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第1张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第2张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第3张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第4张

【沉船100天】一部超越《坦达尼克号》的大片

乡土经典长篇小说《回水滩》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复赛作品

乡土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阅读总数1000以上)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1)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全国征文大赛作品专辑(2)

(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第5张

《乡村秋日乐趣多》

留言评论节选

乡村秋日乐趣多》这篇文章在乡土文学发表后,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好友纷纷点“在看”、发留言写评论,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下面是部分好友的评论摘选,作者对内容略有改动(修改了错别字,通顺了部分语句)
杨德义评论中的山区秋日乐趣
看了《乡村秋日乐趣多》这篇回忆文章后,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老家,秋天的山上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那是火红的柿子。我们去山上摘酸枣等野果,趴到树上找熟透了的柿子,那软软的柿子,吃起来特别香甜,还能治咳嗽,感到特别开心。
我们村西有一条小河,每年的秋天,河水会从河里泛到河外,流入芽庄湖下游的杏花沟。河底是石头和沙子,河底泛出的水是泉水,清彻透底,最后汇成溪水。过河时找流水急,河水面窄的地方,在水里放几块大石头,踩着过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小鱼会顺流而上,有泥鳅白条鱼小鲫鱼等,孩提时的我们经常去逮鱼捞虾,感觉特别兴奋,常常忘了回家。有民谣为证:贾庄河爻帮(译音)沟,流水流在立了秋。
秋天收完庄稼后,就要把土地耕起来,能种小麦的种小麦,不能种的让地歇着保墒,来年春天再种。每当耕豆地的时候,小伙伴们就去拾豆虫,拾回来后洗干净,再把它翻过来除去内葬洗净,数量少的烧烧吃,多的放点辣椒炒炒吃,也是一份美味佳肴,回想起来难以忘怀。
粪是藏族牧民冬天取暖的重要物资,可秋天的牛粪也是我小时候孩子们在野外烧地瓜的燃料。夏天放牛时牛拉在河床上的粪便,经过雨淋日晒,到了秋天就变成无色无味的草饼了。他们把地瓜放在四周长出树枝的树墩上,在树墩下面的四周,放上拾来的干牛粪,点着火后有二十多分钟就能烤熟。当然外皮也多是糊的,我们就扒了皮吃里面瓤,那也是淘气孩子们的一大享受
尹承坤(80岁)四读四评论
尹光传的这篇文章非常生动的描写了农村的田园生活,秋收时节社员们的农忙情景,少年儿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好一派丰收景象,真是令人心旷神怡,无限瑕想!
