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季风所到之处都是“我们阿曼人”的疆土,“非洲香港”也不例外
在东非海岸边,在靠近赤道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桑给巴尔(Zanzibar)的群岛。在群岛里最大的岛上,在朝向非洲大陆的一侧,有一座石头城(Stone Town)。它曾经是僧祇城邦的一部分,也是曾经强盛一时的海上帝国——阿曼的遗产。它还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的故乡。由于岛上盛产丁香,且发展水平较高,旅居非洲的华侨将它称作“非洲的香港”。
● 坦桑尼亚海岸地图,石头城也被称为“桑给巴尔城”(图源:维基百科)
一、国家的起源与反殖民抗争
桑给巴尔这个名字可能来源于波斯语“زنگبار”(zangbâr),意思是“黑人海岸”,传入阿拉伯语后成为“زنجبار”(Zanji-bar),在斯瓦西里语里称为Zanzibar。中世纪的阿拉伯称呼东非海岸黑人为“津芝”(阿拉伯语:زنج;Zanj),而波斯语里称其为“僧祇”(波斯语:زنگی,zangī),中国古书里沿用了波斯的这一发音。
僧祇城邦是东非海岸的一系列商业城邦,分布于索马里到莫桑比克之间。它的兴起与印度洋的季风洋流有关。在北半球冬季,印度洋中盛行东北季风,因此在阿拉伯海有从东北流向西南的洋流,称为东北季风洋流;在北半球夏季,因西南季风盛行,所以洋流方向转变一百八十度,从西南流向东北,称为西南季风洋流。很多人从中学的地理书上学到过,印度洋的洋流是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形成一种季节性的循环 。
● 印度洋季风洋流示意图
大约从公元5世纪开始,中东商人借助季风在印度洋沿岸作季节性的航行。印度洋的南赤道洋流,自东向西流至非洲沿岸,受到大陆阻碍转向南流,因此,船只到达赤道后,可以借助洋流继续向南航向莫桑比克。 在15世纪,僧祇城邦数量达到37个之多,有摩加迪沙、马林迪等著名城市。15世纪末,随着达伽马打通航线,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对僧祇城邦进行一系列武力入侵,使之遭受严重破坏,加之葡萄牙人垄断印度洋贸易,破坏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网,僧祇城邦全面衰落。
● 桑给巴尔的帆船
通过考古证据可以推断出,8至10世纪时,桑给巴尔已成为东非斯瓦希里海岸印度洋贸易据点的中心。岛上曾发掘出中国古青花瓷器及宋代铜钱。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早于南宋时期,中国已经与桑给巴尔的居民有贸易往来,如《岭外代答》记曰“昆仑层期国”、《诸蕃志》称之为“层拔国”、《文献通考·三三二》、《宋史·四九零》记“层檀”、《岛夷志略》记“层摇罗”等,记载岛上居民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还有来自非洲的黑人居民。
从 9 世纪开始,桑给巴尔岛的斯瓦希里商人充当来自内陆和印度洋世界的长途贸易商的经纪人。波斯、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经常光顾桑给巴尔,购买黄金、象牙和龙涎香等东非特产,然后将它们运往海外到亚洲。同样,来自非洲五大湖和赞比西亚地区的非洲商人来到海岸,购买印度布匹等商品。在葡萄牙人到来之前,南部城镇恩古贾(Unguja Ukuu)和基济姆卡齐(Kizimkazi)以及北部城镇通巴图(Tumbatu)是主要的交易中心,而桑给巴尔只是东非沿岸的众多商业城邦之一。随着斯瓦希里人充当各国商人的中介和促进者,这些城镇的财富也与日俱增。中非和印度洋文化之间的这种互动,部分促进了斯瓦希里文化的演变。虽然斯瓦希里语是一种班图系语言,但在今天包含了一些从中东借用的元素,特别是来自阿拉伯语的借词。
最初,中东商人把桑给巴尔当作一个临时的贸易站,在雨季来临之际乘着洋流返回故乡。公元10世纪,来自非洲大陆的班图黑人开始在岛上生活。中东商人在这里“过冬”长达六个月,一部分与当地黑人通婚定居下来。由于大多数来自亚洲的商人都是穆斯林,他们的孩子沿袭了父系的身份认同,尽管来自东非的母系仍然很关键,这些后代的长相上都有非裔的特征。
