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模式)林那北《苏轼向南》阅读训练

(北京卷模式)林那北《苏轼向南》阅读训练,第1张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向南

公元1097年的海南是怎样的呢?

孤悬海外的一个岛,像一个被关在家门外的落拓弃儿,漫无边界的海水箍出貌似柔软却比岩石更坚硬的边界,路延伸到这里戛然断了,不再通向远方,仅能够年复一年默默眺望,望断夏水春水冬水以及浩荡秋水了。

那一年七月,苏轼必须继续向南。

眩怀丧魄,他这样形容自己从大陆渡向海岛的感受。烟波浩渺,水天苍茫,那一刻,他心境也不免黯然如灰。他以为登上岸时,双脚所踏必定是一片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

船驰近黑黢黢的岛。他看到儿子苏过的眼眶瞪大了。循着过的眼光望去,他也不免惊奇了。原来岛并不荒凉,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吧?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而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

双脚踏上岸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

初抵海南岛时住的是一间废弃的官舍,残垣断壁,瓦片四处破损,风来风去,上下哗哗作响。岛上雨多,雨来了,一夜得把床移这里又移那里。但最终他们连这样的房子也住不下去了,朝廷不许他住,扫地出门。

他冷笑几声,抬腿出门。和儿子过一起动手,在椰树林里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能遮风即可,能挡雨便行。屋子落成之时,他绕着走几圈,觉得与前辈杜少陵那个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相比,自己的新居简直可以称为豪宅了啊,何况周围有槟榔树与椰树相掩相伴,环境上佳,空气绝好,心情不免就畅快了起来。他居然给这样不足挂齿的陋室也煞有介事地取了一个名字,叫“桄榔庵”。

夜深人静时,透过窗子看到外面与海浪一起翩然起舞的椰树,几分凄然之下,又有几多安慰。他喜欢这树,那么笔直地一路向上伸长,全凭一己之力,骄傲地把累累果实挂在最高处,不枝不蔓,不虚与委蛇,不矫情做作,也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这些都多么合他胃口,自始至终,他都要求自己如此做人。既然世间找不到太多高洁的同道之人,那么与树为伍,也是一种幸运。

种椰树的当地黎族百姓有着那么多与宫廷间阴谋算计格格不入的敦厚善良,他们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有时候早上门一开,会猛然见到一坨鹿肉赫然摆在那里,这是夜间哪位猎人在这一带收获后的顺手馈赠。

他忽然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质朴的人做点什么。

他曾在岛上凿过井。那时他刚到达海南,见当地无洁净的水可饮,于是绕着城墙低头细查。起先没有人相信这个老夫子有这能耐,以为装腔作势,以为装神弄鬼。不料,他手指某处说有泉,再指一处说也有泉。居然真的有,一下子就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

岛上无医无药,病倒了,当地人唯一的办法是到庙里祷告,并把从大陆运来的牛杀掉祭祀神明。他很着急,他必须以一己之力有所改变。

热带丰沛的阳光与雨水之下,植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兴旺生长。群山上、野地里,人们看到这个姓苏的高个子,穿着短衣短衫终日忙忙碌碌。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他给人看病,他采药让他们服下,他治好他们的病。

已经多少年了,恶意曲解与无端诬陷如影随形,虽时时如履薄冰地小心翼翼,大祸也仍然如此密集地接踵而至。而在这里,在这个天远地阔的海岛,刹那间紧紧捆绑得他难以呼吸的绳索一下子挣脱了,他整个人猛然一松。真是畅快啊!

他又开始挥毫写诗作赋,并且诗句里款款跳动起轻快、诙谐与热腾腾的田园气息。墨香从桄榔庵飘出,这是岛上稀罕的气味,它们丝丝缕缕随风荡开,把那些渴望读书识字的年轻人次第吸引。

苏轼有事可做了。摇身一变,他不再是狼狈不堪的遭贬之人,沐着椰风,顶着烈日,他已经有一个很光鲜的角色:教书先生。他做得很投入,或许也已经冉冉涌起几分陶醉了。偶尔抬眼北望,烟雾迷蒙,除了亲情的牵挂尚且割舍不下之外,他不再有其他丝毫念想。

他没有想到有一天居然要离开岛,因为旧皇驾崩了。

他有一阵回不过神来,要走吗?不走似不近常理,何况他不走,年纪轻轻的儿子过也必定留下来陪他终老,这对过是不公平的。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真不算少,垒起来都快等身了。人家让他死,他却好好地活着,活得越来越好。

公元11005月,他终于还是动身了。在他离去后的第九年,他的弟子符确赴京城会试,登已丑科进士,填补了自隋朝科举设考以来海南岛从无进士的空白。这只是一个起点,之后士子蜂起,接二连三,有宋一代,岛上共出了十二位进士——这算是苏轼献给海南的一个礼物吧?当初向南,再向南,他心灰意冷过,但岛安慰了他,于是他也回馈了岛。