再次阅读《乡村秋日乐趣多》文章,感慨万千!我们小时候的欢乐光景映现在眼前!那时中小学生秋收都放假,帮助生产队秋收。带领小孩子们在秋收时在地里拾庄稼,交给生产队,顺便滿地里找生长的屎瓜,如果运气好,还能找到一两个晚熟的甜瓜!大豆收割完后,有兴趣的人们开始寻找仓老鼠,可以挖出仓老鼠偷窃的大豆子,还是很新鲜的豆子。
三读尹光传先生的文章《乡村秋日乐趣多》,令人更怀念儿时的时光。那时秋收后,孩子都滿坡里寻找能叫的蝈蝈儿。捉回去放在自编的笼子里养着,夜晚睡觉时放在被窝里,暖和的被窝里小蝈蝈儿开始唱歌,很好听!
四读尹光传先生写的《乡村秋日乐趣多》文章,不仅又想起那在被窝里的蝈蝈儿,小孩子们听着叫声,像听美妙的音乐,大人们也很高兴。蝈蝈儿在小孩子的精心保护下,可以延长生命期,如果不幸走失,小孩子们失声痛哭,非常伤心!
孟繁江(78岁)评论
《乡村秋日乐趣多》读后感慨颇多,虽事隔多年但内中情景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历历在目,使人久久不能忘怀。说起逮蚂蚱,听我奶奶说有一年闹蝗灾天上飞的蚂蚱黑乎乎一片,地上的都没法落脚,为了减少对庄稼的危害每家都在各自的地头地边挖深沟,蚂蚱多的时候都拿箥箕去收,装到盛粮食的口袋里,揹回家煮熟晒干后成了一道全家人都爱吃的美味。现在当然好了不再担心蝗虫成灾但也吃不到那种美味了。
矢瓜看起来长的差不多,但口味悬殊很大,有的长的挺大但味道平淡,有的则相反,看似平常吃到嘴里则口齿留香,其味妙不可言,让人回味无穷,直到现在想起来仍然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以至后来吃的水果都觉得没有那种味道。企昐让这种美味重现在现代水果上,还是让科学家去解决吧!
这些情景让我的记忆瞬间回到六七十多年前……回忆童年往往不只有甜蜜也有苦涩,但这篇文章读罢竟让人没有丝毫伤感,倒是滿满的欢乐伴随着浓浓的乡情,让人不忍释卷,文章真好。常读点这类文章有利于化解老年人的悲秋心情。可惜我不会发评论,只能用这种形式抒发自己的心情。谢谢作者!
孩子两位舅舅的评论
看了此文后,对烧棒子(玉米)印象深刻,曾有过两次难忘的经历。一次是我们三个人正在烧棒子时,远远就看到民兵连长带着巡逻的朝这边走来,吓得我们赶紧把快烧好的棒子藏在草窝里,用铁锨铲土盖了痕迹。民兵连长质问是否烧玉米时,都不承认,说是烟头燃着了枯草,民兵连长半信半疑地走了,才算是躲过了一劫。另一次是吃完后被碰到的,虽然消灭了地面痕迹,但嘴上都还是黑的,每人被扣了一天的工分。
逮仓老鼠很吸引人,人们发现了老鼠挖洞倒腾出的新土堆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找鼠洞口开挖,土堆附近一般有多个洞口,从哪个洞口开挖很有学问,有的人往往挖半天找不到粮仓,有的人挖几锨就能找到藏粮洞。人们把衣服铺在地上,把鼠洞内发胀泛白的粮食捧到衣服上兜回家,感觉像发了大财似的。
读此文带我们忆童年,在那个年代,说说集体刨地瓜,你争我抢,都怕落在后面。收完后地里面还有遗漏的,我那时十几岁,放学后星期天抗着镢头,到刨过的地里再翻一遍,找地里剩的地瓜,收获还不小,虽说累的出了大汗,但还是很高兴快乐的,越干越有劲,这也是那时的一个乐趣。
收获地瓜时,先把垄上的蔓子割去,但要把蔓子分叉的地方留着,以方便拿挝出来的地瓜。产量高的地瓜往往把地瓜垄挤出大裂纹,如果地瓜沟里有比较明显的裂纹,便是地瓜蔓上生出的根,长出来的地瓜,比较细长,甜度高而口感不面。挝地瓜一般只用三镢,地瓜颗左右各一镢,前面一镢掀起来,整个一墩地瓜就出来了。手提地瓜梗往旁边一放,看看有没有断的柄,如有就会知道大约什么方位遗漏了一块。他挝地瓜很干净,几乎没有遗漏的。有一年他大爷帮他犁地瓜地,结果一亩多地犁完了,在翻出的土中只拣到了几块小地瓜,大爷直夸他干活仔细。

