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2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春风化雨 

     老路名 老地名

     上海只有150多年历史,老城厢有700多年历史,让人们亲近和欣赏她,让离开老城厢的人带回去的是感受到的一种记忆,一种乡愁,一种文化传承。

     经过700多年间的风雨沧桑,世事变迁,至今的海老城厢,虽然许多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建筑已荡然无存,但遗留下来的传统历史文化建筑、古迹、遗址和历史街巷、街区,是一笔十分宝贵的人文资源和历史文化财富。一段城墙,一幢古宅,一所庙宇,一座园林,一棵古树,一条条老街、小巷等等,以及老城厢的独特的地域格局、结构形态、街巷网络,都记载着老城厢的“历史表情”。通过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轨迹、印痕和年轮,能引起人们广泛的记忆,并成为一种活的资源融入于现实生活中去,我们要十分珍惜地保护它们。

     老路名、老地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网络特征,也是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条有历史文化涵意的老街巷、老路名、老地名都是历史的见证,都包含了一段典故,一段历史,一种城市的历史色彩。越老的地名就越有文化底蕴。老城厢里有许多老路名、老地名是一种文化传承。

     地名如人名,承载着一种文化气息,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和事息息相关。长时期形成的路名和地名,实际上就是那个地方的文化符号,都有来历。许多老路名、老地名都包含了许多故事:人的发展,事的演变。都有自己的传奇和历史的叙述。都能引起人们追忆过去的历史,观其名都能了解此地过去的情景或发生过什么事情。都是血脉的根系,充满了浓浓的乡愁之感。

     如:

     1,文庙路

     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子(前551年--前479年)。起先称孔庙、孔子庙。唐太宗诏令各洲县以上均得建立孔庙。元明以后,人们称孔庙为文庙。文庙路也因文庙的所在地而得名。

     元代,上海建县后不久,就正式建文庙。自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文庙至今己有700多年的历史。起初,在县署东面,今学院路四牌楼路处营建县学,即上海文庙。作为祭礼、讲学、考秀才和文人聚会之所。清 咸丰三年八月初五(1553年9月7日)清晨,上海小刀会一举占据上海城。后将行辕迁入文庙。小刀会撤出上海时,清军入城,文庙大半被毁。重建文庙后,太平军曾占据于此,又两次遭火災,当地士绅认为此为不祥之地,无可收拾。经巡道核准,将文庙迁移至西门处重建,于咸丰六年七月竣工。即现今的文庙路215号的文庙。

     旧文庙原址,拆除部分建筑,建敬业书院新校舍。并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迁入新址上课。今该处的聚奎街小学就是昔日敬业书院(后改为敬业中学)旧址一部分。

     现址文庙移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占地约17亩。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一座祭祀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庙学合一的古建筑群。是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的圣地,上海著名的名胜古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文庙建筑布局严谨,气势宏敞。有孔子贴金的全身的雕像。大成殿前月台上置有孔子佩剑立式青铜塑像。还有一口重达1.5吨,高达两米的”大成鐘”。 大成殿三字为清雍正皇帝的御笔。殿内供奉用香樟木雕刻的“孔子,颜子,曾子”三圣像。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3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4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5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6张

     明倫堂,历史上曾是儒生上课的场所。尊经阁,系高阁,1931年曾是上海第一个国立图书馆,是现在上海图书馆的前身,现是上海第一家古典儒家经典展示基地,藏有经典古籍262种计6300余册,前置名石,灵璧石“玉麒麟“。

     文庙东园内,由儒学署、魁星阁、天光云影池组成的一组建筑群,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绿树掩映。魁星阁,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共三层,高约20米,外观六角形。阁内6根楠木拄,由底层直通阁顶,称为通天拄。魁星阁内掛有魁星神象,前设贡桌,供读书人祭祀,以求考中如愿。儒学署内的“尧缔茶壶博物馆“,展出了由美籍华人陈亦尧先生收集并捐赠的历代各种茶壶400余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天光雲影池,四周楼阁倒影在水中,有一种波光粼粼的动态之美。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7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8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9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0张

魁星阁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1张

     2,三牌楼路

     三牌楼路仅有278米长。因有三座牌楼而得名。它记录着一段另人唏嘘的人生历程。明朝,上海刘氏家族有一对兄弟,哥哥刘铣,在北京因犯贪污罪关入大牢,弟弟刘钝买通狱卒,替兄坐牢。豈止这个没有良心的兄长,回到上海后谎称弟弟在半路中病故。那知命中注定好人有善报。刑部拟挑选一个擅长书法的犯人,刘钝被相中。当得知他是代兄受过,十分感动。就减轻了他的罪责,提前释放回家。刘钝回到上海后,真相大白于天下,兄长无颜面对家人,便远走他乡。

