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临床发挥 (治则治法学说的临床运用)8.11.

内经临床发挥 (治则治法学说的临床运用)8.11.,第1张

内经临床发挥 (治则治法学说的临床运用)8.11.

第六节  "惊者平之"的引申运用及"以情胜情"治法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基于这一认识,《内经》不仅养生首重养神,在治病过程中亦强调治神、调神的重要性,认为"凡刺(治病)之法,先必本于神"《灵枢·本神》),特别是对于情志过激引起的疾病,如果“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不进,志意不治",则"神不使",即使"必齐(火剂)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亦"形弊血尽而功不立"(《素问·汤液醪醴论》)。因此,其有关心理疏导、精神调节方法的论述颇为丰富且精辟,亦为后世所常引申、运用。

一、“惊者平之”

“惊者平之”,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本意谓惊悸怔忡、惊风抽搐等用安神定志、平肝息风等方法治疗,如朱砂安神丸治惊悸怔忡、羚羊钩藤汤治惊风抽搐之类。但张从正《儒门事亲》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做了一番别出心裁的引申,巧妙运用情志疗法以治疗因大惊卒恐而致惊惕不安者:

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堕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触冒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戴人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惊者为不自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划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平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便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不惊。(《儒门事亲卷七·惊一百三》)

将“平”释为“平常”、“习惯”,张氏认为:“唯习(习惯)可以治惊。经曰: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可见所用治法实即现代心理学的“精神脱敏疗法”,由此亦可见其对《内经》理论的深刻领会和灵活运用。

二、情志相胜疗法

“以情胜情”是中医治疗情志疾病的独特方法,其理论基础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所论虽然是基于五行学说而对情志制胜关系的推衍,但亦是对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入观察和客观总结,因此,成为历代医家治疗情

志(心理)疾病的指导理论。张从正可以说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范,《儒门事亲》中不仅记载了多个运用《内经》“以情胜情”理论治疗情志病的验例,而且在该书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一节,对这一理论的临床运用做了深刻发挥:

故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若胸中无器材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余又尝以巫跃妓抵,以治人之悲结者;余又尝以针下之时便杂舞,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余尝声拍门窗,使其声不绝,以治因惊畏响,魂气飞扬者;余又尝治一妇人,久思而不眠,余假醉而不问,妇果怒呵,是夜困睡。……昔闻东山杨先生,治府主洞泄不已,杨初未对病人,与众人谈日月星辰度,及风云雷雨之变,自辰至未,而病者听之,而忘其圆。杨尝曰:治洞泄不已之人,先问其所好之事,好棋者,与之棋;好乐者,与之笙笛,勿辍。又闻庄先生者,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伴曰:吾取药去。数日不更来,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慰之。诘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此二人可谓得玄关者也。然华元化以怒郡守而几见杀,文挚以怒齐王而竟杀之。千万人中,仅得一两人,而反招暴祸。若乃医,本至精至德之术,不能自保……悲夫!

张氏所论,对临床颇有启发作用,而从中亦可体会到《内经》理论如果运用正确,则临证治病效若桴鼓。兹举该书所载运用情志相胜治疗验案数则于下:

《儒门事亲卷七因忧结块一百》:“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治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而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皆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

《儒门事亲卷七病怒不食一百一》:“项关令之妻,病怒不食,常好叫呼怒骂,欲杀左右,恶言不辍。众医皆处药,几半载尚尔。其夫命戴人视之,戴人曰:此难以药治。乃使二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其妇大笑。次日,又令作角,又大笑。其旁常以两个能食之妇,夸其食美,其妇亦索其食,而为一尝之。不数日,怒减食增,不药而瘥,后得一子。夫医贵有才,若无才,何足以应变无穷?”

《儒门事亲卷七不寐一百二》:“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

以上三例,例一为喜胜悲,例三为怒胜思,皆是对《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灵妙运用,例二虽然不用五行相胜之理,但以戏谑解其郁怒,则属情志转移治法,且以美食进行心理诱导,故能奏显效。由此亦可见情志相胜疗法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医者必须缜密细致,既要准确了解致病原因和病变机理,又要别出心裁,方能出奇制胜,即张氏所谓“若胸中无器材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者。前文所言华佗、文挚事例,亦是运用以情胜情法治病之验例,兹附载于下,以供参考: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九》:“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血数升而愈。”

《吕氏春秋至忠》:“齐王疾痛,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太子顿首裂(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履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文挚因出辞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悦),将生烹文挚,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内经临床发挥 (治则治法学说的临床运用)8.11.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