只是没有料到,终于北归时,他却在途中病倒了,那么突如其来与猝不及防。三年的呼吸吐纳,他已经成为地道岛民,一旦回到曾经的故土,老迈的身体却无法再适应,千汤万药都挽留不住,最终仍撒手西去。

他的老家四川曾流行一个传说: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绝世才子,他一出生,当地老彭山便秃了,直到他去世,草才重新发芽,树才重新长叶。

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会不会正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于是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

(取材于林那北的同名散文)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       次第:依次

B. 苟且搭个简陋的小屋子          苟且:得过且过

C. 有着怎样的跌宕身世           跌宕:起伏无常

D. 诗句里款款跳动起             款款:慢慢地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对海南岛的描写,烘托了苏轼去海南前的黯然心境。

B. 苏轼给自己建的茅草屋取名,表现了他苦中作乐的豁达精神。

C. 文中列举苏轼在海南创作的篇数,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

D. 写海南岛宋代就出了十二位进士,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的贡献。

17. 作者在文末叙写了苏轼老家四川的传说,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18.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画线句的具体含义。


15 B 16. C    

17. ①让苏轼的一生染上了传奇色彩,突出了苏轼的才华绝世;

②照应前文苏轼在海南传播文化的功绩,引出下文作者对苏轼带给海南巨大影响的思考;

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18. ①苏轼到了海南岛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或海南岛让被贬谪的苏轼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苏轼也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

②“安慰”是指海南岛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给了苏轼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③椰子树高大笔直,仿佛绝不向世俗低头俯就,让苏轼感受到了知音般的精神慰藉;

④淳朴敦厚的岛上居民用他们的善意温暖了苏轼;

⑤“回馈”是指苏轼查找并让人凿了两口井,为当地人民解决饮用水问题;

⑥苏轼为改变当时无医无药的状况,亲自为岛上居民采药治病;

⑦苏轼在海南传道受业解惑,大开教育之功,改变了海南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B.“苟且”在这里是暂且的意思。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是为了突出他的笔耕不辍”错误。文中写到“可是,一旦走,真的要走,他又是多么的不舍!已经三年,三年的时光里他在这个岛上共写诗一百二十七首、词四首、各种表、赋、颂、碑铬、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可知这里面是为了表现苏轼对海南的不舍。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这一段是写到苏轼的老家四川曾流行的关于苏轼的一个传说,从而让苏轼的一生染上了传奇色彩,当年山川草木以所有的精华竭力打造了苏轼这一绝世才子,从而突出了苏轼的才华绝世。

本段是通过传说来表现苏轼的才华绝世,而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岛的时候,他开始在海南传播文化,做起了教书先生,所以这一段对苏轼绝世才华的描写和上文苏轼在海南传播文化的功绩相照应。而下文写到九百年后的今天,当“我”在海南岛上看到植物纵横交错遍地疯长,每一寸绿都绿出明亮而蓬勃的油光,忽然想到是不是因为苏轼目光抚过这些树木、双脚踩过这片土地,万物才获得更多的生机?从而写出了作者对苏轼带给海南巨大影响的思考,所以这一段叙写苏轼老家四川的传说引出了下文。

对传说的描写,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的把握能力。

当年苏轼被贬海南岛的时候,他也曾心灰意冷过,但是岛并不荒凉,当他看到植物多么兴盛,浓密的树木高矮错落次第排开,藤更是恣意纵横缠绕;那些骄傲地高高戳立的便是传说中的椰子树居然如同一管大笔,羽毛状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有致,仿佛憋着一股劲向着天空抒写无尽的诗意;天则蓝得纯净而饱满,恰似一张幽远深厚的大纸酣畅铺展时,苏轼微微吁了一口气,他想既然这里能够万物生长,他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海南岛上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给了苏轼好好活下去的信念,给了苏轼“安慰”。

当地的黎族百姓不问他来自何处,也不问他又怎样的跌宕身世,仅当成一位普通的远方来客,笑脸相迎,礼貌相待,应他们的敦厚善良温暖了苏轼。

苏轼也“回馈”了当地这些质朴的百姓:他曾在岛上让人凿出两口井,清澈而甘甜,为当地人民解决饮用水问题;岛上无医无药,他采草药,也研究草药,给人看病治病;他又摇身一变,变成了教书先生,在海南传道受业解惑,大开教育之功,改变了海南文化水平落后的状况。

所以苏轼到了海南之后,是海南的人、物“安慰”了他,让他有好好活下去的信念,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苏轼也“回馈”了当地的百姓,乐观顽强地造福当地的百姓。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北京卷模式)林那北《苏轼向南》阅读训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