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第1张

NEWS //

11月17日~23日,苏州市商务局组织企业包机赴日拿下10亿订单。

12月8~18日,苏州再次组织包机赴法国、德国。

这条信息,背后能解读出多大的信息量?

从5月到现在,我们密集走访苏州的上市公司、拟上市企业,都在一步步确认我们的判断。

我试着从一个外来咨询机构的角度,谈谈我们对苏州未来产业机会的看法。

一个总体判断: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

苏州的三个主要优势

优势1| 苏州的机会,首先是来自于长三角的机会

长三角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发展动力引擎之一。

长三角短期的经济体量(4万亿美金左右)已经可以PK日本(5万亿美金左右,已不增长),未来10年还有可能翻倍,长期甚至有机会追赶欧盟(17万亿美金,衰退中)。

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全球主流企业,必然要布局长三角。

而苏州又是工业化最完备,离上海最近的地级市。

长三角一体化与多极发展,苏沪同城,是苏州最大的机会。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图片,第2张

优势2| 政府效率高,办事简单。

从GDP数据上来说,苏州是GDP前十名城市中,唯一一个非直辖市或省会,也不是计划单列市。

开玩笑地说,这个地方“官本位”的氛围没有那么重,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招商引资,一心搞经济,政府效率高,办事简单。

再看其它城市的GDP数据对比,广州和重庆差不多,苏州离广州重庆大概还差20%,但苏州比成都多了将近15%;成都、杭州、武汉、南京,依次小额递减。

对苏州来说,成为第四大城市,其实并不是一个很遥远的事情(核心命题就是怎么再多搞5000亿,5000亿正好是一个昆山的经济体量,或1.5个工业园区的经济体量)。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图片,第3张

优势3| 上市公司密度高,经济潜力大。

从上市公司密度看,苏州的工业园区 新区,可能是国内非直辖市中唯一可以PK深圳南山的地方。

在判断区域经济机会的时候,我们反复在说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地方(或区域/省域/国家)上市公司数量多,那么这个地方一定经济潜力大。

因为只有存在足够多的上市公司,一个区域才能够有更大的资本容纳量。

上市公司越多,意味着再融资越多,意味着证券化的潜力越大,意味着高端人才多,意味着减持套现的人群多。

苏州工业园区有60多家左右上市公司,苏州高新区有接近30家上市公司,两者相加数量,100多家上市公司。

虽然与深圳南山(200家左右)还有差距,但苏州已经是地级市中上市公司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相比之下,广州上市公司一共100多家,重庆上市公司60多家,和苏州的上市公司密度相比,差距不小)。

如果看经济潜力,还可以把范围再扩大一些。

假设以金鸡湖为半径,计算200公里范围(高铁1小时经济圈),覆盖范围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部,北到南通,西到南京。

这一个大泡泡,能覆盖的上市公司数量大概在1000-1200家左右。如果再计算拟上市公司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就更大了。

这个城市群,上市公司密度极高,资本容纳率巨大,商业机会无限。

苏州优势太多,这几个点只是我从自己的业务机会角度得出的部分结论,不全面。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图片,第4张

但凡事有利必定有弊,苏州优势大,问题也多,且有些问题比较大。

苏州的三点问题

问题1| 看起来机会大,但苏州的人口是个大问题。

苏州看上去是个人口大城市,但其实数据经不起分析。

表面上看苏州的常住人口远远超过了一千万,但是苏州的城区常住人口却没有超过一千万。

如果不算几个县级市的人数,苏州市区大概也就600万人口水平(600万什么概念?南昌600万人,赣州900万人,兰州450万人),所以苏州不是“超大城市”,甚至连“特大城市”都不是。

相比之下,重庆3000万人口,广州2000万人口。

如果苏州的人口数量解决不了,那就意味着工业劳动力的供给长期不够,这就意味着未来无法承载更大规模的工业引入(其实我身边不少被招到苏州的项目,都在讨论苏州的用工成本问题),那再造一个工业园区的梦想那就真的是梦想了。

没人口,啥都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广州为什么人口多?

