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1张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二十九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电台版,节目在喜马拉雅播出。上一期我们提到一个概念就是“克里奥尔文化”,这期我们将具体说说加勒比地区的克里奥尔化音乐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2张


其实在更早前介绍安第斯音乐的时候,我就提过“克里奥尔”这个词,当时是说“克里奥罗人”也叫“克里奥尔人”,是南美洲的欧洲人后裔,但是在不同地区这个词的意思不同。在加勒比地区,这个词确实也就不同了。克里奥尔化(creolization),指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随着时间推移而融合,并产生一些新的不同于其原族群的变化。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则就是融合两种甚至更多元素而形成的音乐。我个人理解这个概念和“融合音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毕竟音乐上想玩融合,只要一个或者几个音乐人主动把不同的音乐风格揉在一起。而克里奥尔化却是不同种族文化之间漫长的碰撞、磨合最终有意无意形成的,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要付出很多的代价。今天的加勒比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克里奥尔化音乐,难以想象这些听起来如此欢快的音乐,它诞生的历史却充满了鲜血和眼泪。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3张


一切要从罪恶的奴隶贸易开始说起。上一期我们已经说了,西班牙殖民者残暴地对待加勒比群岛的原住民,导致原住民几乎灭绝。然而殖民者依然需要劳动力在矿洞和种植园里工作,于是他们开始靠奴隶贸易满足这些需求。奴隶制并非欧洲人的发明,非洲很多地方一直都有把战败部落的战俘作为奴隶使用的传统。但自然情况下,部落间没有那么多战争,一个部落也没有必要蓄养太多奴隶。而欧洲人带来了太多诱惑力极强的商品,比如枪支、棉织品、金属器皿和酒等等。这些都是非洲部落无法自己生产的,想要得到它们就要用奴隶来换。于是强大的部落开始为了获得更多奴隶而发动战争,这不仅导致数千万的非洲人成为奴隶被带往美洲,也导致了西非大范围区域长期处在战乱的状态中。从17世纪开始,加勒比群岛的主要人口就成了来自欧洲各国的殖民者和来自非洲各部落的奴隶。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4张


现在该说克里奥尔化的加勒比音乐了。这种融合简单来说就是欧洲音乐和非洲音乐的融合。欧洲音乐的主要贡献来自西班牙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它们提供了旋律以及欧洲发达的和声体系。非洲音乐则提供了复杂的节奏律动和很有特点的“领唱/合唱”结构(下文会具体介绍这是个什么意思)。但这个过程可不是大家其乐融融地各自拿出糖果来互相分享。最初殖民者对奴隶的音乐是极其鄙视的,认为那是粗鲁和野蛮的文化。殖民者会限制甚至禁止奴隶演奏自己部落传统的音乐,所以在加勒比音乐里写下第一笔的应该还是西班牙民间音乐。其实西班牙本身的音乐文化就很复杂,之前我们也介绍过,欧洲音乐、少数族裔(比如吉普赛人和犹太人)的音乐、阿拉伯音乐等都影响了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大家也不要觉得所有西班牙人来到加勒比地区就都成了官老爷、奴隶主,大部分人还是作为农民或者劳工的身份生活的。所以这个时期便出现了一种以西班牙民间音乐为根源的“农夫音乐(música jíbara)”。这种音乐大量使用各种拨奏的弦乐器,现在看来也就是吉他的各种变体,当然吉他本身也是鲁特琴的变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十弦吉他(cuatro),这个单词本身的意思是“四”,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它最初的样子应该是四组弦,类似曼陀铃那样的乐器。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5张


在波多黎各,最常见的农夫音乐风格是赛斯(seis),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六”,原本是指宗教活动中六个孩子为一组在教堂祭坛前跳舞的活动。但是到了加勒比地区,这种风格就已经完全世俗化了。此外在古巴,还有一种农夫音乐叫“争辩(controversia)”,这有点类似于现在说唱歌手的“battle”,也就是比赛即兴作词演唱,不过是有旋律的,而且内容也并不一定是贬低对方。在电台版中,我会播放这些农夫音乐,大家会发现这些音乐和西班牙民间音乐极其相似,只是打击乐的节奏音色之类的细节上有所不同。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6张


我个人觉得加勒比音乐像一枚精美的硬币,而欧洲音乐和非洲音乐就是这枚硬币的两面。现在我们把它翻过来,看看非洲音乐的影响。在殖民时代中有很长一段时期,来自非洲的奴隶们并没有对自己是“非洲人”或者“黑人”有身份认同,他们来自不同的部落,属于不同的族群,说着不同的语言,也信仰不同的神。大部分奴隶因为被迫进行高强度劳动,所以寿命很短,加上大部分奴隶是男性,也没有后代,取代他们的依然是新来的奴隶而不是在本地出生的非裔。奴隶主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尽量购买来自不同族群的奴隶,这样他们就无法正常沟通,也就没法团结起来造反了。但这都是暂时的,只要奴隶足够多,生活足够艰苦,星星之火最终还是可以燎原。随着奴隶制的渐渐废除,非洲裔们也在尽可能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恢复或者说统一自己的信仰。在这一点上,宗教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比如说一些非裔拉丁人的宗教活动中会同时祭祀天主教的天使或者圣徒、非洲信仰中的先祖神明和原住民信仰中的神明,有时候一些形象还会合为一体。而他们的祭祀活动依然带有很多非洲宗教的特点,比如说在长达数小时的打击乐合奏中追求一种超脱或者灵魂附体的状态。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7张


在非裔拉丁人的宗教音乐中还有一种特征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领唱/合唱”结构。这种特征不仅在加勒比的非裔音乐中存在,在美国还有我们更熟悉风格——“黑人灵歌”,或者说“灵魂乐”。往前追溯,灵魂乐那种领唱唱一句,大家一起合唱一句的形式应该是来源于劳动布鲁斯(布鲁斯12小节的最初含义也是两小节领唱两小节合唱一共三段旋律为一个段落),也就是种植园奴隶劳动时候喊的劳动号子,一种一人唱众人应和的应答模式。再往前追溯,就会回到非洲的音乐传统。所以在加勒比地区也是一样,虽然没有布鲁斯这个过程,“领唱/合唱”的结构还是在加勒比的黑人音乐中体现了出来。插一句,在中国的劳动号子以及民歌里也有这种一唱一和的应答模式,这个不多说了,以后有机会专门介绍劳动号子的话再放在一起对比。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第8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在苦难中盛开的绚烂(二)|克里奥尔化音乐Creolized music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