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秘密,决策者永远都不会告诉你

有些秘密,决策者永远都不会告诉你,第1张

有些秘密,决策者永远都不会告诉你

本来想写一段引言,写了删写了删,发现怎么也过不了。算了,不写引言了,反正都是给固定的铁粉群体看的。

直接进入正题,你们进来后,记得先截图备份,别怪我没提醒,然后再阅读。全文七千字。

我们聊过一次,连嘴的人还在东家长西家短,做事的人已经开始行动了。

多数人的留言都没被放出来,你注意我的措辞,多数人。

这说明什么?说明至少在留言的这个群体里,想赢的人未过半。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其实很简单,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听命令的而非发命令的。

执行命令的人,站在本人的立场上,也是希望命令的准确度高的。你像张飞领了诸葛亮的命令,到某个关隘处把守,希望敌人真的会来;关羽领了诸葛亮的命令跑到上游放水,希望不会淹个寂寞。

谁也不希望自己像没头苍蝇一样被调来调去,回回扑空,没有苦劳,也没有功劳。

但真正发过命令的人很清楚,自己的命中率能有三成,妥妥的业内传奇了。

三成的意思是说你让你的手下提前去埋伏,10次里面有3次不走空。那还有7次怎么样?当然是走空了。

一般来讲,你遇到的绝大部分上司的命中率是不可能超过一成的。

正因为大部分人从事的都是听命行事的工作,都是执行命令的人,所以他觉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于决策。

你把路都给我知错了,你让我怎么赢?

这种观点会被他们平移到生活当中的时时处处。你比如投资,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什么最重要?

眼光最重要,所谓买对的股票。

买对的股票,要能涨的那支;进对的公司,要能上市的那个;娶对的老婆,要贤惠的那位。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惯性,他们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一定是这么想问题的。

为什么我不这么想问题?因为凑巧两种事我都做过,我既做过听命行事的,也做过发布命令的。

在听命行事的那些年里,我也幻想过诸葛亮,但是很快就放弃了,为什么?因为我的经历足够丰富。

经历丰富很有助于你理解一个角色。

一个女人,如果一辈子从一而终,你只与一个男人有过亲密关系,你很难说你懂男人。

你对这个男人不满也许是他的问题,也许是你的问题,也许是相处方法的问题。

可如果这个女人是老鸨呢?

起量了,你才能懂一件事。我当年做执行者的时候,就是老鸨级的。不仅被直接上司指挥,不仅被越级指挥,而且动辄带着很多很多厂商派来的杂七杂八的团队从事联合行动。

一千个不敢说,但是我当年和至少几百个决策者联合行动过,这就是足够的样本。

这么大面积的接触下,我才给了你一个数据。我说命中率超过3成的决策者,已经是传奇了。绝大多数都不会超过1成。

就像一个良家女子说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话没有可信度的,一个老鸨说出来,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了。

当我意识到根本没有诸葛亮的时候,我再去要求诸葛亮,有意义吗?

为什么我那天跟读者讲,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依靠执行而非决策?正因为如此。

通常情况下,决策的成功率都低到难以置信。那为什么有的团队总能赢呢?

很简单,看你能不能把队伍带回来。

我本人在职场上被火速提拔的原因就在这里,我回回都能把队伍带回来。

我的指挥者,也学诸葛亮,给我一个锦囊妙计,告诉我,去哪里哪里埋伏,铁定能把敌人包饺子。

结果我一去,就进了敌人的包围圈。次数多了,有时候我都怀疑,我的上司是不是敌人派来的,故意阴我的。

你现在明白样本多的好处了吧?因为我经历过的这样的来自不同人的锦囊太多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被敌人买通了。

那结论只有一个,所谓决策,就这么点命中率。

当回回中埋伏的时候拼的是什么?拼的就是现场发挥。

开大会,要讲话,给我的稿子是错的,我只能怎么办?只能自己想办法救场。

所谓好的执行者,就是每次都拿错的锦囊,每次都落入敌军圈套,但是每次都能把手下几乎无损的带回来。

你想一想,同样两个上司,一个人的下属是我,一个人的下属是老王。

这俩上司的命中率都是10%左右,我出证到第九次,回来的时候基本上完好无损,就可以继续出征第10次,我就可能熬到我的上司蒙对的那一次。

而老王每次的损失都过半,他要不了三四次就被打残了,他熬不到他的上司蒙对的那一次。

我的上司蒙对了,第一轮老板觉不错,我的上司赢了。于是换个组,让我上司去领导老王,让老王的上司来领导我。

结果老王的上司赢了。

老板马上就清楚了,问题不在于上司,问题在于老王和我。

我比老王抗揍。于是老板就会提拔我来当上司。

可是我当了上司之后,我领导老王,赢了么?没有。

没有的原因和前面的描述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如果我想要在管理者的位置上坐稳,我就需要什么?我就需要培养一支像昔日的自己一样抗揍的队伍。

这就是取胜的关键,没有之一。

胜负取决于执行而非决策,并不只体现在这么小的维度上。

比如我前面说的,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买对的股票,我问你,谁知道什么是对的?谁?

