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帝国的建立之楚汉争霸(三十七)
大约在公元前204年5月,刘邦费了一些力气,经历了一些危险,但总算撤出了荥阳城。(见链接:《乱世众生》)关中这些年来一直是汉军的后方人员与物资基地,丞相萧何和太子也一直镇守在这里。现状是前线看上去岌岌可危,刘邦回关中检查和督导一下后方加大对前线人力物力支援也在情理之中。同时刘邦显然也要和高级将领们好好探讨下接下来的军事方案以渡过这段困难时期。辕生说汉王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息。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息,复与之战,破之必矣。”这个计划大体意思是就是说,汉军和楚一直在荥阳对垒,一个死守一个猛攻,对汉军似乎不是很有利。所以汉王这次就别直接沿黄河从洛阳回去荥阳—成皋防线了。汉王可以试着直接率兵走武关去宛、叶,到时候项羽一定会来打大王,汉军尽管死守不出。这样一来就可以让荥阳—成皋防线的汉守军减轻压力,稍得休息。再让韩信等人收集赵地的兵力,勾连燕、齐,这样项羽就会面临多线作战稍的压力,汉军就能获胜了。这个战略看上去很好,刘邦接下来似乎也确实在按照这个战略执行。这个战略里的一个要点是出武关,下宛、叶。那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下宛、叶是什么。宛叶通常指的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南阳盆地,我们看下地图:宛是今天的南阳,叶是今天的叶县(红色箭头尽头处),南阳和叶县之所以重要在于南阳盆地的特殊地位。关内主要的经济重心关中、四川盆地都位于中国的第二阶梯。从第二阶梯向富饶的华北平原所在的第三阶梯行进,一路都是高山大川,非常艰难。比如说从关中进中原,无论沿着黄河出函谷关到洛阳、郑州(荥阳),还是蒲坂渡黄河进山西,再走太行八陉之一进中原,都是道路又长又险。至于从巴蜀不管是出长江三峡还是穿越神农架无人区进湖北,难度之高相信也不用多说。但南阳盆地却是个例外,其到关内关外都有远比前面描述的其他方向更方便的通道,成为联通关内关外的关键要地:蓝色箭头汉江从汉中穿过南阳盆地直达武汉,因此掌握了南阳盆地就可以得到进入湖北相对方便的通道。红色箭头是著名的武关道,能从关中直达南阳,尤其从中原方向进军,走这里比走函谷关难度小,刘邦的部队就是走这里灭亡的秦帝国。从南阳盆地就可以沿着方城、叶县孔道进入洛阳或者中原腹地许昌地区(当时的颍川郡)。所以辕生提议汉军这次不直接增兵成皋、荥阳,南下武关会逼得项羽不得不亲自领兵前来是有道理的。因为南阳盆地不仅地理位置重要,刘邦在这里的根基实际上也比项羽深。三年前刘邦在南阳一带作战了几个月,由于得到张良的支持,汉军在这一带有所建树。南阳守齮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无论是秦帝国任命的地方长官还是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的大山头王陵、高武侯鳃都投靠了汉阵营。刘邦团队到汉中后也没始终惦记着南阳,在南阳扎根日久的大佬王陵也回到了南阳:(公元前206年)九月,汉王遣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从南阳迎太公、吕后于沛。虽然后来项羽在地图上把南阳划给了西楚国,但实际上项羽的部队却基本没有时间经营这里。南阳局势总的来说是地方豪强林立,汉王在此根基比西楚霸王项羽还要深一点。当然刘邦此时主力精锐部队都在前线,后方就算能收集些新兵,让刘邦亲自带着一堆这样的新兵去开辟新战场那也太冒险了。好在汉军手里这时还有一支能够作战的部队可以调用——英布的九江兵。前面介绍了,英布是带着数千核心嫡系来的,刘邦还给他加了不少人。(见链接:《鸡贼的英布》)这些嫡系是三年前击垮章邯率领的秦中央军的先锋,是项羽所部楚军得以屡战屡胜的头号功臣。他之所以和刘邦合作是因为刘邦递交了投名状,公开表态尊重英布团队的对等性和独立性。汉军承认英布是以逃亡的九江王的身份待在成皋,和刘邦是对等的关系而不是隶属的关系。如果英布愿意彻底的配合汉军,那刘邦被困在荥阳想要撤离哪用得着让纪信去假投降呢?不过此时让英布团队作为主要战斗力和刘邦一起南下南阳盆地则时机正好。从英布的角度,这样的命令他比较能接受,也不得不接受。毕竟现在汉军势危,汉军真溃败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英布肯定还是希望帮汉军止住颓势。同时南阳战场是相对广阔的战场,不是像荥阳那样纯粹的绞肉机,英布嫡系在南阳也相对不容易快速被耗光。而且南阳汉军的根基还占据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英布还有机会收编一些当地部队扩充山头,所以史料记载是:刘邦亲率汉军和英布的九江军一道南下南阳以后,项羽立即亲率主力攻打南阳。一方面汉军在南阳本来就有根基,还有王陵在此活动,汉军真的在南阳形成根据地,就可以随时攻击楚军主力侧背。