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第1张

原创2022-12-11 07:22·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前面咱们讲了王忠嗣、石堡城,下面咱来聊聊天宝时期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哥舒翰。

说起哥舒翰,你们会马上想到什么?

胡人将领、战功赫赫、投降了安禄山。

这些都对。

这些都是他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但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光看标签。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人,标签只是他的一部分而已。

就拿舒翰来说,唐朝人对他的评价就特别分裂,可以说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那我们要怎么来看待这个呢,老布就来尝试解读一下。

我想从三个角度来看这位“横行青海夜带刀”的哥舒翰:

首先是他一生的履历,看看这个人的成长环境;

其次是对两个人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看他的行事风格;

最后是在唐诗里面是怎么评价哥舒翰的,都有哪些变化。

把这三个角度凑齐了,我们争取能拼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哥舒大人。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第2张

哥舒翰的姓氏“哥舒”,本来是部落名称,属于西突厥部众之一。

阿史那贺鲁叛乱的时候,哥舒部还跟着贺鲁跟唐朝比划过。等苏定方拿下了贺鲁之后,哥舒部就投降了唐朝。

大概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哥舒家族就开始在唐朝做官了。等到哥舒翰他爸哥舒道远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安西副都护,这已经是正四品上的官员了。

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哥舒翰的老妈是于阗王的女儿,可见在安西这一亩三分地上,哥舒家那是相当的好使。

哥舒翰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家里要钱有钱,要人有人。

所以他前半生过得,那是相当的滋润,整天飞鹰走马,混吃等死,妥妥的二世祖。

唐史里对他这段日子的描述是,“翰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

这话的意思是哥舒翰每天喝酒赌博,喜欢跟人拍胸脯说:“哥,上面有人!”

这段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哥舒翰四十岁,这一年他父亲去世了,哥舒翰来到了长安。

长安那是啥地方啊,天子脚下,扔块砖头能砸着一堆科长。

哥舒家族在龟兹好使,到了长安那就啥也不是了。

估计哥舒翰一开始还有点嘚瑟,结果被长安尉劈头盖脸的一通收拾。

惨遭社会毒打之后,哥舒翰觉悟了。

他发愤图强,仗剑河西,投奔了河西节度使王倕

当时王倕正在谋划攻取吐蕃新城新城这个地点,咱们已经提过好几次了。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崔希逸做河西节度使的时候,鄯州都督杜希望曾派兵拿下过新城,当时领兵带队的将领是王忠嗣。

拿下新城之后,唐朝“以其地为威戎军,置兵一千戍之。”

但新城的位置太重要了,它不但坐落在去大斗拔谷的路上,还控制着穿越冷龙岭,直达凉州的道路。

但估计没过多久,新城就被吐蕃给抢回去了。

天宝元年的十二月,王倕在发动鱼海之战的时候,新城已经在蕃军的控制之下。

可能就是因为鱼海之战的过程中,新城的蕃军快速发现了唐军动向,让王倕感到了威胁。他再一次调集军队再次攻克了新城,拿下新城之后,他派哥舒翰此地镇守。

唐史的记载为,“王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慑。”

从这个记载上看,哥舒翰虽然性格放浪不羁,但治军极严,否则不可能“三军无不震慑。”

到了天宝五年(746),王忠嗣坐镇河陇,哥舒翰又得到了他的赏识,被提拔为大斗军副使

大斗军位于凉州侧翼,控制着穿越祁连山的干道——大斗拔谷的出口。下辖士兵七千五百人,马二千四百匹。

而设置于新城的威戎军,只有一千人的定额,很显然哥舒翰的职位得到了提升。哥舒翰也真没辜负王忠嗣的青睐,在下一次新城之战中,哥舒翰又取得了战果。

在这次攻取新城的战役里,哥舒翰手下的一个副将,也不知道是因为啥,有点不服,不但在他面前嘚瑟,还不听他的将领。哥舒翰是真不惯毛病,当场就把这个哥们给剁了,顿时“军中股怵”,其他人全老实了。

此战之后,哥舒翰再次得到提升,官至左卫郎将。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第3张

咱们讲了哥舒翰的两次经历,不管是“三军无不震慑”,还是“军中股怵”,都是他对部将下手够狠。

但您别以为,哥舒翰只对手下狠,他对自己更狠。

有一次吐蕃军队进攻,哥舒翰与其战于苦拔海

唐代的苦拔海就是今天青海共和县的尕海,位于青海湖的东南部。

现在尕海的面积已经很小了,有水的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但在《唐通典》的记载里,苦拔海方圆七十里,也算是蔚为大观了。

