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不惑,第1张

通往不惑,第2张

寻常的一天往往隐藏着许多未知的变数,在急于奔跑的年代,就连这种变数我们都来不及思考和消化,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在等着我们。更何况,所谓的变数,关键词是“变”,那么,只要主动去做事情,要“变”的事情也会因此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去“变”。即变数本身也是一个变数,没有不变的变数。

周围有几位仁兄要戒烟了,我保留态度。

在向往俗世的“成功”和“健康”之间一直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矛盾。“熬夜”、“吸烟”、“酒局”和“孤独”这些词几乎是绕不开的要素,而健康也在同时被消耗着。据我的观察,二者难以平衡。平衡点不是不能到达,而是要看到达的时机。我看到的将健康置于首位的仁兄,往往是已然取得了令自己较为满意的俗世的“成功”之后的角色,或者“拼不动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网上总说,该奋斗时一定要奋斗,该保持健康时一定要保持健康。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准确意义上的“该”呢?关于奋斗时机的答案,倒还好说,年轻时总归是要奋斗的。那么,健康呢?难道不是一直要保持吗?可真的在世俗中打拼过的人大概率选择了奋斗,就意味着选了“暂时”的不健康。至于少数二者兼得的案例根本不值得参考。

突然有种感觉,教师,尤其是中小学的教师,黄金年龄是三十五岁之前。下这样一个断语,是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在三十五岁之后会面临自己人生的重大起落,尤其是现实的冲撞和思维的豁然跳跃。这个年龄差不多是从教十年左右,一直处于“奔跑”状态,还远远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落脚点”的阶段。对教学有一份执着的热情,对学生有一种单纯的希冀,对工作有一种不断向上的渴望,尤其是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有一种不自觉的升华意识。

但是,往往过了三十五岁,现实的冲撞和思维的豁然跳跃会给不再年轻的教师们带来强烈的困惑。这种困惑,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不自觉的。当然,三十五岁之后,大多数老师的教学经验更加纯熟,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更精准,但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懈怠”也在潜滋暗长。

如果能够完成三观的自洽,这些老师依旧可以“奋战”在一线,如果不能,偏离轨道的行为或者浑浑噩噩的状态必然随之而来。

我今年三十六岁。在风风火火“奔跑”了十二年后,正在努力的完成三观的自洽。我为自己的“自醒”而庆幸。

至于那两位仁兄的戒烟努力,我依然保留态度,并随时准备递上一根烟,表达慰问。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通往不惑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