● 桑给巴尔的海岸美景
1503 年前后,桑给巴尔被葡萄牙占领。之后的两个世纪里,桑给巴尔一直是葡萄牙的属地,最初被划为葡萄牙王国阿拉伯省和埃塞俄比亚的一部分,1571年成为葡萄牙帝国西部分部的一部分,与莫桑比克被划在一起。当英国人在1591年到访此地时,桑给巴尔的统治者被称为“穆维因·穆库”(Mwinyi Mkuu),这个称呼在斯瓦西里语里的意思是“伟大的主人”。但是,他却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统治者。桑给巴尔原本赖以生存的对外贸易被葡萄牙商人夺走,葡萄牙的总督还对其内部事务指手画脚。深感不满的桑给巴尔精英决定邀请阿曼人,希望阿曼人协助他们驱逐葡萄牙人。1698年,阿曼的伊玛目赛义夫·本·苏尔坦(Saif bin Sultan)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打败了葡萄牙人,于是桑给巴尔群岛成为阿曼的海外领地。
二、“香料群岛”
在1832年或1840年,阿曼苏丹赛义德·本·苏尔坦(Said bin Sultan)把政府从本土的马斯喀特迁往桑给巴尔最大的岛屿温古贾岛(Unguja)上的石头城,在当地建立阿拉伯精英统治,驱使岛上的奴隶劳动,大力发展丁香种植。
这里的丁香指的是丁子香,也叫鸡舌香,与用作观赏的丁香花不同,这种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花蕾初起白色,后转为绿色,当长到1.5至2厘米长时转为红色,这时就可以收获,萼托长,花萼和花瓣都是四瓣;晒干的丁香是一种香料,被广泛用于烹饪、制茶和焚香等,也可以作为药用,治烧伤,止牙痛,解酒醉。宋代臣子向皇帝起奏时,必须口含鸡舌香以除口臭。丁香被广泛用于亚洲、非洲、地中海以及近东和中东国家的美食,为肉类、咖喱和腌泡汁以及甜点增添风味。
● 晒干的丁香花蕾
在赛义德的经营下,桑给巴尔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丁香产地,获得了“香料群岛”的称号,与印度尼西亚的摩鹿加群岛齐名。
在赛义德的统治下,阿曼的领土扩张到了最大,覆盖除了德尔加多角和摩加迪沙之外的东非海岸。通过与波斯统治者的联姻,霍尔木兹、奇什姆和阿巴斯港等港口城市都落入了阿曼的控制之下,因此波斯湾沿岸的大部分地区也被其统治。因此,当时的他可以这样说:凡季风所到之处,便是我们阿曼人的疆土。
三、王位争夺史与英德斗法
1856年,赛义德离世,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爆发战争,瓜分了阿曼本部和桑给巴尔。统治本土的是苏韦尼·本·赛义德,而统治桑给巴尔并创立桑给巴尔苏丹国的,是马吉德·本·赛义德。当时,桑给巴尔仍然要向阿曼本土的朝廷每年缴纳年贡。
在马吉德作为苏丹的 14 年统治期间,桑给巴尔巩固了在东非奴隶贸易方面的权力,所经营的奴隶贸易路线远达刚果河畔的金杜。19世纪中叶,每年有多达50000名奴隶通过马林迪港口运出。
● 桑给巴尔苏丹马吉德
1870年,苏丹马吉德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同父异母的兄弟巴加什·本·赛义德(Barghash bin Said)继承王位。巴加什建造了石头城的大部分现代化基础设施,包括自来水管道、公共浴室、警察部队、道路、公园、医院和大型行政大楼,例如奇迹之屋(House of Wonders)。他可能是最后一位保持独立、不被殖民势力控制的苏丹。欧洲“顾问”的意见,确实对他具有巨大影响力,但他仍然是他们争夺控制的核心人物。他与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葡萄牙的外交官斗智斗勇,经常能与一个殖民强权国家进行较量。
● 奇迹之屋/House of Wonders(图源:维基百科)
