国学,恢复了一些新私塾。乡村有钱人也叫乡绅,也就是地主富农。乡村塾师薪金谁出呢?乡绅多出,穷人少出甚至不出。乡村多建有祠堂,有祠堂的大多有学田,学田是宋代以后以其地租收入供学校、书院用度的田地。

北宋乾兴元年 (公元1022年),开始行学田制度。学田的来源,主要从国有土地中如户绝田、废寺院田产、没官田以及牧马草地转化而来,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的捐献,地方政府拨款购买。从宋代起,就建立一套完备的学田管理制度,历元明清三代而不衰。

运河古镇高邮车逻的张庄,原名公田张家庄。据《高邮县志》记载,张家庄是明清两代州县公田上的村庄。明清两代乡绅为三种人组成,一为告老还乡的官员,二为读而未成的秀才、廪贡,三为富家翁。他们是乡村文化的代表,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致宦官员、富家翁出钱,由读而未成的秀才、廪贡生负责教授文化知识。所以,历经几千年风雨而不衰败的古村落依然朝气蓬勃。

现在,这些千年古村落正在逐渐消亡,太可惜了!古村落为什么逐渐消亡?致宦官员、富家翁还回乡村吗?离退休干部有干休所,在大城市有豪宅。制度上消灭了乡绅,连传统的乡村文化也一并被消灭了。

民国之前,告老还乡的官员也好,富家翁也好,读而未成的秀才、廪贡生更是如此,如高邮吴家牌坊的廪贡生吴赤甫,是樊汊一带的名塾师,老家在吴家牌坊,养老仍然回到吴家牌坊。他们都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叶落归根情结,甚至千里迢迢也要回到故乡,物质上一要将祖宅翻新扩建,二要修缮宗祠,三要重修祖坟;非物质上,一定要重修家谱,必定“萃列祖于一堂,木本水源追世泽;继大宗而分派,左昭右穆绍前征。”(简而言之,昭穆就是宗庙、坟地和神主的左右位次,左为昭,右为穆,故亦称左昭右穆制。)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6,第7张

四、家谱是一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也就是国史之不足方志可补之,方志之不足家谱可补之,三者缺一不可。

据书载,修家谱,有五大重要意义:

1.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

2.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3.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不关心也不过问本家族的发展历史。

4.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还要走出国门,这是今后子孙后代的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

5.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祖先,二是下对后代,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祖先竖碑立传,把他们的育人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华侨重视传统,普遍恢复了祠堂,每逢祭祀祖先之日,子孙们从世界各地飞回来。我想起数年前去吴桥镇参观红色遗址,顺便也参观了老牛王家庄的王家祠堂,此祠堂是原址原物,就显得格外难得了。王氏祠堂土改后成了生产队仓库,实行承包责任制后,仓库废弃。老牛王家庄的后代人才辈出,经有心人联络,子孙形成共识,出资置换,稍加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

2016年,丁伙镇徐套也新建了祠堂。徐有清原掌扬州竹西公园多年,江都诗协诸老曾为竹西公园撰过多副楹联。到了徐套,徐有清先请我们去他老屋喝茶,闲聊中道出了取名徐套祠堂的良苦用心。他说,叙理应该叫徐氏祠堂,但是徐套不全是姓徐的人家,还有三四家异姓。所以为了和谐,就依地名叫徐套祠堂了。虽说叫祠堂,其实也是老年人读书看报、下棋打牌、喝茶聊天的好去处,也算是公益啊。

我听着,心中暗暗为他叫了一声好!这就是成大事的人,端的有大胸襟。茶罢,我们沿着他为家乡筑的水泥路向南前行,不一会就到了徐套祠堂,黛瓦灰墙,古色古香,水磨砖的西门楼高耸,南院墙前有天然鱼塘,东边是小河,流水潺潺,游鱼可数,四望林木葱茏,鸟语花香,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花木名镇。

谈到祠堂的楹联和诗,我笑道:徐氏一姓堂名有二百多个,当然,东海堂数第一,有天下徐姓出东海之说。徐姓祠堂或人家多用“东海家声远;南州世泽长”为楹联。上联指秦朝方士徐福,携数千童男童女渡东海访仙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传说他成了日本的神武天皇;下联是指东汉时的徐穉(稚)字孺子,徐孺子“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有“南州高士”之誉。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7,第8张

五、小说是从小处说起

自20世纪初,1918年4月鲁迅《狂人日记》为标志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的诞生,白话文学迄今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百年的历史相对于古老的中国而言,算不上悠久,但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这个一百年文化思想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而记载这翻天覆地之巨变的,文学功莫大焉。作为一个民族的情感、思想、心灵的记录,从小处说起的小说,可能比之任何别的文体,或者其他样式的主观叙述与历史追忆,都更真切、更真实。

我写小说是想到哪写到哪,没有结构、技巧、章法可言,只是喜欢写,只是力求真实地再现民国和当代的风土人情和小人物的伦理道德观。

《故里人物》系列小说虽然是小说,却基本忠于史实。以真实人物为原型,以故乡樊川镇为中心,兼涉高邮、兴化、盐城、泰州、扬州等地,以民国人物为主,当代人物为辅。

《故里人物》中的主人翁,有的是我的长辈、亲戚、邻居、社员、同行,有些人我还认识他们,并同有些人一起生活过,一起劳动过,或与他们的子孙是同学、朋友。用今天的目光,审视那个逝去的时代,审视那些逝去的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书中正面人物多用真实姓名,反面人物用化名。这是因为人家的子孙后代还在,俗话说得好:打人不能伤脸,骂人不能揭短。

由于近代的战乱、动乱频频,廿世纪中叶的造神运动史无前例,维护延续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道德大厦骤然崩溃,人性中最自私、最凶恶、最残忍、最刁钻、最阴险、最无耻的一面,反而有了广阔施展的空间,民族遭逢空前的劫难。故里人物虽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他们并没有接受太多的传统的儒家教育,却拥有一颗仁义之心,乐于助人。几十年前乃至上百年前,他们在樊川、高邮、兴化、盐城、泰州、扬州等地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他们身处不同阶层,各有个性,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纯朴、善良的心。在战乱的深重灾难中,他们仍保持着一颗纯朴善良的心,温厚淡定的人性。人格魅力的光芒,如闪电刺破沉沉的黑暗,极其难能可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未完待续)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8,第9张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文章图片9,第10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樊川水乡故里人物(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