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第1张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2张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编剧: 弗朗索瓦·特吕弗 / 苏珊·席夫曼 / 让-克劳德·古卢姆伯格

主演:凯瑟琳·德纳芙 / 热拉尔·德帕迪约 等 语言: 法语 / 德语上映日期: 1980-09-17片长: 131分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3张

二战中德国占领下的巴黎,剧作家、导演兼剧院管理人的犹太人卢卡斯·斯坦纳(海因茨·本南特 Heinz Bennent 饰)被妻子玛丽安·斯坦纳(凯撒琳·丹尼芙 Catherine Deneuve 饰)藏入蒙马特剧院地下室,伺机逃往非占领区。身为演员的玛丽安不得不肩负起剧院管理人的事宜,雇佣了男演员伯纳德·格兰戈(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 饰)排练卢卡斯的新话剧。随着德军战线的扩大,卢卡斯的出逃一步步成为幻影,只好靠地下室的采暖管道来听每日的彩排,暗中进行指导……   
本片获法国恺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弗朗科依斯·特吕弗)、最佳剧本、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男主角(杰拉尔·德帕迪约)、最佳女主角(凯撒琳·丹尼芙)、最佳音乐、最佳舞台设计和最佳声音十项大奖,并获最佳男配角(海因茨·本南特)和最佳女配角(安德烈亚·费雷奥尔Andréa Ferréol)提名。本片同时获金球奖和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4张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5张

译制导演 胡庆汉

配音演员:曹雷 戴学庐 杨晓  尚华  盖文源  于鼎等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6张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7张

森森影院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第8张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第8张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第8张

曹雷:欢乐与忧伤交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距这部影片译制的时间已经快半个世纪了。反映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影片,各国都在拍,看来还会拍下去。从风格样式来说,也是丰富多彩的:有作为历史文献的记录片;有正面描写战争场面的;有从一个侧面反映那段历史的;也有从个人命运来引出整个战争年代的。有悲剧、讽刺剧、惊险片、喜剧片,甚至闹剧。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1张



01



悲喜剧

法国影片《最后一班地铁》的导演特吕弗说,他是将这部影片作为“悲喜剧”风格处理的。
怎么去理解特吕弗所说的“悲喜剧”含义呢?显然,这不仅仅是个形式的问题。这部影片既没有《虎口脱险》或《王中王》那种喜剧的夸张,也没有像《白玫瑰在行动》那样的悲剧中常有的令人窒息的巨大哀痛。全片交织着欢乐和忧伤。有苦难,也充满着乐观精神。这一切正来源于生活本身。
所以在配音的时候,充分去了解这个时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法国人民、法国知识分子在德国纳粹统治下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2张

我配的玛丽翁这个人物,和影片中出现的其他几个主要人物:她的丈夫吕卡斯、男演员贝尔纳、剧院导演让一卢,都是反抗纳粹的正面人物,但又并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化的“英雄人物”。似乎很难用一个类型、一两个形容词来描述他们。他们在那个特定的时期、特定的环境中,内心是复杂的,性格的展现也是多侧面的。敏感、细腻、真实、含蓄,是这部影片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配音时对人物内心的理解也必须是细致深刻的。影片中的人物,我们配音时难以“重塑”,只能尽量去贴近。
怎样理解玛丽这个人物?她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那种“女强人”吗?从结果上看,也许是这样。一个女流之辈,在那样一个非常时期,能主持一个剧院,坚持演出,能把犹太血统的丈夫掩藏在剧院地下室达两三年之久,这确是很不容易的事。台上台下,里里外外,她都称得上一个“强”字;但从内心来说,玛丽翁并非始终处于的状态。国家遭受的危难,家庭面临的不幸,把她推到了这样一个必须独挡几面的位置。她后退无路,除非屈从于法西斯的高压统治。她只能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她所面临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第一次,她并没有经验。她不是一个成熟的抵抗运动战士,也没参加抵抗组织,她只是凭着一颗爱国者的良心、一颗正直的艺术家的良心,在坚持着走她的路。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3张



02



三角关系

影片中,玛丽翁和她丈夫的关系十分特殊。事业上,她丈夫吕卡斯是个强者,编剧、导演、剧院经理集于一身。玛丽翁从一个服装模特儿走上演员的道路,也正是吕卡斯发现和引导的。在他们的家庭关系上,可以说一直是吕卡斯处于主导地位。但在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原有的关系起了变化,玛丽翁成了丈夫的保护者,家庭、剧院、事业,甚至生命,都不得不依赖于她。这就使她必须克制着心中的软弱和女性的胆怯,给丈夫以力量。这样,在她对待吕卡斯的感情中,甚至带上了一些母性的成分。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4张

玛丽翁对男演员贝尔纳的感情是自然的,真挚的,丝毫不带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在这样一个“悲剧”时期,家庭不幸和剧院处境给玛丽翁精神上的压力太大了。她需要贝尔纳给予感情上的力量和寄托。这一点,连吕卡斯都感觉到并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又正因为处在这样的环境和时期,不允许也不应该使这种感情得到发展,于是,又使玛丽翁对自己的感情有一种下意识的克制。这一切十分矛盾又十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5张

因此,在把握玛丽翁这个人物内心和她的语气时,“克制”是很重要的一条。这给她的个性蒙上了一层“冷”的色彩,这样,才会使吕卡斯和贝尔纳不约而同地用“冷酷”二字来描绘她,尽管她自己在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十分吃惊。只有她在和贝尔纳告别的时候,她的感情才完全没有克制地爆发了出来,但他们却不得不分手了。
结局是完满的。吕卡斯熬过了八百多个暗无天日的日子,终于走出了地下室;人们又可以自由地到剧场欣赏自己喜爱的剧目;玛丽翁又能在舞台上施展她的才能。但是,历史留在她感情上的阴影却难以抹去。这样一种哀伤和隐痛,在影片结尾那出似真似假的戏中传达给了观众。这也是与导演对整部影片风格的处理—“悲喜剧”相吻合的。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6张


03



要生活化

这部影片里很特殊的一点是,玛丽翁和贝尔纳都是舞台演员。影片中有多次出现他们在台上排练和演出的场景。有时,在说剧中台词的同时,还插着排练中演员之间以及演员和导演之间商榷探讨的对白。什么是剧中台词,什么是剧外台词,在配音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开来。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图片,第17张

念剧中台词时要有剧场舞台的感觉,还可稍稍带一些“舞台腔”,但不可太多,因为那时西方舞台上的表演已经很生活化,不那么拿腔拿调了。而夹杂的剧外台词,如演员之间的提示、与导演的交流等等,就更要生活化,一点不能有“腔调”了。
如果我们配音本身就拿腔拿调的话,那可糟了,别说区分戏里的台词和戏中戏的台词,连人物都跑了!

选自曹雷著《远去的回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译制片《最后一班地铁》曹雷杨晓尚华于鼎等主配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