其他好友的评论摘选
王云君:乡村秋日乐趣多这篇文章,真的是勾起了我们早些年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个虽然贫困但很快乐的年代。作者介绍的这些乐趣,当年在农村生产队挣过工分的人们印象是最深的,自从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分产到户后,有些乐趣逐步消失了,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中。分产到户后,记得我们村有一户人家,不是特别勤快的那种人,种植了一片豆子,在豆子开花结夹的时候,上边长满了一种金黄色的细细的藤曼,一个豆粒也没长,到收获时候,他把这些黄丝连带豆棵弄到场院晒干后,收获的小果实卖的钱比长豆子还划算,原来这黄丝小植物是兔丝子。
杨玉峰:《乡村秋日乐趣多》一文读后倍感亲切,仿佛就在昨天。勾起了我四十多年前在农村老家劳动生活的回忆。那时农村物质生活极度贫乏,无论是参加生产队劳动,还是放学后打猪草,啃甜棒,吃姑米,烧豆子,摘马宝,挖苍鼠,春天摘鼓笛,冬天放坡火等都干过。真是苦中作乐,苦中有甜。
耿振峰:读此文,想起了我年少时,找马宝,找地瓜,烤地瓜等秋日乐趣。特别是烤地瓜,在河边高处,从侧面挖个坑,先放上树枝再放地瓜,等树枝烧塌了闷一会就能吃了。吃的手上脸上都黑乎乎的。小伙伴们真高兴啊,无忧无虑的,非常快乐!这是多么美好回忆啊。谢谢作者带我们回到了年少时。
欧海峰:作者说的矢瓜,我们老家叫马包,儿时经常在豆子地里捡到,熟透后金黄色,浓浓的甜瓜味,经常放在枕边闻着香味进入梦乡。
殷卫:作者带我们又回到了那熟悉又遥远的小时候,带我们回到乡间,回到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的记忆历历在目。在豆子地、玉米地里,捡到熟透了的矢瓜,是儿时的盼望,那浓浓的香味仿佛就在眼前。
李文明:朴实的文字,勾起童年的回忆。记得掰棒子时,有时掰的手上都是黑,读了作者的文章,才晓得,这叫乌米或姑(音)米,学名叫做“高粱黑粉”。居然还能吃,学习新知识了。
孟庆珍:想想小时侯欢乐多,找失瓜那是经常的事,在上学的路上,还和好几个同学折玉米杆当甜棒吃,误了上课点老师让在门外罚站,站了一节课,还让农户找到学校,让老师好一顿训
还记的放学后,与其他同学一起去高地里找失果,突然听到一声枪响原来是一个打野兔放的。过了不长时间,一只重弹野兔跑到了我跟前,看着好可怜的。那时没人管枪支的,秋后的田间时常能看到牵着狗扛枪打野兔的
孟庆德:几十年前同学到滨医看病,遇到过本县青城镇的一位病人,那人脖子上有一块很大的熘子伤疤,经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在生产队干活休息时,偷吃烧地瓜,当看到当官的突然来了后,吓得赶紧把刚咬到口里的地瓜咽下,因地瓜太热烫伤了喉道,便长了个大熘疤痕。
yin:作为最大的90后一员,我的童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农村度过,文中的场景带我回到了上个世纪末朴素又充实的乡村世界,也不由得怀念起从小照看我、给我人生很大启迪和指导的姥爷。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拾起那个时代的记忆碎片,让传统传承下去。
张腾龙:非常喜欢尹作者写的这篇文章。 时代更替,现在的孩子眼里看到的都是机器人、电子游戏、科幻等相关内容。这位作者所写的文章瞬间把我拉回小时候,点点滴滴记忆犹深,不妨把这篇文章讲给下一代新少年,让他们也感受到除了电子产品以外,还有大自然、乡土、农趣儿!也让他们多多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故事和欢乐!
感谢乡土文学提供的平台,使更多好友分享到了这篇文章,让大家共话乡村秋日乐趣在复赛阶段,因征文下的评论区无法正常使用,好友发表的评论都被转到了微信“看一看”中,仅能看到好友的评论就达107条,作者感到条条精彩,其中不乏很好的建议和意见,还有许多误删除和非微信好友的评论,作者看不到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涉及了带有故事情节的部分评论,其他评论恕不一一列举,请各位好友理解。