因为广州和深圳作为整个华南的“极化”中心,大量吸引广东本省人、广西人、江西人、湖南人的流入。

不是因为广州、深圳的本地人多,而是本省、周边省的青壮年劳动力都供给给了这两个地方。

但反过来,作为散装出名的江苏,全省人口会供给给苏州吗?

无锡人、南京人、南通人一般都不去苏州,安徽人、浙江人一般也不去苏州,从人口这个点上看,散装既是苏州的优势,也是苏州的弱势。

按照苏州自己的规划,到2035年,苏州要突破2000万人(现在是1200万人),这新进入的800万人在哪里?

如果看过去苏州十年的人口数据,苏州2010年人口1000万,2020年1200万,十年一共增加200万人口,相比之下,广州是600万,深圳是超过720万。

如果再平均一下,一年增加20万人,且这个数据大概率还是前高后低的走势。

最近几年,人口才是城市群发展最大的问题。

所以,人口,抢人才,尤其抢高端人才,年轻人才,劳动力人才,是比GDP更底层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存量人口已经不增长的情况下。(人才到底怎么来?这也是这两年政府咨询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我们也在深度研究此话题)

问题2| 苏州的上市公司看起来多,但其实折腾能力比较弱。

如果看数量级,苏州本地的上市公司数量超过220家,城市级中,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多于苏州。这也是苏州经济发展动能的关键来源。

但是,如果我们把数据拆开看,问题就上来了。

苏州1000亿市值以上的公司,还没佛山多(苏州GDP是佛山的1倍);

500亿市值以上的公司,还没嘉兴多(苏州GDP是嘉兴的2.5倍);

且有50%的上市公司市值低于50亿市值;

有70%的上市公司市值低于100亿;

真正在资本市场上有影响力,被主流投资机构关注的上市公司,也就50家左右。

这说明一个问题,苏州上市公司虽然多,但基本都是小个子,苏州上市企业的“折腾能力”比较弱。

如果大家去对比一下,杭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地方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动作(投资并购、发股发债、增持减持、分拆重组等等,我们总结了16个上市公司资本动作),苏州的上市公司们,太太太“安静”了。

如果仔细分析这个问题,“市值小”只是一个结果,背后其实有两个原因:

一是跟苏州的产业特征有关,上市公司虽然多,但也是“散装”发展。

很多产业是从代工起步,工业品牌性不强,甚至是供应链和市场都在外部的大进大出模式,导致“专精特新”比较多,多数都是很多500强企业的供应链配套供应商或者服务商。

二是苏州企业,因为深处产业链,大企业多,资源条件好,赚到钱相对容易。

苏州企业家抓机会的能力强,又务实落地,反而容易小富即安,对于大格局大战略的事情,常常容易忽略。

这也印证了一个战略管理上的观点一个企业,只务虚不务实,活不了;只务实不务虚,做不大。

问题3| 苏州还缺一个万亿霸主企业

更关键的是,相比北上广深杭,苏州有个更大的问题——苏州始终没有一个看得到的“万亿市值”企业。

北京有N个央企总部(N个万亿),上海有一众500强总部与N家互联网巨头总部,深圳有腾讯、华为、比亚迪;杭州有阿里。

某一家公司是否达到万亿市值,本身其实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万亿市值背后必然有万亿产业,万亿产业必然是中国立足于全球的产业名片,这决定了这个区域的产业带在全球的竞争力强度。

大都市背后一定有大产业,大产业中一定有大链主。

在这个层面上,苏州其实落后比较多,且短期内还看不到本地企业中有谁能够直接挑战万亿。

苏州自己的目标是未来几年要打造5个千亿市值企业,我个人认为,如果苏州要真正实现超五争四,这个目标保守了。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图片,第5张

但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所在就是机会所在。

苏州未来几年的三个机会

机会1| 苏州有丰富的科创资源

因为苏州的外资优势与升级转型过程,苏州已经是科创板上市公司最多的地方之一。

尤其是在当下提倡建立A股特色估值体系的时代,科创资源,其实就是最大的市值资源,市值资源就是资金资源,资本资源,那意味着苏州在科创资源方面多积累,就等于未来的持续资本引入能力。

试想,A股一共5000家上市公司,其中2300家上市公司市值低于50亿,这些公司中,其实有不少企业都需要转型升级,投资并购,业务重组。

这个过程,离不开对科创资源、科创要素的整合。

这也意味着,谁有科创资源,有可能一堆A股上市公司都会给这个区域经济增长抢着买单!