作为桑给巴尔苏丹,巴加什仍然控制着被称为斯瓦希里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包括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然而,这些海岸几乎都被欧洲人夺走了。英国占据着废除奴隶贸易这一道义高地,对桑给巴尔进行一系列干涉。早在1822年,英国驻马斯喀特领事向阿曼苏丹赛义德施压,要求其结束奴隶贸易。赛义德与英国签署了反奴隶制条约,禁止向本土运输奴隶。原本,阿曼可以通过从本土奴隶贸易中抽税获得优厚的收入,现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赛义德鼓励在桑给巴尔发展奴隶贸易。赛义德面临越来越大的英国废除奴隶制的压力,1842 年,英国政府告诉他,希望阿拉伯、阿曼、波斯和红海的奴隶贸易都被废除。执行反奴隶制条约的英国皇家海军,可以捕获任何载有奴隶的帆船来制止贩奴。但是,英国的重点在大西洋,在广阔的印度洋海域仅仅只有四艘船巡逻,来自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的船只仍然继续携带奴隶,英国海军发现很难进行纠察,桑给巴尔苏丹反而巩固了在非洲大湖区奴隶贸易方面的权力。1873年,英国人通知桑给巴尔苏丹巴加什,如果不禁止奴隶贸易,英国将会对桑给巴尔进行全面封锁。巴加什不情愿地签署盎格鲁-桑给巴尔条约,废除了自己领土上的奴隶贸易。
与此同时,与英国人一样,德国人在非洲大湖区也进行着殖民扩张,他们同样是打着打击奴隶制和奴隶贸易的旗号。在桑给巴尔对岸的大陆上,德国殖民协会创始人卡尔·彼得斯(Carl Peters)与几位土著酋长签署条约。1885年3月3日,德国政府宣布为彼得斯的公司授予帝国宪章。该宪章旨在在非洲建立德国的坦喀尼噶殖民地。桑给巴尔苏丹表示抗议,声称他既是桑给巴尔岛的统治者,也是对岸大陆的统治者。
就在桑给巴尔苏丹被英德两面夹击之时,又出现了一个突发情况。德国人找到了一个可兹利用的武器,那就是苏丹的亲妹妹,萨拉玛·本特·萨义德(Salama bint Said)公主。1866年萨拉玛与德国商人海因里希·鲁伊特(Rudolph Heinrich)相识,在英国驻桑给巴尔副领事夫妇的帮助下,他们私奔到当时是英国殖民地的也门亚丁港。在亚丁,萨拉玛公主改宗基督教,与海因里希·鲁伊特结婚,并改名为艾米莉·鲁伊特(Emily Ruete)。当时,她同父异母的兄长马吉德感到颜面大损,向英国领事馆发出了正式抗议信。1870 年,艾米莉·鲁伊特的丈夫在汉堡因车祸而死,她成为一个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她的父王和母妃在死后给她各留下了一笔财产,包括金钱、在石头城里的住宅和几个种植园,在她与人私奔并改教之后,这些财产都被没收。她公开要求她另一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巴加什苏丹返还财产,但是巴加什予以拒绝。而当时的德国首相是老谋深算的俾斯麦,他打算利用他们兄妹二人的纠纷,为德国在东非的殖民大业添砖加瓦。有猜测认为,他希望废黜现有苏丹,扶植鲁伊特夫人的儿子——老苏丹的外孙成为桑给巴尔的新苏丹。
● 身穿桑给巴尔传统服饰的萨拉玛公主(图源:维基百科)
1885年,为了向巴加什施压,使他承认德国才是东非大陆的主宰,俾斯麦派出五艘军舰于8月7日抵达石头城外的港口,威胁向苏丹的宫殿发射火炮。在德国文武官员的陪同下,已经被称为“鲁伊特夫人”的艾米莉也前往桑给巴尔,出现在石头城外。霎时之间,满城风雨,但是巴加什态度强硬,始终拒绝与自己的妹妹见面。1888 年,殖民列强召开柏林会议,讨论瓜分非洲殖民地。在此之际,艾米莉·鲁伊特在俾斯麦的安排下再次前往桑给巴尔,德国的殖民公司——德国东非协会也对桑给巴尔继续施压。因为内外交困,巴加什在这一年去世,由他同父异母的兄弟查利发·本·萨义德(Chalifa ibn Said)继任苏丹,后者于1888 年4月28日签署了所谓的沿海条约。根据该条约,桑给巴尔出租东非沿海地区的主权和港口海关收入,德国殖民公司则给予一定数量的现金,作为象征性的补偿。
虽然德国也想把桑给巴尔变成自己的保护国,但是与英国争夺的过程中,还是败下阵来。不仅因为英国是老牌殖民帝国,还因为它在桑给巴尔经营多年,树大根深。1890 年,英国和德国签订了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在这个条约里,德国同意“承认英国为……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的保护国”。这里的桑给巴尔岛是指桑给巴尔第一大岛温古贾岛。而德国用桑给巴尔换取的是黑尔戈兰群岛的主权,该岛距离德国海岸线约70公里,扼守德国通往北大西洋的出海口。对德国来说,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在德国和英国的交易下,1890 年,桑给巴尔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桑给巴尔的控制权最终落入大英帝国手中。同一年,查利发苏丹去世,他的弟弟阿里·伊本·萨义德(Ali ibn Said)继任。阿里于1893年去世,由他的侄子哈马德·伊本·图韦尼(Hamad ibn Thuwaini)继任。
