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行之回家』「旅行的意义」

『伊比利亚行之回家』「旅行的意义」,第1张

『伊比利亚行之回家』「旅行的意义」,第2张

该回家了。

写下这句话时,人已经在一万米高空,游客塞满了A380巨大的机舱,其中多是中国人。

听说祖国南方正在遭受水灾,一股强台风即将席卷沿海,可这会儿窗外白云层叠,没了遮拦的阳光格外刺眼,平流层上没有气象。

世界很大,这儿的人不知道那儿的事,大家都想着要出去看看,增广见识。可我对少爷的期许不止如此。

我更加希望他能在心底里酝酿不惧远方的勇气,在书本与现实比较中领悟独立思考的妙处,在沿路美景和趣闻熏陶下催化世界大同的情怀,在异域对比中寻找到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不止民族身份认同,也包括氏族和家族中的身份认同,平凡人家精力较多放在提高物质水平了,所以更需要精神传承。这事儿不易,比吃吃喝喝逛个景点图个新鲜难很多。旅行,本就不是件轻松事儿。

少爷比我优秀,也比我幸运。老王生在农村,在十几岁之前几乎没离开过岛上,那会儿觉得世界的尽头是南门。

而立之前基本圈在一座城市里柴米油盐,性格内向思维封闭。直到过了三十才开始睁眼看外界,足迹走遍全国,跟同龄人相比,晚熟得羞愧难当。

大河的奔腾与枯竭、高山的隆起与崩塌、星辰的闪亮与陨灭、他乡的民风和民俗,这些景象如此难得,可我从小没经过严格训练,资质平平,看到的前眼进后脑出,有时想想不免可惜。

少爷不一样,他能在这个年龄,打开天眼看世界,若得稍有悟性和勇气,那比我就是天上地下了。

所以这次旅行,我一改以往懒惰拖拉的坏习惯,基本上是边看边写。主要动力还是少爷,自从他加了我为好友,也会开始看朋友圈的文字。他自己阅读时,比我给他嘚吧嘚吧讲认真多了。

出发前的三个月,我从当当上搜索西葡的书,也没认真挑选,随便看上二三十本,脑海里就有轮廓了,而且读到十本以上,发现内容已经开始重复,文章只能做在小处,新意不多。

我突然想起基督山伯爵里,法里亚神父告诉爱德蒙,成千上万藏书中,只要精读其中的三百本,就万事亨通了。

这话放到现在,浩瀚如烟的知识体系当然仅用几本书概括,但选择一个局部,读上二三十本书,熟念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最高的境界叫主题阅读,说的大致就是这种状态吧,我就是这么来了解伊比利亚的。

说真心的,我很不擅长欧洲史,一大障碍就是人名记不住,查理路易菲利普,全是相同的名字,再来个几世几世,彻底晕菜。

好在我喜欢从个人感受中描述一个国家,哪怕这只是大象鼻子或者屁股,这是因为面对浩瀚的文献理论、复杂的现实实情,个人实在太渺小了。

可如果因为怕错误、怕狭隘、怕偏执,就把个人感受都丢失了,那就没意思了,游记又不是教科书,错了就错了呗。

了解一个国家历史和自然禀赋其实很容易;感受这片土地的民族性格和文明沉淀要困难一些;适应这个地方的气候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除非在三观形成之前就定居,否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旅行的意义就在第二点上。因为第一点读些书就可以做到,第三点对一辈子只能投一次娘胎的凡人来说完全没得选,只有第二点才是值得用钞票时间精力去换回。

好在西葡其实挺简单,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里,上下五千年就讲了伊比利亚两件事,第一件事16世纪一百年的大航海,另一件是20世纪初的西班牙内战。

其他漫长时间里,压根没有西葡。可见在阿诺斯的教室里,伊比利亚同学长期是个性格内向的同学,偶然中了彩票后当过一阵高富帅,后来投资破产又变屌丝了。

伊比利亚的历史隔断如此清晰,也就这么几个阶段:罗马人,哥特人,摩尔人,光复运动,大航海,哈布斯堡王朝,波旁王朝,佛朗哥,君主立宪。

这一路我们在不同城市观察的重点都不太一样,里斯本重点看大航海,塞维利亚重点看中西往来,隆达米哈斯重点看南欧小镇风景,格拉纳达重点看摩尔人文化,科尔多瓦重点看犹太人,托莱多重点看西班牙文学,马德里重点看双王和内战,萨拉戈萨重点看西班牙的衰落,巴塞罗那重点看地区自治和建筑艺术。

游历城市众多,重点不同,一路看一路给少爷讲故事,也不知道他记住了多少。其实也无所谓,这是少爷第一次去西欧,获得初次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欧美文明的第一站结束,大宪章和工业革命已经等着我们了。

(写于2016年7月9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伊比利亚行之回家』「旅行的意义」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