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第1张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

  --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

王建中

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工艺,是针对硬山建筑来说的。从操作层面上看,确有一些潜移默化的规矩,但是总体上看,其具体做法是受到了建筑等级与规模,工艺与材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通常琉璃拔檐与博缝用在高等级的建筑上,拔檐与博缝用在次高等的建筑上,散装博缝用在低等级的建筑上,这是一般常规。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图片,第2张

古建筑山墙中的拔檐,是指硬山建筑山尖以上墙体,博缝砖之下的檐子砖,俗称“山檐子”。拔檐有单层做法,也有双层做法。最常见的琉璃拔檐(呈半混状)为单层的居多,砖山檐子以双层的居多,拔檐以上便是博缝(板)砖。硬山建筑博缝大体上可分为,琉璃博缝、砖博缝两大类。博缝的位置是屋面排山勾滴或披水砖之下、拔檐以上的部位。一般情况下,封山下檐、熨博缝包括:山尖砌筑、敲茬子、砌拔檐、安装博缝砖等施工步骤。

拔檐说的就是“下檐子”。“拔”的意思是挑出,针对挑出的砖檐子而言,无论挑出几层,都称为拔。博缝展开来说,“博”有宽、大之意;“缝”有缝合、连接之意。博缝的合意是,博缝砖又宽、又大、又严实的意思。封山有遮挡木构件、木基层,封闭山墙之势,是工匠常用术语,指的就是封山下檐、熨博缝等施工工序。这种封山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屋面与立面墙衔接的难题,在兼顾封闭功能的同时,完全照顾到了观赏效果,使檐子、博缝近看层次分明,远看线条流畅,给人以美感。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图片,第3张

山檐子的留置位置应从屋面向下翻活。一般情况下,当山尖砌到一定高度时,从屋面曲线向下翻活。翻出博缝砖高的尺寸,再加上两层拔檐的厚度尺寸,而后减去屋面泥、灰背的厚度,这一尺寸就是头层檐子底皮的高度。实际中,两层拔檐或一层拔檐都不是直线,而是从山尖中到檐头,呈现出一条和缓的曲线,这条曲线称为“浪荡线”。

拔檐与博缝在尺寸上确有一定之规:琉璃半混拔檐厚度不应超过3寸,琉璃博缝高度不低于2.5檩径左右;砖拔檐厚度不超过2寸,砖博缝高度不低于2檩径;小式建筑中的博缝高度可以降至到1.5檩径左右,但最低也不应低于1檩径。这样基本符合老匠人所要求的“穷连檐、富博缝”的说法了。无论大小式建筑,还是尖山、圆山形式,都应遵循这一规律。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图片,第4张

古建筑中的拔檐、博缝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琉璃构件定型烧制,琉璃山檐子与博缝应随墀头全部是琉璃构件,琉璃山檐子(一层)呈半混状(俗称托山混),琉璃博风头、博缝板需放样、定型烧制。另一种是砖料砍磨加工的构件。两层拔檐又分细檐子和糙檐子两种形态,细檐子(一层直檐子、一层小圆棱檐子、靴头)用膀子面砌筑;糙檐子用小停泥砖砌筑。博缝头、博缝砖用方砖砍制,方砖博缝可磨成十成面无缝灌浆砌筑,俗称“干碰头”。熨琉璃博缝安装前要试摆“拢活”,熨方砖博缝要随拔檐曲线现场砍磨加工而成,俗称“裁活”。

封山下檐还包括拔檐、博缝里侧背里墙的砌筑,俗称“串金刚墙”。金刚墙内侧称为“茬砌柁档”,外侧留出博缝砖厚度和浆口。虽然,金刚墙是隐蔽在墙内看不见的墙体,压檐子时也要叠压住(至少)1/2砖,目的是承托博缝砖的重量,避免檐子在出挑受重时折(zhē)檐。金刚墙厚至柁(檩)中过1寸,高至屋面望板上皮,绝不可高过博缝砖的高度。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图片,第5张

封山下檐、熨博缝是古建中比较经典的部分,也是最为讲究的施工工艺。由檐头到脊部,先缓曲、后陡急的弧形线条,柔美、舒展、大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映衬出建筑之美感。

--连载结束--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图片,第6张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图片,第7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古建筑墙体知识(连载六)古建筑中的封山下檐、熨博缝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