1896年8月25日,唯英国马首是瞻的苏丹哈马德·伊本·图韦尼去世,哈立德·本·巴加什(Khalid bin Barghash)继任,试图借助德国的势力摆脱英国控制。英国人对哈立德的不服从感到不满,指控他毒死了前任苏丹,并非是合格的继承者,并以此为理由发动了盎格鲁-桑给巴尔战争。这次战争被称为历史最短的战争。1896年8月27日上午,英国皇家海军的五艘军舰在海上发射炮弹,摧毁了拜特胡库姆宫,英国海军陆战队冲进石头城并洗劫了宫殿区和旧堡。炮击38分钟后,苏丹就匆匆投降,签署了停火协议,流亡到德属东非。由英国人指定他的堂兄哈穆德·伊本·穆罕默德·萨义德(Hammud ibn Muhammad ibn Said)继任。
从1890年到1913年,桑给巴尔的内政还是由苏丹国原来的大臣负责,但是他们被英国殖民办公室派来的顾问监督。然而,从1913年开始,英国人转而派遣常驻代表(实质上是总督)直接进行统治。
二战之后,随着大英帝国在全球殖民体系的瓦解,英国于1963年12月10日主动终止了对桑给巴尔的保护国制度。根据1963年的桑给巴尔法案,英国规定桑给巴尔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实行自治,其前提是加入英联邦并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桑给巴尔革命就爆发了。
● 桑给巴尔末代苏丹贾姆希德·本·阿卜杜拉(Jamshid bin Abdullah)(图源:维基百科)
四、反种族主义与现代国家的诞生
桑给巴尔革命的直接导火索是桑给巴尔第一次议会选举,深层次原因是阿拉伯人与黑人日积月累的矛盾。
当时,桑给巴尔的主要政党是按照种族划分的,一个是阿拉伯裔选民主导的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ZNP),另一个是黑人选民主导的非洲设拉子党(ASP)。由于桑给巴尔在几个世纪里一直由阿拉伯精英统治,与英国有盘根错节的合作关系,所以,虽然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以埃及为榜样,想要获得独立的主权,与英国也不无摩擦,但是英国在选举运作中明显偏袒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希望后者取得政权,以带来长期稳定的好处。
● 阿贝德·卡鲁姆(图源:Facebook)
非洲设拉子党的领导人是阿贝德·卡鲁姆(Abeid Karume),1905年出生在石头城东边姆韦拉(Mwera)村的一个黑人家庭里,曾经在苏丹的皇家舰队担任桨手,后来离开桑给巴尔,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受到非洲民族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影响,1957 年2月5日创立了非洲-设拉子党,并且与对岸大陆的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联盟(Tanganyika African National Union)缔结了盟友关系。
另一个有影响力的党派是乌玛党(Umma Party),领导人是阿卜杜拉赫曼·巴布(Abdulrahman Babu),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英军殖民部队服役,战后曾在丁香种植园担任文员,1951年前往英国留学,在那里被马克思列宁主义吸引,投身于非洲独立运动。由于曾在英军服役并留学英国的精英身份,他得以加入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1958年他参加了在加纳举行的泛非民族主义大会,会见恩克鲁玛、卢蒙巴等人,于1959年访问中国大陆。巴布与中国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被英国人视为桑给巴尔“最著名的亲华人士”。因此,巴布回国之后,被奉行反共政策的英国殖民当局判处两年徒刑。出狱之后,巴布退出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成立了革命乌玛党(Umma Party)。
