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神童17岁考入中科院,38岁去世,有什么让我们警醒的?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古有伤仲永,今有伤永康。
讲的就是东方神童魏永康。他的命运比仲永还要令人唏嘘,因为他不仅从神话跌入平凡,而且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38岁。
魏永康究竟“伤”到了哪里,又有什么让我们警醒的?
01 神童出世,拍案称奇
住在华容的人说,这里是著名教育家何长工的故里,是文学繁荣之乡。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1983年,魏永康出生在了这个小县城。
他的父亲魏炳南是个军人,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负伤,下半身瘫痪。
母亲曾秀梅一边照顾着残疾的父亲,一边照顾着家庭。魏永康的出生,给了曾秀梅无限的希望。
那个时候,国家、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神童”二字慢慢地走入人们的视野。
人们渴望遇见神童,而曾秀梅则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一个神童。
曾学梅在一次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说,想要儿子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我国六四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她最崇拜的就是科学家。
所以,曾秀梅主动扛起了教授儿子的任务。魏永康不到一岁时,曾秀梅就刻意地让小永康认字,到了2岁时,魏永康已经认得了快2000个汉字。
家里的墙上,纸间,都写满了汉字,这都是魏永康写的。
不仅如此,小永康还能够按照平仄韵律写诗:
妈妈中午吃梨子,
我在旁边叫吱吱。
妈妈马上打了我,
我直骂道你该死。
魏永康用童真的语言,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看出,他确实很有天赋,但他的妈妈对他也是很严格。
小孩子吵吵闹闹是很正常的事,而他的妈妈竟然会因为他“叫吱吱”而打他。
还可以看得出来,小时候的他,是有着自己独立想法的,他会对妈妈打他表示不满,还会“骂回去”。
看到儿子天赋异禀,学习很“上道”,曾秀梅将全部都投入到教儿子上。
三岁时,曾秀梅便开始教魏永康小学知识,不到一年的时间,魏永康便将这些知识都学会了。
曾秀梅既欣喜又欣慰,欣喜的是孩子真是聪明,欣慰的是,儿子可以实现自己学习之梦了。
但她不知道的是,即使是一棵与众不同的好苗子,加速催长也无异于拔苗助长。
就这样,魏永康从无知婴儿到幼儿的时期,没有玩乐,只有学习。
幼小的他,还不知道学习的意义,就已经走上学习的战场。
02 桀骜不驯,成绩斐然
1987年,魏永康4岁了,此时的他已经在家自学完小学的知识。曾秀梅觉得,是到了孩子上小学的时刻了。
于是,曾秀梅拉着魏永康的小手,来到了县里一所小学,请求学校破格录取她的神童孩子。
校长和老师看着不禁感叹:“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小啊,怎么读书啊?”
后来,学校通过考试发现,魏永康对小学知识对答如流、无一错处。
校长和老师从匪夷所思转变为惊讶赞叹,最终,同意了魏永康来上小学。
那个时候,4岁上学的魏永康是神童的事情很快传开,社会上充满着他的传闻。
下象棋、解方程,这些学业没有难倒魏永康,但是融入学校的集体生活,却让魏永康显得和其他同学格格不同。
老师说他有点“黏,坐不住,坐不稳。”
上课时,魏永康经常会跑到其他位子上坐着,或者蜷在椅子下面玩,他几乎没有完整地听完一堂课,但是对老师的提问都能够正确回答。
下课后,因为魏永康年纪小,同学们都不和他玩,他就围着老师转,扯着老师的衣角,让老师陪他。做操的时候,他又会跑到别的班级队伍里。
可是,老师教学任务那么重,根本没有时间跟他玩。
魏永康的小学时光,只有书本相伴,没有天真烂漫的玩耍。
1991年,还没有来得及带上红领巾的魏永康,匆匆地完成了小学学业。
上了初中的魏永康,又是一路跳级。1993年,他参与了华容一中高中部的择优录取考试,总共300名孩子被录取,他就是其中一个。
上高中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备战高考了,曾秀梅觉得时间紧迫,不能浪费一分一秒。
曾秀梅在魏永康生活上照顾更是事无巨细,除了日常起居,甚至连吃饭都要亲自一口一口地喂儿子吃。
就这样,魏永康“心无旁骛”地投身知识海洋,在学习上展示了自己的“超能力”:
他参加了奥林匹克竞赛,全国数学竞赛等各种比赛,奖状证书像雪片一样飞入他家。
知识可以跳跃,但成长的自然规律却无法逾越。
神童一路跳级,加之母亲的万般照拂,魏永康基本上没有人际交往,此时的他已经十几岁了,但情商却如孩童一般。
03 与世隔绝,断送前程
1996年,魏永康如愿参加高考,最终以年级第一、606的高分,考取了湖南湘潭大学。
13岁的他,还未理解大学的真正涵义,便走入了大学校园。
曾秀梅说:“我不放心儿子,为了让儿子一心一意地搞学习,我一定要来陪读。”
她就近找了一份保洁的工作,跟着儿子来到了湘潭。
大学期间,魏永康没有朋友,因为一旦有同学来找魏永康,都被曾秀梅拒之门外,她觉得这是耽误时间。
常年被母亲管着的魏永康,或许还没有真正理解“友情”的意义。他听妈妈的话,继续刻苦读书。
2000年,魏永康收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硕博连读通知书。但谁也没想到,即将迎来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生命中最大的打击。
