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第1张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第2张







第一节 地质路线的观察

一、地质路线的布置

地质路线的部署是在踏勘和实测地质剖面的基础上进行的。部署时通常有以下要求:在充分收集、分析前人成果资料,了解地形、露头、地质复杂程度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图像解译,按照填图精度要求确定路线和地质点的间距;按地质情况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与矿产和专题研究相结合部署;在通行条件好、露头佳、地质现象丰富、接触关系明确的地区部署主干路线。

地质路线的部署有穿越路线和追索路线两种形式,可以根据工作程度和工作性质有所侧重。一般在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中,基岩裸露良好的沉积岩区的地质填图往往是以穿越为主,追索为辅。基岩出露较差,岩性复杂及大比例尺的地质工作中,常以追索为主,穿越为辅。地质路线的间距和点距常按填图精度确定,1:1万填图的路线间距为100~200m、点距为100~500m;1:5万填图的路线间距为500~1000m,点距为200~750m;1:25万填图的路线间距为5~7km。实践中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1.穿越路线

穿越路线是基本垂直于地层走向或区域构造线布置的路线。进行工作区的路线部署时,应综合考虑露头特点、自然地理条件、路线观察的目的以及驻地距工作区的远近等因素,或“直线形”平行分布,或呈“之”字形、“S”形布置,逐区段分片推进。该路线特点是在较短的距离内能较容易、较全面地查明路线通过的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纵向变化以及地质构造基本特征。布线方法因地制宜、灵活掌握,甚至按具体情况,创造出能省时、省力,高质量完成任务的新的路线布置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穿越路线过程中,若有重要发现,如化石点、重要断层、不整合、含矿标志,或实测剖面中未发现的新的地层及其地层接触关系等,不能机械地拘泥于原定路线而放过新发现,应着重研究,必要时追索观察,以便区域对比,并为其他相应路线的观察打好基础。

2.追索路线

追索路线是沿地质体、地质界线或构造的走向布置的路线。用于追索特殊地层层位(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等)、构造(重要断裂、褶皱等)、接触界线(地层接触界线、岩体与围岩接触界线等)。沿线定点观察、采样,连续填绘地质界线。它是特殊地质现象专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其特点是,可以详细查明地质体及其接触关系、断层等的横向变化,准确地勾绘地质界线。

3.地质观察点的布置

地质点的布置较灵活,没有严格的规定,以能够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一般布置在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位置。如填图单位界线、标准层、化石点、矿点、岩相明显变化的地点,褶皱枢纽、褶皱转折端、断层破碎带,节理、劈理测量统计点、线理测量统计点,各类样品取样点、有其他意义的地质现象等。岩性稳定时,可以增加岩性控制点,同时地质界线和断层至少有两个点控制,界线转弯、尖灭处必须有地质点控制。

二、路线地质观察与描述

路线地质观察包括地质点和点间路线的观察。地质点一般应布置在填图单位的界线、构造、标志层、岩相和岩性变化及矿化点,岩浆岩的接触带和内部相带的界线、矿化带、矿体、蚀变带,褶皱轴、枢纽、断层带、面理和线理测量统计点,代表性产状测量点、取样点等。地质点部署要考虑图面的均匀性,但不能机械地等间距布点。观察时要全面、仔细。观察的范围为点周围15m内,必要时要在路线两侧进行追索。重要地质现象要深入观察,对整条路线做连续全面、认真地观察。

1.岩性控制点

在较长一段距离内,同一岩性特征变化不大,但为了满足填图比例尺的要求,应适当定一些岩性控制点。不同的岩性控制点,描述内容不同。如火山岩区的岩性控制点,应描述记录岩石的颜色(新鲜面和风化面颜色)、结构(集块、角砾、凝灰质)、构造(层状、似层状、块状等)、野外定名等。若是溢流相的岩石,应观察记录熔岩的流动构造,有无气孔、杏仁或枕状体出现,并注意观察节理的性质和产状。

2.界线点

界线点包括岩性分界线、地层分界线、侵入岩与围岩界线等。如地层分界线要按路线前进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点两侧的岩性各属于什么组段。然后描述接触面特征,如风化壳特征。最后对接触面产状进行描述测量,判定接触关系(是整合、假整合还是微角度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又如侵入岩与围岩界线要按地质路线前进的方向,依序描述记录界线点两侧的岩性、各属时代或组段。然后描述接触面特征,如接触变质或风化特征。最后对接触界线和内外接触带进行详细观察描述,观察侵入体接触面倾向岩体内还是倾向岩体外。接触面的岩性变化,注意热接触变质带的特征,描述记录变质矿物出现的分带性。露头良好、接触关系清楚的地质点上必须有素描图和照相。