● 乌玛党领导人阿卜杜拉赫曼·巴布
1961 年1月,桑给巴尔岛上的英国当局划分选区并举行选举。桑给巴尔民族主义党和非洲设拉子党各赢得了桑给巴尔议会22个席位中的11个,因此在6月再次举行选举,尽管非洲设拉子党获得了多数选票,但是仅仅赢得了10个席位。非洲设拉子党怀疑选举舞弊,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在冲突中,有68人死亡。为了维持统治,桑给巴尔当局将非洲设拉子党取缔,用自己任命的人员填补公务员队伍,并派警察抓捕反对派人士。1963 年,随着议会席位增加到31个,桑给巴尔进行另一次选举,重新参加选举的非洲设拉子党赢得多数选票,但只有13个席位,乌玛党则被取缔。当局对警察系统进行清洗,所有有非洲大陆血统的警察都被解雇。这些警察很快加入了反对派的行列。
● 桑给巴尔的奴隶纪念碑
虽然桑给巴尔岛的奴隶制早在1897年就被废除,但是,占人口少数的阿拉伯精英仍然把持着该岛政治经济大权,黑人在香种植园里仍然受到实质性的契约奴工体系的压迫,劳动繁重且报酬极低。大部分阿拉伯精英几乎从不试图隐藏自己的种族主义观点,将占人口多数的黑人视为劣等人,只适合像牛马一样被奴役。毕竟,在他们当中很多人的故乡阿曼,奴隶制直到1970 年才被废除。
财政部长居玛·阿莱伊(Juma Aley)在议会的一次演讲中说道,如果阿拉伯人在内阁中的人数太多,那不是因为种族主义,只是因为黑人的智商低得可怜,而阿拉伯人的智商像他自己那么高。他的傲慢态度激怒了黑人。过去阿拉伯奴隶贸易的记忆,再加上现在多数阿拉伯精英对多数黑人的不合理统治,使得桑给巴尔的大部分黑人都存在对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认为阿拉伯人主导的新政府是非法的。
黑人通过选举获得权益的合法途径被堵死之后,新政府又颁布计划,大幅削减黑人聚居地区的学校开支,这就意味着,黑人被永远锁死在二等公民的位置上,无法通过教育翻身。像巴布那样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人,很难会再有了。这使得黑人们的处境雪上加霜。
就在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之际,设拉子革命党里突然杀出来一个程咬金,将所有革命的火药都引爆了。
1959年,乌干达人约翰·奥凯洛(John Okello)来到桑给巴尔群岛做工人。后来,他加入了非洲设拉子党,还成为桑给巴尔和奔巴油漆工人工会的领导人之一。几乎从他到达桑给巴尔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在组织一场革命,在党内外,他纠集了一大批追随者。奥凯洛的行为与他的宗教观念有关系。在两岁时,他在乌干达受洗成为基督徒。据他自己说,他在乌干达的时候,通过观察溪流中石头的位置,得到了上帝的旨意,决意要推翻阿拉伯人的统治。他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基督徒,他听到一个声音命令他将桑给巴尔人从阿拉伯穆斯林手中解放出来。尽管当时95%的桑给巴尔岛上居民都是阿拉伯裔和非裔穆斯林。
1964年1月,在岛上非裔支持下,奥凯洛和他的手下来到苏丹居住的桑给巴尔首府石头城。尽管武器装备很差,但奥凯洛和他的手下还是把桑给巴尔的现有警察部队打的措手不及,并夺取了政权。在这方面,被解职的前非裔警察们发挥了很大作用,因为他们熟悉安全部队的内部情况。而且,在英国军队撤走后,桑给巴尔的安全部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阿拉伯裔和南亚裔,人数大大减少,士气更是低落。
1月12日,苏丹贾姆希德·本·阿卜杜拉的统治被推翻。苏丹携家带口,匆匆逃亡。
1月18 日至20日的政变导致2000名~4000名阿拉伯人、南亚人和科摩罗人死亡。除了谋杀之外,奥凯洛的追随者还实施了数以千计的强奸,摧毁了大量的财产和房屋。奥凯洛从他支持者中组建了一支准军事部队,称之为自由军事力量(FMF)。奥凯洛自封为“桑给巴尔和奔巴元帅”。
● 武力推翻桑给巴尔苏丹统治的奥凯洛