在苦拔海南边一点,就是今天共和县的县治所在地——恰卜恰镇。

这地方曾经是吐谷浑的旧都,周边古城遗址密布,其中的树敦城曾在唐蕃之间多次易手。

苦拔海向北,就是倒淌河,史料里称为“尉迟川”,再向北就是唐蕃分界的赤岭,也就是日月山。

此次蕃军的进攻,看上去声势不小。哥舒翰身先士卒与其苦战,手中的长枪都折断了。

这时吐蕃援军赶到,分成三路相继从山上冲下。

哥舒翰趁援军到达有个时间差,手提断枪带头冲锋,分别击溃了三路援军。

说起哥舒翰的武力值,还真不是一般战士。

有一次作战的时候,哥舒翰纵马冲击,没想到马惊了,哥舒翰掉河里了。

这时候,三个吐蕃士兵准备过来拣个便宜。结果哥舒翰站起来以后,断喝一声,把这哥仨吓得不轻,扔下抢就跑了。

他身边还有一个家臣,名叫左车,也是个狠人。

每次哥舒翰出战,左车都跟着一起上。

《册府元龟》里的记载是,哥舒翰拎着枪追敌人,快追上的时候,就把枪搭在左车的肩膀上。然后大喝一声,等前面的敌人回头一看,哥舒翰就拿枪刺其喉,然后把这倒霉孩子挑起来四五尺高扔地上。左车就下马直接去收人头。

这个战法应该是经常用,所以史料里的是“率以为常。”

《册府元龟·卷三九六·将帅部勇敢三》:“翰使枪追贼,及之,以枪搭其肩而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坠。左车辄下马斩其首,率以为常。”

我是真没太看明白,这到底是种啥战法。

您说追击敌人,就追击敌人呗,为啥非得把枪搭左车肩膀上?

是因为杠杠原理,挑人比较省劲儿吗?!

要这么说的话,哥舒翰物理学得不错啊,跟阿基米德有一拼!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第4张

苦拔海之战以后,哥舒翰一战成名,史料里写的是“由是知名。”

也就是,人人都知道唐军里,有这么一号狠人。

然后就是再一次提拔,到了天宝六载,他已经坐上陇右节度副使、兼河源军使。

河源军咱们以前也曾经提到过,它的位置在鄯城县附近,也就是今天西宁市。

这里的位置非常重要,是个古道交通的十字路口。

从鄯城县向东五十多公里,就是陇右节度使的驻地——鄯州(青海乐都)。

从鄯城县向西,就是今天的湟源县,这里也是唐蕃反复争夺的焦点,唐朝在此地设了白水军,管兵四千人,马五百匹。

从鄯城县向南四十公里,就是承凤岭,这也是咱们反复提到的地名了。

从鄯城县向西北,就是去往大斗拔谷的道路,吐蕃新城、沙金城、峨堡三角城都在这条路上。

就是因为鄯城县的位置特别重要,河源军才成了陇右地区规模最大的军镇,辖军一万四千人。

能坐上河源军使的人,也都不白给,黑齿常之、娄师德、郭知运都曾做过河源军经略大使。

哥舒翰能跟这些人比肩,自然也能看出他的重量级。

就在他做陇右节度副使期间,又在青海贵德与吐蕃有过一次大战。

咱们以前提到过,吐蕃的进攻有很明显的季节性。

根据《唐蕃战争年表》的统计,唐蕃之间的战争一共有192次。

如果按季节和月份来分析,发生在春季的战争共28次,占比为14.6%。

其中,三月份12次,四月份9次,五月份6次;发生在春季,但不清楚具体月份的1次。

夏季的战争一共36次,占比为18. 8%。

其中,六月份7次,七月份11次,八月份11次;发生在夏季,但不清楚具体月份的7次。

发生在秋季的战争一共81次,占比为42. 2%。

其中,九月份34次,十月份32次,11月份9次;发生在秋季,但不清楚具体月份的6次。

冬季的战争一共22次,占比为11.4%。

其中,十二月份的13次,一月份4次,二月份5次;发生在冬季,但不知道具体月份4次。

剩下的25次,完全不知道发生在什么季节和月份,占比为13%。

也就是说,明确知道发生在夏秋两季的战争,一共有117次,占比已经到了61%。其中,秋季的比例又明显高于夏季。

其实这个数据还可以再细分一下,如果把吐蕃主动进攻的数量单择出来,那么夏秋两季的比例将高达80%以上。

(《吐蕃军队作战的特点》_杨永红)