答案是没有人知道。

我知道你不相信,我懒得和你争,但这就是我的结论,没有人知道。

这一点认知不来自于经验,来自于天生,我08年的时候,还是一个金融领域小白的时候,我就认死理。我认为没有人能够靠预测或者说买对的品种盈利。

这一点,很多交易员工作很久,踩坑很多次才会体会到。

这个观点很多年后我用术语说过,点位、仓位、风险管理是三位一体的。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这辈子就只认得一个方向。

他们对失败的解释很简单,自己不成功是别人的问题。

是菜狗没有预测对股票,还得自己买错了。是老板没有给出正确的方向,害的自己没立功。

如果遇到九阴真经,自己也能成为武林高手,所以问题就在于九阴真经。

我的观点是相反的,我认为失败的原因全在自己。如果我注定成功,那么我拿到九阴假经,也应该成为武林高手。

换句话说,我练什么,什么就应该是九阴真经。

这个想法的确是绝大多数人难以接受的,但恐怕真理真在我这一边。

我非常相信执行才是关键,所以我给你强调三位一体。

当你的点位、仓位、风险管理都做到极致的时候,方向猜对了还是猜错了没那么重要。

因为你的战损几乎没有,能意识到这什么意思吗?

战损几乎没有就是说你可以无限次穿越战场,无限次七进七出。你总有蒙对的时候吧?

蒙错了你没有损失,蒙对了你赢,这不就是稳定盈利吗?

什么是关键?零战损是关键。

巴菲特经过一句话,他说投资的第一准则是不输,第二准则是不输,你不输久了,总会赢。

很多人听不懂。为什么?因为巴菲特早年是高频出身的,大部分人不是。

大部分人理解的不输是不投,不投就不会输,问题是,不投也不会赢呀。

如果你和早年的巴菲特有过相似的经历,你马上就理解他的意思了。

你一年交易几千次,猜错了不输,猜对了赢,那不是你赢谁赢?

这才是不输久了迟早都是你赢的原因,因为你把大家耗死了,你的战损比是零,人家是正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都会脱离战场,最后轮到你拣装备。

他是个高频出身的长线投资人,你不是,所以你并不理解人家到底在说啥。

你以为他是靠预测的,人家根本不是。很多时候你听过别人说什么,不等于你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

因为你们的经历不同。

正是因为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你迷信预测,你指望领导的决策,而别人清楚,降低每次战损,才是关键。

你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我此前说过多次的那句话。

我说的哪一晚与每一晚不是一种策略,是一种高执行力。

我多次引用过郭德纲的那个段子,人家问他哪一晚出的名,他说每一晚。

有些人明白了,有些人不明白,有些人觉得自己明白了,其实并不明白。

我记得有次有个读者问我。我说过,我先做实习生,一年后做了内核工程师,两年后做了系统工程师,三年后做了软件架构师,五年后做了系统架构师,六年后做了副总,八年后变成一个纯粹的资方

她问我,是什么公司有这样完备的晋升途径,顺带还感慨一下,这样的公司现在很少见了。

。。。。。。

实话实说,是很少见,因为我自己也没见过这种公司。

这段经历不是一家公司,甚至都不是一个行业。设计了四家公司,多次创业,以及科技和金融两个大行业。

如果这段经历发生在一家公司里,我认为除了老板的亲儿子之外,没有什么好解释的。

所以这不是什么多见与少见,这就不是你该想的。

你怎么可能认为这段经历发生在一家公司里呢?是什么导致你这么天真?

你把世界想象的太可爱,或者说,太可笑了。

你理解的每一晚是说我只要努力,就有回报。就像你以为那段经历发生在一家公司里。

你觉得你勤奋、忠诚、踏实肯干,就会一步一步变成老板。

这话说给郭德纲,他听了都要哭。

因为他的每一晚并不是这样,他很努力的说相声,人家听了不给钱,还打他;他很努力地说相声,老婆跑了;他很努力地说相声,原有的圈子谁也不接纳他,他想拜师,四处碰壁;他很努力的说相声,刚开始有起色,各种打击接踵而至。

这就对了呀,这才叫每一晚。

我很努力很努力,功劳都归别人;我很努力很努力,老板只是利用我;我很努力很努力,同事都在陷害我。

这不正常吗?你错了,这才叫正常。

如果你觉得这一切不正常,对不起,不正常地其实是你自己。

你以为你在干嘛?你在过家家?对不起,你在攀岩,而且是没有安全绳的那种。

有一部电影,叫做《徒手攀岩》。记录了美国攀岩大师Alex Honnold,2017年6月3日无辅助徒手攻克美国约瑟米蒂国家公园一千米高地酋长岩地全过程,共用时3小时56分钟。