再反过来想,苏州已有220家上市公司,其中一半企业市值小于50亿,如果这些公司能够通过苏州的科创资源转型升级,假设实现了市值从50亿到100亿的跃升(有可能因为科创要素的变化,利润不变,估值翻倍),相当于“再造”了一家上市公司。

假设有30-50家中小市值公司能够完成这样的转型,有50家上市公司,每家多创造50亿市值,这能够多带来2500亿市值空间。

假设利用市值增长推动上市公司的资本动作落地(可转债、定向增发等),融资潜力能到300-500亿(50家公司一家融资10亿即可),利用资本市场来完成招商引资,这才是当前这个时代下最犀利的“招商引资”。

机会2| 苏州的南向发展与一体化发展

苏州市区,北面阳澄湖,西临太湖,东面是自己的昆山。

如果苏州要打造下一个5000亿级别的增长极,目前看只可能是南面,南向发展必然是苏州下一步经济动作的重心。

南面地貌广阔,南连嘉兴(嘉兴是这两年的新能源重镇)与杭州,经济辐射能力巨大,长三角进一步深度融合,苏州南面是腹地。

再者,GDP排名第六的苏州,其实是“合并报表”的苏州,看上去2万亿的经济体量,但其实是几个县级市就占了1万亿。

未来几年,苏州必然是高铁成网,城际高铁变成“市内”交通,大苏州区域内变成半小时经济圈。这必然会带动苏州整体的融合发展。

未来的张家港、常熟如何承接苏州市区的产业转移,如何形成苏沪同城与二三线城市产业资源的通路,这些都是机会,都值得关注。

机会3| 苏州的国际化资源优势

苏州是中国目前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地级城市,没有之一。

尤其是最近的高层会议,再次强调产业供应链韧性与产业安全。

在这个背景下,苏州如果利用好自己的“国际化”资源优势,尤其是利用苏州本地企业与新加坡、日韩、德国欧洲、加拿大等国家的业务供应链关系,可以全球范围内“统战”技术人才、技术专家、技术学者,发挥苏州的“技术雷达”作用。

沿着优势产业链,全球范围内搜索科创人才资源,让这些国际尖端人才来苏州,落户苏州,这件事情,大有可为。

而且苏州还有一个隐藏的必杀技。

苏州几乎是各种新一线城市中,山、湖、森林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

我自己从国外回来,把新一线城市的生活环境全部考察了一遍,发现苏州在宜居环境上,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对于一些高端人才有巨大吸引力。

如何把“环境牌”打好,这也是在国际高端人才资源抢夺中的绝对加分项。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图片,第6张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认识与逻辑,我带着和君咨询的业务团队,一起All in到了苏州。

我长期服务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大的有千亿市值的全球产业冠军,小的也有三五十亿市值的新锐上市企业。

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需要它们自己产业链中的科创资源。

这些上市公司都各自代表自己产业的龙头,它们需要发产业基金、找投资标的、寻合作伙伴、增募投项目。

这些链主企业资源是我们过往的优势。

我们希望把它们联合起来,同时联合和君的各种产业资源、智力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一起赋能壮大一批苏州的本地企业。

而我们业务模式包括:知识付费、咨询投行。

目前“高手知路”线上学习平台累计覆盖了50万人群,学员主要都是企业的老板、高管、副总裁、合伙人,其中不乏有需求到苏州看看的——找人、找钱、找资源、找技术。

我们长期聚焦于帮助这些企业在全国范围、全产业范围内,链接优秀团队、寻找创新技术、对接链主客户、导入管理体系。

反过来,也帮助国内各种投资机构,更高效率、更加精准地了解苏州企业、对接苏州企业。

除此之外,把我们在一线中积累的研究、认识、规律、见解,输出给苏州的企业,把我们身边最优秀的各种专家,请到苏州来。

在这个过程中,与苏州的企业家和团队们,一起分享,一起打开视野,一起共同成长。


以上,是我们对苏州的粗浅认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为什么说,长期看,苏州必然是中国的第四大城市?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