新作

再话乡村秋日乐趣多

四读尹光传先生写的《乡村秋日乐趣多》,不仅想起那时,秋后小孩子们开始满地寻蛔帼儿,拿回家去放在一个编的笼子里,放在暖和的地方晚上睡觉时放在被窝里,小孩子们听着蛔帼儿叫声,像听美妙的音乐,大人们也很高兴。蛔帼儿在小孩子的精心保护下,可以延长生命期,如果不幸走失,小孩子们会失声痛哭,非常伤心!
以上文字是我村80岁老人尹承坤所写,没想到我那篇《乡村秋日乐趣多》,竟让老先生四读四评。尹承坤是六十年代初的哈工大毕业生,在偏僻的四川山区,为我国核事业奉献了一生,退休后回老家照顾了十几年的老父亲,现在女儿家的合肥居住,是我村的骄傲。他一生可谓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能对这篇文章四读四评,令我非常感动。他在评论中两次提到了“蛔帼儿”,学名叫“蝈蝈”,我小时候对此也有印象,这种小昆虫确实是孩子们秋天的一大乐趣,原文中没提及实属遗憾,为弥补这一缺憾,特将其补上,连同其他好友提供的秋天乐趣,再话乡村秋日乐趣多,以飨读者。
蝈蝈
据百度百科介绍,蝈蝈是昆虫纲,直翅目。它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草绿色,具备绝佳的保护色,触角细长。雄虫的前翅互相摩擦,能发出“括括括”的声音,清脆响亮。喜欢吃瓜果、豆类,以及各种小虫和植物茎叶,食性荤素俱全。人们对于蝈蝈的认知,更为直观的是通过声音,将其从田间逮回家后,用小竹笼来饲养和观赏。
作为欣赏娱乐的昆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就开了崇拜蝈蝈的先河,古文中禹就是"虫"。《玉篇(虫部)》中讲,"禹虫也"。《尔雅(释虫)》曰:"国貉,蚃虫"。《尔雅》说得明白,禹虫叫"国貉",又带响声,必今之蝈蝈。大禹是以禹虫——蝈蝈来命名的。于是禹虫便成了大禹氏族之图腾后世以禹虫的习性来崇拜,祭祀大禹。三千年前的《诗经》中,相传为周公旦所作的《七月》以及民歌《草虫》、《螽斯》等,是世界上最早记载蝈蝈的文字。其代表作《螽斯》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 节奏欢快,展现了一个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整篇文字都在颂扬蝈蝈的种族兴旺。是生产力低下时对生命繁衍的企盼,是一首祝福多生子女的喜庆民歌。由此而产生的成语“ 螽斯衍庆” ,便成了喜贺子孙满堂的吉祥语。
中国人历来视蝈蝈为宠物,宋朝时将蝈蝈与纺织娘混为一谈,人们已开始畜养蝈蝈。到了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潮,从康熙,乾隆直到宣统,许多皇帝都喜欢蝈蝈,乾隆游西山,听到满山蝈鸣,即兴赋诗,曰:" ......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 。末代皇帝宣统与蝈蝈的情缘更是带有浓重的神奇色彩。电影《末代皇帝》中有这样的情节 :1908 年,年仅三岁的宣统在举行登极大典,宣统在“ 皇上万岁万万岁”的高呼声中茫然不知所措,直直的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当宣统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才露出天真的笑容。宣统把蝈蝈藏在金銮宝殿的座位上面。五十九年后的1967 年,当年的宣统身穿中山服,以平民的身份又出现在太和殿,为了证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红卫兵面前从宝座上掏出他藏的那只布满灰尘的,精致古朴的蝈蝈笼子。五十九年了,蝈蝈依然健在。而且,这只老蝈蝈爬出来,伸了伸腰,动了动翅膀,又发出清脆的鸣叫声。
虽然这神来之笔只是作家精心描述的,真伪已无从考辨,但由此可见清廷的蝈蝈热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蝈蝈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延续至今。每当夏季来临,农民们把成千上万只蝈蝈运到城市,在一片悦耳的鸣叫声中出售。夏蝈蝈是野生的,一只几元钱而已。冬蝈蝈是人工孵化的,几十元一只。品像极好的身价也很昂贵2005 年冬,蝈蝈的极品单价已突破千元!
小小的蝈蝈,由当年孩子们的乐趣,变成今日之极品宠玩。
菟丝
我的老同事王云君,他在评论中提及了菟丝。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这是杜甫《新婚别》的开首两句。我小时候常见的 “吐鲁(音)丝”,原来就是诗中所指的菟丝。在生产队收割大豆时,人们常在地里寻三宝,矢瓜、田鼠、吐噜(音)丝。《乡村秋日乐趣多》中写了前两宝,现将其补上。
据百度百科介绍:菟丝子别名豆寄生、黄丝、黄丝藤、金丝藤等,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无叶。蒴果球形,几乎全为宿存的花冠所包围。种子淡褐色,卵形。在布广,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蒺藜科等多种植物上。