这片子拿了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

两小时的电影,前面一个半小时都在讲Alex的经历,他为此做的准备,只有最后半小时讲他没有安全绳,徒手攀登酋长岩的过程。

你注意,这就是好片子。我说过,电影通常集中在几小时内完成,所以把镜头都集中在哪一晚。

这本片子因为没有票房压力,所以把大部分篇幅留给了之前的每一晚。

电影3/4的篇幅都在给你描述Alex这个人,他的全部经历,以及他为了这次攀岩做的长达七年的漫长准备。

Alex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考上了名校,但很快就辍学了,他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攀岩。

Alex不仅聪明,而且非常专注,他离开学校之后,就弄了辆房车,从此吃喝拉撒都睡车里,每天到处需找合适的地方攀岩。

他徒手,无保护的情况下,征服过很多山峰,酋长岩是几代人的梦想,还没有人徒手无保护攀上去过。

他为此准备了七年。

七年里,无数次重复,这条线路,他登了无数遍,每一遍,每一段,每一步,每一个姿势,都重复了无数遍。

有的位置,只能容下半个拇指,有的位置,身体只能以什么姿势通过,当人疲劳的时候,以什么借力,怎么样把全身的重量压在一个点的支撑上,完成高难度的动作,这一切,他都重复过无数遍。

在Alex看来,这不是冒险这是在奥运舞台上,完美的完成每一个动作。

如果你要说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人家拿不到金牌,就得打道回府。而他,拿不到金牌,就会粉身碎骨。

所以这部拿奥斯卡奖的导演,大神级的夫妻导演金国味和伊丽莎白·柴·瓦莎瑞丽,展现给你看的不是最后的四小时,而是四小时之前的七年。

Alex是不是一定能够完成?答案是否定的。

摄制组跟拍了七年,他们做了两套方案,一套是Alex成功登顶,一套是他命丧悬崖。

没有人知道结果因为在这么漫长的跟拍过程中,摄制组已经彻底理解了他们拍摄的这个人,这件事。

这就是一个概率问题。

我一直说,大多数人最难以理解的无非两个概念,一个是概率,一个是时间。

大家习惯了二元思维,成,或者败。

成或者败,是事情结束了之后,是站在观众的视角上,是站在麻瓜的视角上。

对于那个魔法师,对于那个做事的人,对于那个创业的人,对于那个投资人,对于那个亲身经历的攀岩者Alex,没有成或者败这种描述,没有。

于他而言,一切都是概率。

他在漫长的七年里研究过此前所有命丧这座山峰下的高手们的尸骸。

他复盘过所有高手的攀登记录,他们攀爬的是哪条路线,什么天气,最后死在哪一块凸起的石头,或者哪个转身的姿势。

他带着安全绳尝试过前人的所有尝试,而且摸索过各种可能的路径,七年,不停的在爬这座山,在不同的天气下爬这座山,在不同的路径下爬这座山,用不同的方法爬这座山

他在干什么?他在整理数据。

Alex眼里没有成与败这么笼统的说法,没有的。他眼里是一个个的数据。

他有自己的表格,上面罗列了不同的天气下,不同的路线下,针对每一个过完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法下,以及不同的高手各自的胜率。

最后就是一张表格,张三用A途径,B方法,在C天气下生还率是96.8%,李四用D途径,E方法,在F天气下生还率是95.5%。。。。。。

Alex在干嘛?在寻找更高的生还率,直到他找到X途径,Y方法,Z天气下自己的生还率是99.1%,而且再怎么重复也无法突破的时候,他选择了冒险。

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是这样一个过程。

也许你觉得这个过程很枯燥,可这才是真实的游戏。

在赌场上,在某张牌桌上,我的胜率是1000次赢999次,你的胜率是1000次赢998次,外人看不出的。

可我知道,遇上我,你输定了。

因为我们都是职业选手,每一千次里面你会多输给我一次,久而久之,你就输光了。

我是用胜率把你耗尽的,不是哪一晚。

业余选手才会老想着决战,那是拍电影,赌王赌神赌侠赌圣。职业选手都是点位、仓位、风险管理三位一体的。

没人和你决战,大家都是风险管理都是仓位管理的职业选手,就是在用胜率磨对方。

为什么他玩着玩着不玩了?因为他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胜率不如你,他当然转身就走了。

所谓的稳定盈利就是找桌子,找到自己在这张桌子上的胜率是相对最高的那个,然后坐定吃席。

直到有胜率更高的人过来把你赶走,或者你主动去寻找利润更高的桌子,前提仍然是自己是桌子上胜率最高的那位。

复盘一下,我今天讲了三个话题。

1、决策成功率一直很低一直很低,所以你根本不该指望买对的股票,命中高的决策。

2、提供胜率的是什么?是接近于零的战损。正因为战损太低,你才有可能实现巴菲特的那些准则

3、怎么才能接近零的战损?近乎于疯狂的准备和细致,看过《越狱》么?那小伙凭什么把监狱当旅馆七进七出?

三个话题环环相扣,我几乎把秘密都给你揭的底朝天了。很多决策者,哪怕是白手起家,一路走来都未必能总结得这么清晰,这么逻辑缜密。

找这个模式把自己的思路梳理清楚,然后执行十年,二十年,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底层思维,你想输都难。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有些秘密,决策者永远都不会告诉你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