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1张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2张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8/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351

01

前段日子,一家名叫“刘家人竹编”的竹编小店走红网络。店主刘霞冰,广西人,90后女孩。

她的父亲是当地“灵山竹编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的梦想就是能够成为父亲那样出色的工匠,把竹编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做出名气。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3张


她说:“我回来之前村子里还在做竹编的除了我父亲,就剩几个人了,很多人都放弃了竹编外出打工。我觉得这样下去,这门手艺肯定会逐渐消失的,这就太可惜了。希望继承家里的竹编工坊,一心一意做个手艺人。

竹编是一个被社会发展洪流所冲淡,可能即将消失的古老行业。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4张

类似的手艺还有很多,制瓷、制陶、剪纸、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都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

我们时常会听到手工艺人说:“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

其实手工艺人的坚守一直是一个承诺,这是手艺人给传统工艺文化的一份承诺。

在如今这个追求极简和随性的时代,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

手艺有着它们独特的魔力,它们平淡却又隽永,它们安静而又灵动,是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

在如今这个追求短平快和物质生活的时代,手艺人精工细作,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用双手承载艺术的匠心,更有着他们独特的魔力。

他们勤勉努力,专注执着,精雕细琢的精神,是耐得住寂寞的智慧和生命力。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在《民艺论》里说到:

“当今的时代正在急剧的变化着,所有的事物也许会匆匆流逝。时、心及物都迅速地成为过去。因循守旧的重荷而使之沉沦,而在我们的面前一切又重新翻转过来。未来是新的,过去也是新的。原先习惯的世界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世界。在我们的眼前,印象深刻的是再次回归平凡的事物。如同被擦过的镜子一般,照出来的都是新而鲜亮。”
《手艺里的中国》就是这样,它将带着我们,在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在150余道工序中,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终极浪漫;在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中,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他们尊重自然,敬畏手艺,在传授运用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

01
柴烧陶器与田成泰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与不上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柴烧陶器的过程是辛苦的。揉泥、拉坯、修坯、排坯、烧窑、封窑、开窑,每一道工序都很关键。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5张

柴烧之美,贵在原始质朴,意在回归自然。倡导一种质朴、古拙的原始之美。

柴烧出的作品往往平和、自然,同时色彩也很低调耐看。

好的柴烧就像是服装,挂在店里时不一定耀眼,然而一旦找对了符合自身气质的那件穿上身,衣服和人都似乎获得了新生,脱俗而独特。

行业里流行一句话叫“非大师,不柴烧”,从侧面反映出陶瓷艺人对于柴烧技艺的敬畏。目前,中国大陆乃至台湾地区能烧出柴烧精品的人屈指可数。

台湾柴烧第一人——田承泰,一心钻研如何做陶,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他没有任何收入,全靠妻子养活。

终于,在第六年,他成功了。

烧陶过程中,在海边捡浮木,焚烧,研究柴烧的灰,到排窑,烧窑,封窑,没有一个步骤,无不做到极致,这是田承泰不可让步的坚持。

田承泰把追求完美刻在了骨子里,对每一件作品,都选择回窑再回窑的方式,一直到作品满意为止。

而回窑的结果,可能让作品更加出色,也有可能让作品全部毁掉,但在这个问题上,他没有丝毫的犹豫。

很多烧陶人为保存成果都不会选择回窑,田承泰却在一次次回窑中,当他打开窑门,一看不行,全部扫掉,再烧;对于那些有瑕疵的陶器,他会选择全部砸掉。

这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却恰恰是田承泰对于柴烧作品的最大敬重。

02
木版年画与匠人杨洛书

春节前后,到处可见喜庆的年画。它不仅有着精美的装饰作用,还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期待。如今,更成为优秀的传统艺术象征。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6张

“杨家埠年画的头一道工艺是起稿画样,即构思、构图和画出样稿;第二道工艺是雕刻木版,版材都选梨木,经过锯、刨、铲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进行雕刻;第三道工艺是手工印刷,杨家埠印刷年画一般都用宣纸、毛边纸。”