此时的魏永康已经17岁了,他自己向往独立,加之这个年纪再谈陪读,也没有足够的理由了,于是他独自踏上了中科院的学习之路。
事实上,多年生活在母亲羽翼下的魏永康,根本照顾不好自己。
生活上,他不会洗衣服、不会增减衣物、不会收拾宿舍,他的宿舍乱得让人根本无从下脚。
学习上,他不会找教室、按时间听课,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写论文、考试,没有学习章法的他,很快便旷课、挂科无数。
2003年6月,魏永康被退学了,理由是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
曾秀梅听闻之后,就像是一下子从天堂被打入地狱的感觉,她去求学校再给儿子一个机会,但都被拒绝了。
魏永康就这样回家了。
此时的曾秀梅,或许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今天的魏永康,就是昨天自己养成的。
04 回归平凡,不幸去世
神童被退学的新闻不胫而走,一时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曾秀梅深感抬不起头来,她写下了两句话:
“打伞遮颜过闹市,羞见亲友以避之。”
就这样,曾秀梅把魏永康安排在姨妈家居住,而她自己也是整日待在家里不出门。
魏永康实在憋不住了,他问妈妈自己是不是能够出去转一圈,话没说完便被训斥了:
“你还有什么脸去大街上走,你走在街上,人家问你怎么被退学了,你怎么回答?”
本来就郁闷的魏永康,又被困在家里,无处排解。直到有一天,他鼓起勇气,揣着偷偷攒下的800块钱,离家出走了!
他走了39天,到了10多个城市。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走完这么远的路,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自我觉醒,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辛苦和艰难,发出了追求新生活的信号。
这次出走以后,新生活果真来了。
2005年8月,上海一位姓邢的教授发来了信,邀请魏永康去读他的研究生。
魏永康十分珍惜这个再次获得的学习机会,他坚决反对母亲送他去上海,甚至威胁说,如果母亲坚持送,他就不去学了。
魏永康急于摆脱母亲,其实是急于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
他到了上海后,一心一意地跟着邢教授学习,也在努力地学习如何生活。
生活都在慢慢地向好处发展,魏永康不仅因为学习得到了一份工作,还邂逅了爱情。
毕业、工作,结婚、生子,魏永康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
虽然天才坠入凡间,但平淡也让魏永康感到很幸福。
不幸总是意外地发生,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去吉林出差,却永远没有再回家。
他因为突发疾病,在宾馆内与世长辞,据说他被发现的时候,身旁的电脑还打开着。
一颗冉冉升起的文曲星就这样陨落了,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
05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魏永康短暂的一生,有过人之处,也有令人需要警醒的地方。
第一,与世隔绝的教育,不可取。
在一次参访中说道,基本没有见到有人来魏永康的家中叙家常。
这对于居住了十几年的神童之家来说,有点反常。应该是和魏永康的家人只关心学习、不善交际有关。
曾秀梅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没有什么比读书更重要的事了,包括邻里交情、同学感情,她都帮着魏永康拒之门外。
但这样的与世隔绝,对于孩子成长中的性格养成十分不利,以致于孩子慢慢地长大,却不懂得人际交往。
第二,承接理想式的期望,勿执念。
曾学梅出生于50年代中国农村,高中学历她,算是普通人中学识渊博的人了。
恢复高考后,曾学梅的老师同学还劝她去参加高考,但是她迫于生活的压力,没有参加,这也成为了她心中永远的遗憾。
儿子争气,够聪明,学习很有天赋,让曾秀梅觉得她一定要儿子学有所成,实则是将自己的理想灌注在了孩子身上,她不能容忍任何和学习无关的事情。
有一次曾秀梅见魏永康在看课外书,她觉得这个书是闲书,就立刻抢过来都给撕掉了。
为此,魏永康买了一堆医学的书,翻开其中关于“精神病”的页面,摊在曾秀梅的面前说:“说这些最适合你看了。”
家长可以对孩子有期望,但过分的灌注,则是一种执念了。这种执念会深深地影响着孩子,让他也不自觉地偏执起来。
第三,过度照顾,有后患。
曾秀梅对魏永康的照顾无微不至,除了喂饭穿衣,她一切家务都不让儿子干。
有一次,瘫在床上的魏父让儿子拿碗筷。曾秀梅听见立刻不悦地说:“永康的手是拿笔杆子的,不是用来拿这些的,他不是奴隶。”
事无巨细地照顾,只会使花朵更加较弱、禁不起一点风风雨雨。
殊不知,生活的能力,也是一种关乎生存的能力。
曾秀梅曾经说过:
“如果拿我的命来换永康的前途,我都愿意舍得,要我马上死换取他的好前途,我啥都舍得死。”
我们不能否认母爱,也不能否认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但是,当爱成为了一种执念,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伤仲永,伤永康,告诉我们: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也会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拔苗助长不可取,强加浇灌也未必有好结果。
倒不如正向引导、顺其自然,反而收获满满。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