无论是卡鲁姆还是巴布都不知晓政变,当时两人都在坦噶尼喀。他们都不想和奥凯洛扯上任何关系。不仅因为奥凯洛自行其是,还因为他俩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阿拉伯人在岛上生活了上千年时间,带来了相对非洲本土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对革命之后的建设必不可少。而奥凯洛似乎状态太不稳定,无法在新国家的政府中发挥任何作用,他的暴力言论、与穆斯林敌对的宗教观念,使他与大部分桑给巴尔穆斯林格格不入,因而与设拉子革命党疏远。于是,卡鲁姆悄悄地把他排除出政坛,但是让他保留了元帅的头衔。
在原来桑给巴尔苏丹国的基础上,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Zanzibar)建立了,这是由非洲设拉子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到了2月3日,在新政府的努力下,桑给巴尔的秩序终于恢复正常,卡鲁姆几乎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总统。到3月,许多自由军事力量成员已被卡鲁姆的支持者和乌玛党民兵解除武装,奥凯洛也于3月11日被正式解除元帅职务。后来,他被桑给巴尔驱逐出境,一贫如洗地返回他的家乡乌干达,下落不明。
1964年4月,共和国宣布与对岸大陆上的坦噶尼喀合并。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联合共和国很快更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但是桑给巴尔仍然是一个自治区。朱利叶斯·尼雷尔就任坦桑尼亚总统,卡鲁姆则被授予坦桑尼亚第一副总统一职。
● 海岸边的桑给巴尔居民(图源:谷歌相册)
五、我来自那里,在我心中,我住在那里
许多阿曼人经常到桑给巴尔旅游,因为有些人的家人还住在岛上,而另一些人则想探寻他们的祖先历史。
阿曼航空是为数不多能直飞桑给巴尔的航空公司之一,因为大多数航空公司都是先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转机,然后继续飞往桑给巴尔。据阿曼时报(Times of Oman)报道,因为阿曼和桑给巴尔之间有着共同的历史,两国在2018年签署了一项协议,将有关两国历史关系的文件和手稿数字化。
桑给巴尔末代苏丹首先流亡到阿曼,但是,由于他的祖先与阿曼王室祖先的往日宿怨,他没有获得永久定居许可,于是只得移居英国,与妻子和孩子定居朴次茅斯。1980年,他的后代被允许回到阿曼生活,2020年,91岁高龄的他也被获准回到阿曼。
●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最近,桑给巴尔又引起了世界关注,这是由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6] 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父亲是一名阿拉伯商人,来自也门的哈德拉毛省,这是也门最东边的省份,边境紧邻阿曼。1948年,他在桑给巴尔苏丹国出生,16岁时经历了桑给巴尔革命,两年后离开,1968年移民英国。20多岁时,他开始用日记写下流离失所的感受,这些内容后来变成对家的深深怀念,最终演变成关于其他人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最终汇编成他的首部小说《离别的记忆》。他在之后的小说和评论文章中持续探索“殖民主义、战争和流离失所造成的挥之不去的创伤”这一主题。古尔纳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东非沿岸地区,主角大多来自桑给巴尔。目前,古尔纳定居英国坎特伯雷,并且拥有英国公民身份,但是他与坦桑尼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的家人们还住在那里。他说:“我来自那里。在我心中,我住在那里。”
● 桑给巴尔旧堡/Old Fort of Zanzibar
作者:李珂
审校:杨婉莹
排版:王子涵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