3.构造控制点

构造控制点包括断层点、褶皱构造点、节理裂隙统计点等。如断层点,除详细描述该点两侧的岩性特征外,应重点搜集断层接触的地质依据,如两侧地质体产状、接触处的断层破碎带情况、通过破碎带中砾石的磨圆度以及有无定向排列的情况等来判断断层的性质以及构造应力的方向。观察破碎带中有无石英脉、碳酸盐脉等脉岩穿入。通过节理面或断层面上的阶步判断断层的位移方向或通过岩石节理裂隙的产状推断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对断层带的地质现象要有素描图和照相。又如褶皱构造点,一般是指小褶皱(褶曲),观察时要注意搜集褶皱发育区的岩性、产状、褶皱轴产状、劈理产状;小褶皱的规模、两翼岩层产状、褶皱转折端形态。根据露头,进行褶曲素描或照相。

4.矿化点

要描述矿化赋存的地质体的岩性特征、矿化类型、矿化体的规模。测量矿化体的产状,矿化体在走向上的长度,尽可能绘制大比例尺的矿化平面分布略图及露头素描图或拍照。在矿化带上,应连续取块样品或刻槽样。

三、野外记录簿记录格式

野外观测到的地质、地理现象都要记录在野外记录簿上,它是地质编图、报告编写的第一手资料。资料详实是保证地质图质量、报告水平的基础。因此,野外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在野外记录地质内容常有一定的格式,记录方式如下。

1)野外记录簿扉页上应写上记录簿使用人的姓名,使用人的联系方式,以防万一记录簿遗失时,便于捡拾者归还时联系。之后两空白页,可留作填写目录和必要的符号,页

次应编号。

2)野外记录簿的左页用于绘素描图及信手剖面图等,以补充右页记录;右页用作文字记录。如果所附图件不多时,左页也可用作文字记录。

3)文字记录页的顶端注明观测日期、星期、天气状况、页码等。

4)文字记录页的两侧各留1cm左右的空白,并用铅笔画出。左侧空白内记录地层顺序和符号,右侧空白内记录地层厚度,以及标本号码。

5)观测路线或观测点的记录应独占一行,并写在行的中间。

6)记录时,不同性质的观测点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例如地质点用方括号[No.6] 表示,地貌点用小括号(No.8)表示。在符号中注明观测点的编号。观测点的编号顺序按观测的先后顺序编排,不同性质的观测点不另作编号。

7)岩层、断层面的产状要素要单列一行,写在行的中央,并用单横线标出,使之醒目。节理的产状要素的表示类似,但下面用双横线标出。例如:倾向NW60°∠50°,指岩层的产状要素;

8)接触关系描述。沿途观察记录。

9)地层中所含化石要每种单列一行。

10)记录簿左页图上应标出图的名称、方向、比例尺和简单的图例说明。

野外地质素描图是文字描述的重要补充。一张好的素描图,能清晰、直观地反映地貌和地质特征,可起到文字描述不能达到的效果。

素描图按地质内容的表现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用花纹图例表达地质内容的平面图素描。它用极简单的线条勾绘地形轮廓,着重突出地质、构造现象。如平面素描图、剖面素描图、露头素描图等。这种素描最为普遍、实用。另一类为立体图像素描,其表现手法以绘图理论为基础,结合地质要求素描。如用于反映区域地质构造或地貌的远景素描,用于反映大中型构造、地层接触关系的近景素描。

野外现象丰富多彩,地质素描应以客观反映地质现象为目的,故应尽量简化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重点突出、线条简明地表现地质现象。为强调地质特征,还可加上必要的地质花纹和符号,使主题更为明显、直观。素描图还应标明方向、比例尺、产状数据、岩性花纹和图例等内容。








第二节 数字填图记录

数字填图是采用掌上电脑收集野外点、线和面上的地质资料,再转到台式机上进行地质图的编制的。要想提高野外数据采集的工作效率,便于野外数据采集记录时的快速查询和应用,就要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然后在收集分析前人资料、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编制图区的多级电子字典库。