     刘钝之子刘璵后来官任福建建宁知府。为纪念父亲,在家乡上海建立了两座牌楼:应奎坊,指父亲应刑部之请书写文字之事。昼锦坊,喻父亲衣锦回乡。昼锦路由此得名。而另一座牌坊名清显坊,是刘琛所建。

     以原牌坊得名的还有:四牌楼路,大夫坊等。四牌楼指旧文庙的大门甬道上矗立的四座牌楼:宣化坊,崇礼坊,泽民坊,集庆坊。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2张

牌坊

     3,西姚家弄

     人们只知道,英国总领事馆是在1872年建在外滩1号。但是最早的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在哪里呢?就是在老城厢内西姚家弄。1844年11月8日,英国公使派遣首任驻沪领事巴尔福带了翻译来到上海,当天进城向上海道台投递照会,双方商定上海在当年11月17日开埠。于是在大东门内西姚家弄租了一套顾姓的大宅院,共有5 2间房屋,作为办公、住宿二用。这就成为了外国设在上海第一家、也是唯的一家驻沪领事馆。1846年4月8日巴尔福以11.6万两银购买今北京东路外滩一带100余亩土地,建造了大英帝国第一座领事馆。这样,设在上海城内长达5年8个月之久的英国驻沪领事馆,于1849年7月迁入外滩新址,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

     老城厢这些老路名和老地名不是脱胎于前身的某条河流,某个城门,就是某一历史建筑、园林、寺庙道观、衙门、牌坊、名人豪宅、会舘公所、行业的作坊等的原址。都承载着某种历史本色、城市记忆和朝代烙印。

     如:

     1,以衙门所在地命名:县左街,巡道街

     县左街

     上海县衙所在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批准设立上海县。次年1292年就建县署。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上海县衙经多次增扩建,规模越来越大,有参堂、仪门、中堂署、后寢、戒石亭、銮驾库、典史厅、土地祠、牢狱、史舍及宅役班房等。至清朝乾隆年间,县署已建成集行政、司法、监狱为一体的建筑群。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废县署。20世纪20年代初,县署被拆除建民宅。原址范围,大致在今学院路北面,三牌楼路和四牌楼路之间,

上海县城的县署自1292-1915年600年间一直设在今光启路处,是县城的政治中心。四周的道路都命名为县前街、县后街、县左街、、县右街。在县署前面的是县前街(今学院路)。现仅存县左街。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3张

     巡道街

     这里曾是苏松太道署衙门的旧址。清初,上海隶属松江府,松江府又属江苏巡抚衙门管豁。苏松太道署理是苏州、松江、太倉兵备道的简称,是相当于省部级派驻地方的军事机构。因为他的责任是巡视和检查,所以被称之为巡道。为方便管理港口,进出口关税,以及海关管理事务。在清雍九年(1731年)将巡道衙门从苏州移驻到上海。在大东门南设道台衙门,道署占地14亩,用房150间。衙门正南大门前,新筑马路取名为巡道前街,西侧马路叫巡道右街。东侧原水仙宫前街就改名为巡道街。

     苏松太道台代表清廷行使涉外谈判和签约,全权负责处理涉外的最高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不少条约就是由上海道签发。如,1843年11月7日,上海道宫慕久与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签订了上海开埠协定。小刀会起义后,衙门被毁,后又重建。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3日,上海道衙门,遭到革命军进攻,未任道台出逃租界。上海沪军都督府成立后,上海道衙门被宣告撤销,原衙门改作上海警察厅,正门外的道前街也改名为警厅路,后来警察厅废止后,在这块地皮上营建了集贤村。解放后又改名为金坛路。道台衙门的旧址,应在金坛路的25号处。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4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5张

宣统三年的上海道台衙门

     2,以原地的私家园林得名的路有:

     露香园路(露香园),小桃园街(小桃园),吾园街(吾园),也是园弄(也是园),半泾园弄(半泾园),豫园新路,豫园老路(豫园),半淞园路(半淞园),等等。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6张

豫园   听涛阁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7张

豫园   会景楼前山水林木景观

     3,老城厢寺庙众多,原址的庙宇、佛寺、道观等命名的路有:

     沉香阁路(沉香阁),小桃园街(小桃园清真寺),大境路(大境关帝庙),青莲街(青莲禅寺),先棉祠弄(原先棉祠,前称黄道婆祠,是纪念元朝纺织专家黄道婆)。静修路(静修庵),药局弄(药王庙),云居街(云居庵),一粟街(一粟庵),广福街(广福寺),西林后路(西林禅院), 和顺街(火神庙,“和顺“即”火神“方言的谐音),文昌路(文昌殿),小普陀街(小普陀禅院),积石街(积善寺),聚奎街与此地有一座魁星阁而得名,等等。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8张

 广福寺

     药局弄

      药局弄长243公尺,宽3.8公尺到5公尺,别轻视这条小弄堂,确“卧龙藏虎“。它位于上海老城厢的乔家路与巡道街之间。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19张

