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意义》,第1张

两种真理

那么,虚无是怎么给予我们的?在情感中给予我们,在忧虑和不安中给予我们。忧虑和不安是最本质的情感,因为它是对虚无的领会。领会不是认识,这一点,我们中国人是最明白的,西方哲学要晚到海德格尔才清楚。 在对虚无的领会中,我们才把握到存在。把握存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时间。时间之流就在我们对存在的把握中被开启了。时间是通过情感进入我们内心的。海德格尔的著作就叫《存在与时间》。我们现在谈论的,是哲学中最难的问题。 在本质性的情感中,我们把握存在,时间才被开启了。只是在自然科学中发展,时间才成了一种外在的尺度,用来度量自然界的变化,那叫“物理时间”。物理时间的概念,其实是从本真的时间概念中派生出来的。本真的时间,不是一个外在的东西,它源自我们对存在的领会。 时间之流被开启,人就发现了自身,发现自己是人。人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者,他领会“存在”本身。而这件事一开始就是艺术。艺术在时间之流中抓住了存在,凝结了存在,于是,它作为作品永远的在那里。语言也是这样形成的,语言是对存在的领会之凝结。艺术和语言、劳动一样古老。 然而,我们当代人类的心灵丧失了发现真理的力量。我们只是寻找逻辑上的真理,也就是寻求“正确性”。逻辑的真理和体验的真理,哪一个更根本?逻辑的真理其实是对体验的真理的重新表达而已,给体验的真理以一个形式化的表达。在体验的真理中我们才做成一个世界,使世界成为可能,使它呈现给我们。 我之所以要谈这一番哲学上的话,是因为我总是想,倘若我们复旦大学的学生希望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就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拥有发现真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逻辑的推论,而是来自伟大的想象和体验。

引自 两种真理
在当代状况的每个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局外人。这个人生本应是她自己的人生,但他觉得自己是自己的人生的局外人。他的人生道路不是由他对人生的理想所安排的,他的生活是被一种外部的强大的异己力量所安排的。
我向来认为,一个要学哲学的人,应当有艺术的情感、艺术的体验。他应当曾经借助艺术领会过命运,这构成了他进入哲学智慧的基本前提。否则,哲学的著作放在他面前,就只是一套抽象的理论而已。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个“文”不是指论文,而是指“纹理”,是感性的形式。“文以载道”,不光指文学载道,一切艺术都载道。 我们平时总以为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展开着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但是,真理首先是在静观中被我们认识到的。以心静观真际。惟有静观才可能通达事物的本真存在。静观不是逻辑思维,不是范畴的演绎、逻辑的推论。我们的心灵要养成静观的能力。在哪里养成这种能力?答案还是艺术。中国人向来借重于艺术,中国人的艺术向来是同对真理的领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看一部艺术作品,所获得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对一种形式美的感性享受。艺术开启我们的心灵,把我们本已在现实的命运中模糊的体验到的东西领到它的真相中去,让真相被澄明。这是我们的心灵的一种最根本的需要,使我们向往艺术的最根本的动力。 当代人的生活时忙碌的,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城市里,我们处于一种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在资本所导致的进步强制的驱迫之下,我们几无闲暇,何论静观?我们甚至连看一看蓝天白云和路边的花草的那种悠闲的心情都已消失。 倘若我们经历了严重的挫折,经受到命运的打击,我们才会突然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如沙漠一般荒芜。于是,我们想要奔向心灵的绿洲。这绿洲就是艺术。在这片绿洲上,我们有可能观照真理。
  • 一个民族的悲喜交集的命运就写在 它的史学著作中,它的哲学著作中,和它的文学作品里,你从中读到了大悲大喜,时而哭泣,时而欢笑。 鲁迅先生说,“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这概括了人文研究的真实方面:历史,灵魂,命运。

  • 因为我们所出的社会世界进入了二维平面化的生存方式之中——一维是“经济增长的效率”,另一维是“利益分配的合理”。在这种状况中,我们不再拥有一个崇高的、可以让我们向上攀登的目标。所以,尼采说“上帝死了”。 



作者王德峰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寻觅意义》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