一、字典库的建立

建立字典库可采用字典工具建立各级字典或采用WINDOWS记事本建立两种途径。采用字典工具建立字典库的方法如下。

1)选择菜单“帮助与字典”里的“字典编辑”,出现字典编辑对话框。

2)编辑“一级字典”。在一级字典列表中双击字典名称就会打开相应字典文件(图11-1)。编辑文本,输入字典条目。注意,每一条内容输入完成后都必须输入回车键。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图片,第3张

图11-1 一级字典的编制

3)编辑“二级字典”。在“二级字典编辑”中选择“第一级”中的字典名,其内容

会在右边的“第二级”列表中显示出来(图11-2)。根据图幅内的地质特征,可以添加和删除相应的词条目录,即点击“添加二级字典”,输入词条名称,程序会创建该字典对应的文件。如选择“删除二级字典”则会连同文件一起删除。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图片,第4张

图11-2 二级字典的编制

4)在“二级字典”中双击条目,就可以编辑相应字典的对话框,即可开始编辑其内容,直接输入该词条的内容,如岩石类型描述,或将编辑好的词条内容拷贝到对话框中,输入结束后,保存即可。按此方法,在充分分析调查区内前人调查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资料后,分别建立调查区内的岩石类型、地层单位、断层、褶皱、矿化等字典库。

采用字典工具建立字典库一般是区调工程中常用的办法,其特点是可以编辑文件名称,如果只修改文件内容,也可以采用WINDOWS记事本修改各级字典,这种方法不可以改变字典的文件名。其修改步骤如下。

第一步,一级字典的修改。在MEBaseData\DIC目录中,打开要修改的一级字典(图11-3),注意一级和二级文件名均在DIC目录下。

如选择姓名.dic打开,在姓名.dic文件下,输入新的名字,每个记录必须按回车键。输入结束后,保存即可。

第二步,二级字典的修改。引导二级的字典文件名是系统默认的,但内容是根据区调区的地质情况确定的。必须分两个步骤来建立二级字典。

首先打开要修改的引导的二级字典文件。字典文件在程序安装的MEBaseData\DIC目录里。以一级字典文件———沉积岩.dic为例(图11-4)。打开二级字典目录沉积岩.dic,按照区调区特点修改内部的条目(图11-5),即输入沉积岩的岩石类型,或沉积地层的条目,如C1y3,每个条目输入完后必须按回车键。

其次在MEBaseData\DIC目录里找到C1y3:dic,双击打开C1y3.dic文件,出现图11-6所示界面,修改其内容。每条记录修改完后必须按回车键,结束后保存即可。

按照以上方法,修改各级字典目录或条目内容,所有需要修改的内容修改后,即形成本区调区的字典库,将其拷贝到掌上电脑中即可使用。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图片,第5张

图11-3 WINDOWS记事本下一级字典的编制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图片,第6张

图11-4 一级字典文件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图片,第7张

图11-5 二级字典文件目录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图片,第8张

图11-6 二级字典文件内容

二、野外数据的采集

在野外工作中以野外手图的数据为基础。野外手图数据的制作为技术负责在台式机上设计的工程文件,方法简单,具体设计过程不再叙述。野外数据采集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打开掌上电脑手图中的“打开地图”,找到设计的路线号。

第二步,选择“编辑—新增PRB过程—地质点”,点击图中新增点位置,并出现一个

闪烁的符号。对使用手持GPS进行定点时,选择“编辑—坐标手工输入—按高斯坐标输入点”。输入后,野外手图上就按输入的坐标出现一个小“十”字。选择“编辑—点编辑—输入点—子图”。选择点工具选中该点,然后选择“编辑—点编辑—点参数”。

第三步,点击“属性”按钮,弹出地质点属性表对话框,并可录入地质点属性。

第四步,从地质点对话框中,按“地质描述”按钮即可进入地质点描述对话框。

第五步,输入地质描述内容,或根据实际岩性导入字典库中的岩性(地层)描述内容。点侧均输入并修改后保存。

第六步,在“新增PRB过程”选择分段路线(流线),然后在图上相应位置手动勾勒出路线,笔不抬,抬笔后该线结束。该线会自动闪烁。

第七步,点击“编辑”按钮,可先按“段首”按钮,系统自动把该段路线的长度、方向自动加进编辑框中,并输入分段路线的描述内容。

第八步,同样在“新增PRB过程”分别选择产状、照片、化石、采样等编辑后,保存。

第九步,选择“手图—保存文件”,拷贝到桌面上任意位置。

本文选自《地质工作方法概论》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地质路线的部署与观察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