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第1张

文◎杨世强

摘要:山水作为中国画的一个分科,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中国画的高峰。论及中国山水画,不能只停留在绘画本体,而要着眼于时代与文化精神。理解中国文士的精神价值和审美态度才是解析山水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自然、人性、山水画、文化情怀

正文

山水画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中国文士的人生百态史,文士们的道德理想,人生情趣,审美价值,“进”与“退”的悲喜都在山水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都消解在云山雾水里。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第2张

文徵明《横塘图页》

一、山水画的自然观

自然的理解基本上体现了这几个层面的意思。广义上讲自然就是宇宙万物,狭义上自然作为“客观世界”,指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也就是所推崇的山水田园。再有,自然作为本体,即一切事物的规律与性质,事物“本该如此”。自然作为一种态度和认识观,当为自然之道,一切事物应顺着它本来的样子,不去力图改变,即为“自然而然”。

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朴素的自然观,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既对立又相互转换,相生相克,这就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而金木水火土五行则构成了宇宙存在的基本元素,世间万物皆由五行规律转化衍生而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自然宇宙观则体现出一种万物共生的和谐状态,相生相克,和谐统一,这种辩证而朴素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对于中国文化,中国美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石。

山水画受道家思想影响至深,它所体现的自然观核心就是敬畏并尊重自然,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尊敬与适应,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天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所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更是将自然放到了一切规律之首,一切遵循宇宙规律。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第3张

文徵明《石湖图页》

《道德经》所体现的“自然”,不仅提出了人与天的自然之道,还有人与君的自然之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则体现出道家所推崇的充满人性理想的统治状态。对于人自身的自然之道,道家主张朴素的人性观,“见素抱朴”。就是人生修养的自然之道,庄子则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正所谓清净养性。对于自然的客观世界,道家以逍遥的心态感悟自然,“不滞于物”,“任物之性而为之,得其用也,得逍遥也”,“任天地之性而为之”。“无己”“无功”“无名”,超脱现实,“逍遥齐物”,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这种基于“游”的精神状态对于艺术和审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海德格尔说过:“心境越是自由,越能得到美的享受”。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学的义理对于山水画的影响就已经很深入了,“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以'畅神’为山水画的本质和功能所在,明显是承慧远的思想而来”。佛所提倡的通过修行,排除人生杂念,得以精神解脱无疑与道家所提倡的“无”的自由境界又是那么的契合,玄禅道庄相伴而行。在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澄明空远的禅宗境界,也更加的契合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圣人以神法道”,则把佛学的“神”与自然之形相互统一,这正如慧远“把世界万物的美归之于佛的神明,同时也就是对佛的一种礼赞”。在中国山水画中所体现出的自然观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和谐相处,同时也蕴含了对宇宙永恒的追求。“它既要表现出单纯的精神及其内在的深度,又要使决对精神及其无限性和普遍性以肯定的方式与个别主体性达到统一,超出直接存在之上,但同时还要用肉体的外在形状把精神的无限性和内在本质表达出来,供感性观照和感受。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第4张

王翚《溪堂诗思图》

二、山水画的人性精神

文士们是带着无比诗意的情怀去感悟山水中的澄明意境。“用清新隽永的自然启示来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山水画以道家思想为主体,追求平淡玄远的精神世界,“五色使人目盲”。老子谈及人性提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说品德高尚之人就像水一样,平淡无奇,无色无香,不争名利,这是与“道”最为相近的。

道家的人性观本着人的真实状态出发,基于“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发乎本性”“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无欲无求”的自由境界。自佛学东渐,它融汇了儒道思想,特别受道家思想影响尤甚,很多佛学思想与道家境界不谋而和,人们经常说的“禅道”即为如此。禅宗讲“顿悟”,讲求解脱,超越苦难,“去恶为善”“明心见性”,其禅学修行能让文士们从现实与政治的苦痛中解脱,并关怀到山水审美的心性自由之境界。禅道所关注的也正是像自然山水一样的人生乐趣与行为,一种“澄怀静观”与“游”的精神之道,人生之道,此时更具有了广泛的人生意义。

文士们所具有的山水情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们的人格情操、道德人伦、社会理想都在喜爱的山水田园中展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儒家思想一直都伴随左右,它是中国文人人生价值观的源点。在对于自然的审美关照中,深深的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将自然山水与个人的审美情感相结合,以仁德赋予自然对象以品格。

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已不是自然的山水,而是文士心中的山水。它的人性所归“至善”,内外相守,虚静致远。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中国文士们的人生理想,在特定的时代,文士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则以退隐的方式消解矛盾。“超尘埃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文士们把情感寄托给了山水,中国文化中的“归隐”情怀一直都伴随着山水画,山水成了文士们精神的最好皈依之所,这时山水田园则具有了人性的关怀作用,文士借山水“澄怀观道,修身养性”以达成心理上的满足感。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第5张

陆广《丹台春晓图》

三、山水画的文化情怀

中国文士对于自然山水的推崇和喜爱,促成了山水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与自然的体验和感知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状态,“情”与“景”交融,“形”与“神”相依。

中国文士多半是失意的,但中国文士们是有抱负的,也有远大的人生理想。他们身份多为“遗民”“贬谪”“不第”。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无赖,唯有畅游于山水中,得人生逍遥放达之意,以达“天人合一”之道。他们在失意中却成就了中国的山水文化精神,一种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自然精神。中国文化讲退隐,藉山水田园抚慰心灵,蕴含在山水画中正是儒家的中正庸和,不偏不倚的人生规范,禅宗的“顿悟”成佛,“明心见性”的人性境界和道家的“顺其自然”,平淡玄远的宇宙观。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第6张

赵原《听松图》

四、结语

一切“入仕”与“出仕”的纠结,一切人生得意与失意都消解在山水田园中,正所谓“常在尘垢之外,虽柔心应世,蠖屈其迹,而方寸湛然,固以玄对山水”,这是中国文士的超然情怀,更是中国文化的情怀。山水是自然的,客观的,同时山水也是人性的,在“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指引下,中国艺术精神展现出自然与人性的光辉。它既是审美情怀,也是人生态度,更是永恒的人类精神。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自然与人性——中国山水画的文化情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