另一方面,汉军主力都在荥阳—敖仓—成皋防线死守,楚军进攻这么久损失和物资消耗也非常大,每一点进展代价都很大。现在难得刘邦愿意出来到防守体系相对弱一些的南阳地区,楚军也会觉得这是一个消灭汉军有生力量的好机会。最后趁楚军调动的机会: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看上去似乎汉军达到了战略目标,因此后世对辕生提出的战略常常一片赞扬。但我们难免会产生疑问:辕生这个大战略被实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实施过程很快就给了结果,明显是失败了:六月,羽…乃引兵西拔荥阳城。荥阳很快就丢掉了,汉军出武关到荥阳丢失,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实际上为了更好的执行这个分楚兵使汉军得休息的战略,刘邦做的比原方案还要多很多:为了挽救危机,刘邦把彭越也给请动了在楚军后方攻城掠地一度迫使楚军回防。但是没起到太大作用,我们甚至都不敢肯定刘邦这一系列组合拳是否有延缓荥阳的陷落。我们一直说,几个军事集团的争霸大战都是在上千里的广阔战线上持久的反复争锋。之所以我们会产生某个奇谋妙计就能改变局势的错觉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史只跟着故事性比较强的纪传在看,很容易错过很多其他信息。就好比彭越出现我们很容易觉得哇,这个大佬出来了,楚军就此要陷入前后不得相顾的困境了。但其实我们如果仔细看众多将领枯燥的履历式传记的话就不会觉得其决定性有想象的那么大。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项籍军成皋南,击绝楚饷道,起荥阳至襄邑。破项冠鲁下。鲁县在山东曲阜,襄邑在河南睢县,我们可以看到两年来从荥阳一直远到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几百里广阔战线上汉军骑兵一直在袭扰楚军后方,活动的区域比彭越可能还要大。由于两人这段履历实在太类似,很多人甚至怀疑是不是史书搞错了时间顺序,两人是不是同时做的同一件事。但这种履历式记载一般来自官方原始档案,准确性和可信度要高于叙述性记载。尤其在《汉书》与《史记》完全一致的情况下,更说明他们依据的是同一份档案,其准确性不便轻易质疑。其实如果看了前面我们对荥阳战场的介绍对此比较容易理解(见链接:《艰难的正面战场》)荥阳战场楚军本来就是穿越大片没有完全实控的河南地区,其后勤线路脆弱就是其固有缺点。守城对骑兵的需求没那么高,富裕的骑兵不断在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上冲击袭扰楚军脆弱后勤,这是统帅自然而然会采取的措施。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介绍了,楚军采取重锤出击荥阳战场的策略也是做过反复考量,后勤被不断袭扰是早就知道的事,也必然有应对措施。事实来看就是这种袭扰可以延缓楚军攻势,增加楚军损失,但楚军仍然可以缓慢又有力的推进。直接袭扰后勤都不能完全阻挡楚军的雷霆攻势,汉军出南阳缓解荥阳、成皋防线压力就更难起太大作用了:看地图一目了然,如果想要在南阳盆地调动楚军,蓝线是汉军来回线路,红线是楚军线路。很明显楚军距离近、路好走,还时不时可以在途中突击偷袭汉军,汉军在南阳盆地想要调动荥阳大营的楚军难度很大。所以实际战况大约是这样:汉军在防线经营远没有荥阳久的南阳、叶县一带坚壁不出应对楚军猛攻,损失多半比在荥阳还大。最后不得不请彭越出击解救了汉军的危机,然后汉军把部队撤回成皋,此后就再也没有把大部队派去南阳盆地。现在我们就知道辕生提案似乎对缓解荥阳压力并没起太大作用,没准反而因为分兵加速荥阳陷落也未可知,难怪辕生此后再没被重用。辕生提案其实就和安史之乱时杜甫不断就军中大计给皇帝献策类似,只是当时的唐肃宗没太理睬杜甫罢了。那我们难免疑惑,刘邦在前线这么久,对前述的军事常识和作战现状比我们更清楚得多,为什么会在众多提案中找到这样一份不在高层决策圈的书生提案并立即实施呢?这多半是因为我们没真正看懂这份提案,没搞清楚提案是针对什么问题,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史料中记载的辕生提案看起来是来自原始史料,当是摘录的部分上书原文。古今中外这类官方文章向来都是说起来气吞山河,实际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和表面气势判若云泥。不熟悉其中套路的朋友很容易云里雾里,看不明白其个中含义。其实我们只要稍微抬头看下整体局势就很容易发现我们漏了一个在当时人尽皆知的关键点。一旦发现了被漏掉的关键点,自然就懂了辕生提案在说什么问题,刘邦为啥采纳这份提案。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一个书生提了个大战略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