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教学手记——提升语文素养:把学生置于系统思维的位置上

20221219教学手记——提升语文素养:把学生置于系统思维的位置上,第1张

颠覆传统课堂模式,建构新型课态,是解决语文教学的必经阶段。

老师从讲授到课程、学习设计者的角色转换、学生由听讲到讲述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让语文焕发生命力的关键。

过去一个时代的名师,他们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教学的辉煌,但不代表,那种教学理念的无可挑剔;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成绩尚可,不代表这种学习方式有未来价值。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的是:我们教会学生学习了吗?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必须让学生自己学习,一个只能靠老师的学生,永远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者。而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布置课下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的事实,极好地证明了他们就是一个教师讲课的依附品,这种依附品不可能通过这样的学习提升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何让学生越学越聪明?

把学生置于系统思维的位置上,让他们做思维的工作,干思维的活。

学习杜诗,我给他们的任务是:

唐代韩愈有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2012年,为纪念杜甫这位伟大的诗人诞辰1300周年,河南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纪录片《杜甫》。20204月,BBC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如果我们学校举行唐诗宋词文化节,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一个完成。

1.要拍一个介绍杜甫诗歌的微型视频,请你从三个角度写一篇解说词来介绍杜甫诗歌艺术。

2.请你设计一个介绍杜甫诗歌创作成就的宣传文案。

3.请你写一篇阅读杜甫诗歌感受的散文准备在文化节上朗诵。

说明:两项任务结合教材及增补的诗歌材料来完成,当然,也可以向外扩展。

任务1本身约定了三个角度,目的是逼迫学生打开思维视角;介绍诗歌艺术,要达到鉴赏的层次要求。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深读若干首诗,要归纳提炼概括,要形成对杜诗的自我认知框架。总之,学生通过完成这个任务,实现了对杜诗的自我建构,拥有了个性化的课程。我认为,这才能说明学习真正发生了。

我绝不认为那种把文学史、高考资料上的定论讲述给学生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我也绝不赞同用若干问题的的追问终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备课的结论上去是优质的教学。

当然,一切的设想与理念都需要用实践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确实是一条真理。

在这儿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一列出,现举一例作简单分析。

20221219教学手记——提升语文素养:把学生置于系统思维的位置上,第2张

杜甫——“中庸”之幸

少科(2)班 姚智远

我们读杜甫,时而惊讶其文笔之跌宕,时而赞叹其情怀之深远;然而我们应该思考:读一个人的诗,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如此多种截然不同的享受?我认为这恰恰是杜甫的一大特点,于是我尝试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中庸”。

如何理解“中庸”?朱子的解释是“平常”。然而这种“以词易词”的解释,终究不过是把一种不解变成另一种不解,而没能确切地阐释“中庸”的道理。要真正了解其中的精髓,得从实际的例子切入。既然评价“中庸”的对象是杜子美,那自然是要站在诗人的立场阐述,也就是需要从诗中寻觅“中庸”的特征。作为一种普适的特征,它在诗中的体现,无非在于两点:一是文字中的情感,二是故事中的思想。

杜甫的遣词造句往往是小心翼翼的。这不仅是指精雕细琢,更是有一丝令人心生怜悯的卑微。便于理解,不妨将杜甫与同在唐朝的另两位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和白居易——进行对比。只要情到深处,杜甫笔下的水流动须要颤颤巍巍:“石泉流暗壁”;即便是客观空间上也要谨慎地缩紧起来:“秋水才深四五尺”。随这而来的,是“野航才受两三人”的憋屈和卑微。这般场景是“平常”的,但很能给人以身陷囹圄的禁闭感,似乎读者自身就蜷缩在那叶小舟上,只要略微有些动静就会被掀翻落水。这种引人入胜的笔触是伟大的,但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放大了杜诗“卑微”的特点,以致与李白的诗形成鲜明的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只此一句,天差地别!杜甫这边是“才深四五尺”,李白那边却妄言“深千尺”,从中可以品出多少文学理念的差异和人物个性的迥异!最令人回味无穷的是:即便是是桃花潭水的“千尺深”,仍旧“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笔下的人物,情感的丰富程度实在令人吃惊。反观杜甫诗中的人物,依然蜷缩在禁闭的小舟上,卑微和压抑的情绪不言自明。再来看白居易的诗句:“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只是单纯地借汴水、泗水的流动阐述世事无常的道理,而他对水的情感是不偏不倚的。这样的诗句很容易为大众体悟,只是在情感的丰富程度上稍逊于前两者。文字的魅力,使得三位诗人在诗作风格上产生了天壤之别。从绝对意义上讲,杜甫选择的是“平常”的悲哀,贴合“中庸”的思想;李白更爱浮夸的洒脱;而白居易则追求通俗的自然。从相对意义上讲,虽然杜诗不像李诗一般铿锵起伏,但我们明白子美的文字中蕴藏的情感绝不少于李诗;虽然杜诗不如白诗那样平易近人,但我们明白子美的思考中包含的关怀绝不亚于白诗。综合得出结论,杜甫以他的文字践行着含蓄的“中庸”之道。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最为人熟知的思想迸发之句。杜甫的一切思考,完全基于他平凡的生活,于是“中庸”也成了他思考的基调。与之对应的,李白所作之诗大多辞藻华丽,思想更难为常人理解;而白居易的作品则在追求通俗的同时,难免有损思想层次。不妨来看一个相对的例子:同样是写泰山,李白的体悟是“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他以一种梦幻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巍峨,给人浪漫的想象;白居易的思考是“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从世间万物更替的世俗角度解读泰山;杜甫的感受则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写法可以说是以上两种思路的结合——既有客观,也有思考。杜甫在想象中构建了一个客观的世界,在这之中,他伫立在泰山之巅,俯瞰周遭。这样的状态是会真实存在的,所以说“客观”;然而杜甫所想远不止如此,他借此抒发了充满豪情的感想,那是他“思考”的结晶。因此,杜甫的思想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庸”思想,吸收了两者精华,更显伟大。

综合来看,杜诗相较于华丽夸张的李诗更加现实、质朴;但又比追求“老妪能解”的白诗显得更为浪漫、深沉。杜甫的诗作可以视为李诗和白诗两种极端中和之后所形成的“中庸”之作:他从不自负自傲,也不妄自菲薄;他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全化为悲鸣染进诗歌,渗透进一个个平凡朴实的文字里。其实,子美的诗在当时诗坛的万千荟萃中实在不算显眼,它们的价值大多是在子美逝世后才被发掘出来,乃至子美一生并没有像其他为我们熟知的诗人那样声名鹊起的经历。但我们很可能要为此庆幸——正是这种默默无闻才造就了杜甫独特的“中庸”之道。

我首先承认,智远同学的观点还有许多可商榷之处,可是,我更高兴的是,他在完成这个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广阔的思维视野和系统思维一个问题的能力。在与李白、白居易的对比中确实把杜诗的“中庸”之道建立了起来,这对于一个高一的同学来讲,是多么不容易啊!你可以不赞同他的观点,没关系,你可以反驳他,但你必须承认他对杜诗的思考是真实而独到的,前后逻辑严密,文章本身是自洽的。你可以认为他学到的知识不是现在文学史上的条条框框,但你必须承认,那些条条框框对于个人解读能力的培养实在作用了了。

我钦佩我的学生,我喜欢智远的聪慧,我更渴望这种学习方式,让他越来越聪慧。事实上,与三个月之前相比,他应该有所体会。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221219教学手记——提升语文素养:把学生置于系统思维的位置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