     药王庙,药局弄95弄1~2号 是药王庙的遗址。药王庙也称神农殿。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尝百草治疾病之第一人。祭供神农氏的药王庙建于清 嘉庆初年,房屋宽敞,前有戏台,中有大殿,后有议事堂。每年初春疫情期间,官府组织医家和药店施诊给药,救济缺医少药的贫民,从而也有了施药局之称。药局弄也由此而得名。

     同仁辅元堂

     高龄老人不会不知道上海从前有一个著名的机构,同仁辅元堂。最初是两个机构,一是同仁堂,二是辅元堂。

     嘉庆九年(1804年),经上海知县倡议汇集多家小型善堂成立半官方的慈善机构“同仁堂”。经费由官方拨款和社会团体、私人募捐。它主要的责能是行赡养老人,恤寡,防疫,施衣、棺,掩埋等善举,并设义校。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由上海商人梅益金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辅仁堂”。主要责能是向因疫病亡故而无力埋葬者提供棺木並建义冢。后来到咸丰五年(1855年),将紧邻一起的同仁堂和辅元堂合并成“同仁辅元堂”,并且扩大了业务范围,增加了验尸,水上救生,安装路灯,修路筑桥,清除垃圾等慈善项目。为此,这条数十米长的小路被叫做同仁辅元堂弄,后改为药局弄95弄。

     4,以县学、书院命名的路:

     文庙路 以文庙得名。旧时官学都设在文庙内,又称学宫。故文庙门前的路称文庙路,周围的路被命名为学宫街、学前街、学西街。梅溪弄(是梅溪书院原址)。

     5,梦花街

     这条古老的小街向世人传递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据传梦花街在鼎盛时期时,曾开设许多小客栈,举子们在考前必先到此借住一宿,以求“梦笔生花”,然后再到文庙求拜孔夫子,并在心愿树系过灵签。据说能梦想成真,如愿以偿。于是梦花街名声大振。

     6,旧校场路

     以前凡是驻兵的县城,都建有教场。是驻军操练习武的校场,也是比武的场所。如《说岳全传》中岳飞枪挑小梁王就是在较场中进行比武的。

     早在明正德九年(15 14年)上海知县就在县衙门的西北方,现旧校场路福佑路口建了一座校场。过了没几年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将这个教场搬迁到了城北门外。后来到了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时,又将教场搬迁到城南门外旧倉街西面、陸家浜路北面一带。于是城内的原教场称“旧校场“,城外的校场称“新校场”。按其规模大小,旧的称”小校场“,新的称“大校场“。旧校场这块场地被尚宝司丞顾名世收买,并建为露香园。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20张

校场

     1860年,苏州桃花坞年画进驻上海小校场,年画市场空前繁荣。1884年后,上海著名画家吴友如、钱慧安等人也参加了年画的创作,由此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特色的“小校场年画“,也成了中国年画的代表作之一。小校场也成了上海最主要的年画出品地和贸易市场。

     旧教场路全长仅300米,因为原为校场,故辟路时路名称为旧校场路。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21张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第22张

小校场年画

     7,有的街巷以某个行业的作坊、手工工场和店铺较集中而得名:

     如,面筋弄,(制作面筋)。火腿弄,(经营腌腊食品)。西钩弄,(杀狗卖狗的行业集中地)。糖坊弄(制作麦芽糖),筷竹弄(加工筷子),硝皮弄(加工皮革)。芦苇街(编织芦苇)。萨珠弄,(原名杀猪弄,是杀猪作集中之地)。引线弄,(生产缝衣针业)。王医马弄,(该弄内有一清代 王姓兽医,擅长医马,求医者众多,路名由此而来)。

     8名门望族在此居住的地名:

      黄家路,梅家弄,刘家弄,乔家路,艾家弄,金家坊,姚家弄,康家弄等。

     9,天灯弄 , 是书隐楼所在地,因巡道衙门的煤油灯高悬空中,象一盏天灯,将弄堂里照得亮堂堂的,故取名为天灯弄。

     10,宋、元、明时期,老城厢河众多,桥纵横,以水和桥得名的路较多:

     如方浜路(原方浜),红栏杆街(原红栏杆桥),荷花池弄(原荷花池),候家路(原候家浜),小石桥街,等等。

     --------

                                                                                          ( 未完待续

     这些老街小巷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老路名老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很多人找不到故乡是因为举目四望,熟悉的街巷不见了,老路名老地名消失了,村口、路口、宅前的老树不见了,相处了几十年的老街坊荡然无存了,切断了故土本来的文化脉络。

     因此,尊重老路名、老地名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保护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路名,老地名和富有特色的老街巷的路网结构,是老城厢的城市肌理和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中,文庙与豫园照片系作者摄影,其余照片均精选自网络。)

'浦江思源“博客小组   陈业伟

(注:您的设备不支持flash)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上海老城厢的乡愁(四) 老路名老地名(1)|老小孩讲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