菟丝子大豆产区的有害植物,并对胡麻苎麻、花生、马铃薯等农作物也有危害。菟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遇到适宜寄主就缠绕在上面,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寄主,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菟丝子一旦幼芽缠绕于寄主植物体上,生命力强,生长旺盛,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重则致植物死亡。
菟丝子是一味中药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平补肾、肝、脾之良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宫冷不孕、目暗便溏之肾阴阳虚证,具有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之功效。 
在生产队的时期,秋天收割大豆时,人们在劳动之余,忙着拣拾这种菟丝子,有时还会遇到“矢瓜”,通过好友评论,我才知道它有更好听的名字叫“马宝。人们将拣回的菟丝晒干后,挑选出干净的菟丝籽,卖给药材站。运气好的话,一天拣菟丝子的收入,有时比挣工分还多,是那时人们不可多得的一份意外收入。
我的另一位老同事杨德义,他在评论中还提到了黄豆地里的豆虫,他小时候就开始吃豆虫了。那毛绒绒的虫子,大人们把它捉回后喂鸡鹅,我见了它都害怕,可没把它当作宝,更不敢去吃它。后来在饭店的餐桌上,我见到了炸豆虫,开始不敢动筷,但经不住大家的相劝,尝了后感觉味道还不错。  
豆虫
实行分产到户后,人们加强了田间管理,菟丝子很难再疯长了。但也有例外,据我同事王云君在评论中说,他无棣老家的一户人家,种植了一片豆子,家的人比较懒不愿干地里的农活。在豆子开花结的时候,长满了菟丝子,上边全是金黄色的细细藤,一个豆粒也没长收获时,这些连带子的豆棵,被他弄到场院里,将其晒干扬净后,收获了不少菟籽,卖的反而比长豆子还划算。现在老家种大豆的少了,这些寄生的菟子已很难见到了。
读此文带我们忆童年,在那个年代,说说集体刨地瓜,你争我抢,都怕落在后面。收完后地里面还有遗漏的,我那时十几岁,放学后星期天抗着镢头,到刨过的地里再翻一遍,找地里剩的地瓜,收获还不小,虽说累的出了大汗,但还是很高兴快乐的,越干越有劲,这也是那时的一个乐趣。
上面一段是我孩子他舅发的评论。每年秋天生产队的地瓜收完了后,总有部分漏在地里的,人们纷纷拿着镢头再翻刨土地,希望能找到落在地里的,家乡人叫做“栾地瓜”,运气好的时候半天能栾到一筐子。
那时候有秋假,每到收秋过麦时,学校都放假,帮助生产队抢上抢种。我那时年龄尚小,抡不动大镢头,只能拿个小镢头,翻刨浅层的松土。有时会刨出断了的地瓜,还有些地瓜的粗根须,这些虽然不能直接吃,但喂猪却是好饲料。若偶尔找到一块大地瓜,那感觉像是中奖似的高兴。有一年我在村北的地头上,发现了好几株地瓜墩被土覆盖着,足足挖出了十几块地瓜,一下子装了小半筐,那感觉真像喝了蜜般的甜。但这种情况是可遇不可求的,大部分的时间,只找到些破损的地瓜和粗根须。
我那时只是峦地瓜,没参与过真正的挝(zhua)地瓜。听孩子他大舅讲,他挝地瓜很在行。收获时先把地瓜垄上的蔓子割去,但要把蔓子分叉的地方留着,以方便拿挝出来的地瓜。产量高的地瓜往往把地瓜垄挤出大裂纹,如果地瓜沟里有比较明显的裂纹,便是地瓜蔓上生出的根,长出来的地瓜,比较细长,甜度高而口感不面。挝地瓜一般只用三镢,地瓜颗左右各一镢,前面一镢掀起来,整个一墩地瓜就出来了。手提地瓜梗往旁边一放,看看有没有断的柄,如有就会知道大约什么方位遗漏了一块。他挝地瓜很干净,几乎没有遗漏的。有一年他大爷帮他犁地瓜地,结果一亩多地犁完了,在翻出的土中只拣到了几块小地瓜,大爷直夸他干活仔细。 
挝萝卜和栾地瓜类似,也是在生产队收获后,再翻土寻找落下的萝卜。俗话说“立冬萝卜小雪菜”,在立冬时节,地里的萝卜就得采收了,不然天变冷了会冻在地里。这时秋假早已结束了。我们放学后就挎着筐子,拿着小镢头,到生产队里收获过的萝卜地里再翻刨。萝卜不似地瓜,地瓜是墩生,一棵地瓜能长出许多块,漏下一块半块的不易察觉。但萝卜则不同,那是“一个萝卜一个窝”,大萝卜很难剩在地里,只能发现部分那些细小的,或挝断了留在地里的萝卜。即便如此,能有收获也很开心。
这篇文章在乡土文学发表后,没想到竟引发了这么多好友的共鸣,勾起了他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几位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也学着发留言谈体会。非常感谢《乡土文学》提供的平台,让大家能留言讨论,畅叙流逝的岁月,找寻曾经的记忆乡愁。好友们的积极支持和鼓励就是我创作的最大源泉和动力。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第6张