身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人,杨洛书的生活始终围绕着刻刀和雕版。

几十年刀耕不辍,杨洛书的五根手指中有三根已不能伸直,常年定格在握刀状态,指节肿胀,鼓着一个个大包。

尽管如此,他一旦握上刻刀,刻刀就能在他手中灵动飞舞。

“平时刻的都是硬木,你得把刻刀插在木头里,让刻刀在木头里走,必须得用气用力,不然刻不了,70多年我都是这样用力,骨头已经变形。”杨洛书说。

经过几十年的潜心修炼,杨洛书制作的年画既秉承传统,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构图生动、夸张,刀法粗犷、质朴,韵味十足。这是匠人为物件儿带来的灵魂。在纯手工制作过程中,总是倾注着制作者的诸多心血和深厚感情。


03
花丝镶嵌与杜建毅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寥寥数语,便高度概括和赞美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称为“燕京八绝”之一,是一门宫廷艺术

它始于春秋,盛于明末,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金丝翼善冠全部由金丝编制而成,整个帽子没有发现一个接头处,其做工的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被誉为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

花丝镶嵌所用的材料全是金银珠宝等贵重金属,工艺极其复杂。从设计,到手工拉丝,搓丝,编丝,掐丝,烧丝,填丝,镶嵌宝石往往要耗时数年。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7张

匠人杜建毅出生于北京,祖上好几辈都是皇宫里御用匠人。他小时候耳濡目染,看着家中前辈制作花丝镶嵌的物件,自己从16岁开始也深深的喜爱上了这门工艺。

这是一项极为需要耐心的传统技艺,长达2000年的历史积淀和宫廷御用的标准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杜建毅为了让自己的技术能快速的进步,从学徒最简单的打杂做起,一步步成长到能够独立制作出一件精美的作品。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从一开始做0.2毫米的金线,再到如今能将0.07毫米的金线使用得出神入化。

从业47年来,他的每一个作品都在不断的创新中进步,没有一件重复。他用日复一日的创新为穿越千年的宫廷技艺在风尚来来去去的时代里找到了一席之地。


04
金缮与邓彬

金缮是一种陶瓷修补技术,起源于中国、发扬于日本。

日本工匠受中国漆艺和描金工艺启发,在陶瓷碎片的边缘处涂上清漆,将碎片黏合打磨,还原至器物原状。同时,在漆料将干未干之时,沿裂隙走势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覆盖装饰,最后整体晾晒风干。

这门手艺源自残缺的美学。正如铃木大拙所说:“不完整的形式和有缺陷的事物都更能表达精神。因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将注意力转向形式本身而忽视内部的真实。”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第8张

金缮的技术,就是把这种不圆满光明正大地凸显出来,宣告自己的真实存在,使得不完美也可以成为美的一种形式。

在网上被人称为“中国金缮第一人”的邓彬,自学掌握了金缮技艺。金缮艺术对他不仅仅是一项修缮技艺,更是自身审美素养的体现。

他的作品有一种克制内敛,从不掩盖原器物本身的气质,但又能光彩夺目,他将金缮定义为“基于残缺的二次艺术创作”。

他用最美的方式修补残缺,用最慎重的态度面对破裂,最隆重的仪式去接纳生命中的种种不完美。

太完美的甚至会让人觉得不真实,我们的真实来自我们的瑕疵,每一件破碎的器物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往事。如今,它们被送到邓彬面前的长桌上,等待被赋予新的生命。

05
手艺与守艺人

在《手艺里的中国》,无论是竹编工艺,柴烧陶器、木版年画、花丝镶嵌、金缮,还是什么其他的手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能看到在手艺人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情怀和执着,一份坚守和责任

李宗盛曾说过:“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虽然手艺人往往意味着“汗水、固执、缓慢”,但是背后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创新”。

或许,有一种对得起岁月的方式是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专注的某个领域上,日复一日一板一眼雕琢岁月的模样。

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着做手艺的那份心情,把自己真诚的生活态度和心态反射在作品上,让接触到作品的人可以感受到那种真挚的情感,觉得这就是匠人。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尾曲:

以手编织着时光
温柔磨亮了沧桑
偋息在凝望的语境
今夕是何夕
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
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
……

作者:苏云,精读读友会会员。用时间换天分,越努力越幸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成长必备

你去年立下的学习目标完成了吗?

是不是还停留在书的第一页呢?

我知道你忙,没时间学习,

但毕竟成长不能落下。

《精读君通识词典》每天发布1个概念,

每天花10分钟,就能读完。

如果你工作太忙,没空仔细读完一本书,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90后女孩回乡做竹编: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