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亡人有回忆,对今人有敬意,对未来人有交代

对亡人有回忆,对今人有敬意,对未来人有交代,第1张

对亡人有回忆,对今人有敬意,对未来人有交代,第2张

之前谈过一次“死亡”,话题是“35岁必死是不是真的”。
今天再谈一次,却是要把它谈的再拓宽一些。
昨天听到一个噩耗,一个亲突然离世。就这么突然地,从这个世界上离开了。她的女儿告诉我,临终前,大约已是昏迷状态了,不知道她能不能听到身边人的哭喊,能不能感受到身体的一部分已经要离开她而去,但她流着眼泪,只是什么都不能说,不能看,不能动。
没有人知道她最后还留恋什么,她的女儿说她走的时候应该没什么痛苦。
我们活在世上的时候,其实很少会想到离开。即使想到,也不愿它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有一次我说,什么样的人会不畏惧死亡呢?大概有两类人:一类是对生活彻底的绝望,认为活着甚至比死亡更痛苦;一类是活着的时候活出了自己所有的可能和精彩,于是,没有任何遗憾,高高兴兴地就走了。
这是我的理解,或许只能算作猜测。毕竟,没有人能离开后又回来分享这些想法。这大概只是我对“不畏惧死亡”的理解,说到底,我是畏惧的。
上次说“35岁必死”,说的是精神世界要经历一次“死亡”,本质上是一次精神层面的蜕变,继而它可以影响一个人此后余生的生活方式,甚至精神状态。
那是一种走向成熟的蜕变,真的要褪去一层皮,露出鲜红的渗着鲜血的躯体。从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到上有老下有小,“责任”二字重如泰山;从有梦就去追,哪怕是珠穆朗玛峰也敢攀登,到梦想或许只是梦想,现实才是真实,“低头”的动作成为常态;还有“三观”的重塑,对爱情友情的重新理解,对工作与事业的重新划分,对道德与本性的重新界定……
35岁,许多人要面临这些复杂且繁多的认知重构。于是,许多人就此“死去”。因为答案不再那么简单而清晰,结论不再那么容易得出。
这种“死亡”是不是也不简单?
通过了这一考验,人终于走向成熟。下一次要面临的就是另一种“死亡”。
汪健说未来的人可能活到120岁,“追求永生不是梦想”。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于是你发现,没有人能解释“永远的离开”到底意味着什么,再伟大的科学家也不能给出确定的结论。是“灰飞烟灭”,彻底了无痕迹,还是真的有轮回转世,以另一种形式活下去?
没有答案。
如果非要有一个答案,我给出的是这样的:
人生仅有一次,活得精彩一些,活得有价值一些。爱自己,但不那么自私。爱生活,但必须投入生活的怀抱。活下去,好好活,对亡人有回忆,对活人有敬意,对未来人有交代。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对亡人有回忆,对今人有敬意,对未来人有交代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