2022年“回不去的乡愁” 

决赛前22名公示

1、枣树寨:董小平  7818

2、晒谷场上飘谷香:赖大舜5822

3、泉水叮咚系乡愁:高照明 贾长敏 衡朝阳5340

4、乡村秋日乐趣多:尹光传4082

5、笋香飘来是乡愁:蒋明来3672

6、相册里的亲情:颜建超2850

7、儿时的最爱:早晨2780

8、炒米飘香:山石2478

9、父亲的土命:刘亚坤2368

10、寻根问祖:程曙霞2366

11、牛:曾颢1905

12、桥上往来人:方与圆1850

13、重阳,思念妈妈的日子:李建新1792

14、好想牵住你的手:乔杰1601

15、闪烁在一滴雨里的故乡:李健鹰1490

16鲵殇:张毅1474

17、娘亲,我一直很听话:高宁1471

18、家乡,你可安康:杨绍卿1442

19、回家吃饭:袁莉1262

20、无处安放的乡土情怀:潘艺峰1185

21、梦聚老屋:夏鸣1150

22、夏夜,最忆当年乘凉时:金阿根1089

     以上选手为决赛最终候选人,请接通知一周内,提供以下文件资料:一篇2000字以内自我简介。主题:我的乡土情怀。内容包括,我的人生观,生活经历,与文学,特别是与乡土文学的情缘。请注明,在本平台,投过多少稿,发表了多少文章,点击阅读量多少,在这次比赛中是怎样发动文友参与,推荐了多少人关注了公众号等。没时间写的选手,提供一篇原创文章或一些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其他文字,图片资料(含:音乐舞蹈、摄影、体育、绘画、社会公益等)。规定时间内,不提供文章资料者,视为弃权。

      编辑部将选手的文章资料编辑发表,听取读者反响,根据以上排名,综合考量,选出前10名,再由专家组评选出名次。

       本次考量规则:以上排名分值100分,第一名100分,第二名95分,以后依次递减5分;本次发表的自我简介(含原创文章和综合资料)100分,根据其内容质量,点击阅读、留言、打赏综合评定。两项相加决定前10名。

            大赛组委会

            2022年12月13日

乡土文学社编委会

顾 问 聂鑫森 

          湖南省作协原名誉主席
主 编 陈小平 
副主编  李秀珍  
            刘金龙(兼诗歌组长)
执行主编 丁村
编辑主任 王建成(兼小说组长)
副主任 施静云(兼散文组长)
编 委 马发军 史寿林  孙成纪
           朱玉华 刘金龙  陈 乐   
           陈贤东  陈 缘  余 萍
           杨天营  杨胜彪  杨军凯
           郭良美  皇 甫   彭太光   
           潘政祥  袁晓燕   朱吉述
           姜
乡土文学创作研究中心
乡  土  文  学 社
《 乡土文学 》 编辑部

长期法律顾问 陈戈垠 律师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赛场内外】尹光传:《乡村秋日乐趣多》​留言评论与新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