在我们的印象里,吐蕃处于寒冷地区,应该冬季进攻比较多。

《旧唐书·吐蕃传》里面也是这么认为的,“吐蕃入寇,恒以秋冬,及春则多遇疾病(疫)而退”。

但数据的表现恰恰相反,吐蕃冬季进攻的比例是最低的。反倒是唐军冬天进攻的次数,还要相对要多一些。

这就说明,吐蕃军队虽然是来自寒冷地区,确实可能比较抗冻,但天寒地冻,大风嗷嗷得刮,再抗冻也是个影响。

等到了夏天,又开始热了。

吐蕃人的抗热能力,再怎么高,也比不上生活在中原的唐朝人。

所以,夏季进攻的比例也不算高。

最好的季节就是秋天,天气不冷不热,疫病也少,再加上秋高马肥,正好适合进攻。

另外还有一点,吐蕃控制区的面积虽然大,但产粮区很少,单位亩产也很低。所以秋天进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抢到粮食和人口。

在唐蕃战争中有很多案例明显就是奔着抢粮、抢人去的,这种情况在唐史里面有很多的记载。

比如说《旧唐书》记载:“开元十五年九月丙子,吐蕃寇瓜州……杀

人掠吏,尽取军资仓粮而去。”

再比如,“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九月,吐蕃攻陷华亭……虏士众十三四,收丁壮弃老而去。”

正是因为吐蕃军队的进攻特点,李隆基在会在开元十五年,创立了秋防制度。

每年六月从关内、朔方各调一万精兵,就在陇右趴着,等着吐蕃来抢粮。要是到了十月粮食收完了,吐蕃还没来,这些人就从哪儿回哪儿去。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第5张

哥舒翰坐镇河源的时候,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每年秋天蕃军都来打秋风,打得积石军附近的屯田,都成“吐蕃麦庄”了。

积石军的位置,目前一般判定在今青海贵德县河阴镇附近。这地方毗邻黄河水源充沛,河滩地众多,一直以来都是唐军主要的屯田基地。因此,积石军辖兵七千人。按数量来说,七千人的部队已经不少了,但依旧挡不住吐蕃的攻势。

唐史里写的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

哥舒翰感觉这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王难得带着士兵,偷摸来到积石军附近埋伏,等着吐蕃军队来抢粮。

五千蕃骑果然按时按点的来了,“哥舒翰于城中率骁勇驰击,杀之略尽,馀或挺走,伏兵邀击,匹马不还。”

这张战役很成功,对吐蕃军队也造成了重大杀伤,但要说就此断了吐蕃抢粮的心,那就是想多了。之后吐蕃该来抢粮抢人依旧每年照旧,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唐蕃战争结束。

天宝六年(747年)十月,石堡城之战爆发,王忠嗣因为怠战被拿下,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

从我们前面的讲述来看,哥舒翰从军的经历,就算不是从大头兵干起,起点也没多高。然后一路提升,历任威戎军使大斗军副使河源军使陇右节度副使。到了天宝六年坐上了陇右节度使的大位,之后又在天宝八年授特进、天宝十一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天宝十二年升为凉国公,封河西节度使。同年,再封为西平郡王。天宝十三年,升太子太保。

到这里,哥舒翰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他能这么一路生上来,靠的主要是敢玩命,不但玩自己的,也玩别人的。所以他这一路,真是累功升迁,实打实的KPI战士。

不过哥舒翰也不光是一个拿刀砍人的愣货,虽然说敢冒犯他,他确实往死弄你,但史料里也能看得出来,他能在军队里混得风生水起,也是有原因的。

在《旧唐书哥舒翰传》里记载,他好读《左传》、《汉书》,“疏财重气,士多归之。”

这种“疏财仗义”,其实是他本身的性格。

他在龟兹混社会的时候,就是“行侠重诺,好酒疏财”的路子。

这种大哥的造型,很对军中将士的胃口。估计每次朝廷有赏赐发下来,哥舒翰也都是跟手下人,喝得五迷三道的。

所以他带头冲锋的时候,身边肯定有跟他一起玩命的猛士。

我们总说,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兵,哥舒翰这种奔放的性格,手下人自然也都不是囊货。

他手下一个将领叫王思礼,别看他姓王,其实是个高句丽人。

有一次王思礼因为犯错,哥舒翰要杀他,可左思右想还是爱才,有让人把他放了。没想到王思礼还不乐意了,大呼小叫的说:“杀就杀呗,来回折腾啥呀!”

您还真别以为,这位王思礼就是个愣货。他之后血溅征袍,累功官至河东节度使、司空,是有唐以来,位居三公又没做过宰相的唯一一人。

从这儿也就看出来了,哥舒翰带团队,还是很有两下子的。

其实啊,谁的成功都不是白来的,哥舒翰也有哥舒翰的优点。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通俗西藏史(一百四十三)——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哥舒翰(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