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第1张

清朝前期皇帝的继位之路颇有些不太平,宗室争斗的故事不断上演。康熙曾效仿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将原配赫舍里皇后所出的胤礽立为太子,当时胤礽刚满周岁。康熙在皇位上足足停留了61年,胤礽当了几十年太子也看不到继位的曙光,引发焦躁情绪,“九子夺嫡 ”的大戏由此拉开序幕。最后,皇四子胤禛杀出重围,终结了这场将近二十年的储位之争。

雍正继位后,不想让宗室倾轧、骨肉相残的悲剧重演,于是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他决心不再公开立太子,而是将储君的名字写进密诏。密诏一式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由皇帝本人随身保管。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将两份密诏取出拆封,核对无误后宣布由谁来继承皇位。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文章图片1,第2张

正大光明匾额

这种方法听起来神秘,实则不然。有清一代,按照这种方法继位的皇帝只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皇帝。其中嘉庆在乾隆生前已经继位,其余三位皇帝的继位,也并没有出乎旁人的意料。

乾隆的继位之路:雍正别无选择的结果

雍正登基时45岁,在当时可以说已经进入晚年了。因此,雍正继位后便着手秘密立储。

雍正一生共有10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4个,分别是皇三子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和皇六子弘曕。其中,弘曕出生于雍正十一年,雍正驾崩时他才2岁,自然没有被立为储君的机会。雍正秘密立储时,弘时19岁,弘历和弘昼都是12岁(彼时还有年妃所出的福惠,因其年龄只有2岁不被纳入考虑范围 )。

弘时前面的三个哥哥都夭折了(其中有一个哥哥未序齿),所以他是雍正实际上的长子。弘时年少放纵,行为不谨,雍正对他越来越失望。1726年,雍正作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将22岁的弘时过继给自己的政敌允禩。同时,雍正下令允禩撤去黄带,并表示“弘时岂可不撤黄带”,将弘时削除宗籍。雍正这一举动,无疑表明父子二人从此恩断义绝。后世揣测弘时可能与允禩来往过密,惹怒了雍正。一年后,弘时郁郁而终。

弘昼与弘历同年出生,比弘历小三个月。弘昼长大后行事荒唐,据说他的代表作是“活出丧”。传闻弘昼很喜欢给自己举行丧礼,每次都坐在自己的棺材旁边,一边看家人祭奠哀泣的样子,一边吃家人给自己准备的祭品,以此为乐。也有人认为弘昼此举是装傻避祸。弘昼的心境,可以从他留下的诗篇《金樽吟》中窥探一二: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

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

这样一看,将弘历立为储君也就没有什么悬念了。论年长,弘时以下就是弘历;论出身,弘历生母是熹妃钮钴禄氏,正统满人;论才华,弘历聪明好学,文武兼修。雍正立储后三个月,便派弘历祭景陵(康熙的陵寝),等于向天下宣告了弘历的接班人身份。

雍正执政13年后驾崩。弘历25岁登基,年号乾隆。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文章图片2,第3张

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

雍正曾亲口说过:“皇子皆中庸之资,朕弟侄辈亦乏卓越之才。”可见雍正对子侄辈并不满意。雍正将弘历立为储君,并非出于偏爱之情,而是别无选择的结果。

道光的继位之路:传位诏书下落成谜

嘉庆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交接处的皇帝,他37岁时从乾隆手里接过了皇位。乾隆内禅时已经85岁,但是仍然不肯放权。嘉庆登基后,宫内还用乾隆纪年。直到乾隆去世后,嘉庆才真正掌权。

嘉庆一生共有5个儿子,其中长子早夭。其余4个儿子中,绵宁是嘉庆原配孝淑睿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从宗法角度来讲最为名正言顺。绵恺、绵忻是嘉庆继妻孝和睿皇后所出,绵愉则是如妃所出。

绵宁就是后来的道光(登基后为避讳改名旻宁),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说起道光,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开启中国近代史篇章的鸦片战争。其实,因丧权辱国被钉在耻辱柱的道光,年轻时也算是聪明敏捷,英武潇洒。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文章图片3,第4张

爱新觉罗·旻宁(道光皇帝)

绵宁10岁时,跟随祖父乾隆打猎,一箭便射中了一头鹿。乾隆龙颜大悦,觉得这个幼孙继承了满人的尚武精神。他不但赐给绵宁黄马褂和花翎,还写了一首打油诗以示庆贺。在诗中,乾隆明示绵宁可以在未来接手大清江山。几年后,乾隆还亲自为绵宁主婚。

绵宁31岁时,天理教徒在带路太监的指引下攻入皇宫。当时嘉庆正在外地,紫禁城警卫松弛,一时间众教徒势如破竹,宫人们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散。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绵宁镇定地拔出鸟枪,开枪击倒了两名正在试图翻墙的教徒,随后他迅速组织起武装力量,指挥众人与教徒展开奋战。经过一番厮杀,天理教徒最终败下阵来。嘉庆回宫后,立即将绵宁封为“智亲王”,加给岁俸一万二千两,以此表彰绵宁有勇有谋,临危不惧。

1820年,嘉庆驾崩于热河。绵宁既是嘉庆的嫡长子,又在朝中颇有威望,因此众人早已将绵宁视作嘉庆的接班人。可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嘉庆身边并没有发现传位诏书,正大光明匾后面亦是空空如也。即使绵宁是所有人心目中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没有传位诏书也会让他的继位缺少合法性。此外,嘉庆继后钮祜禄氏所生的绵恺、绵忻也是嫡子,从法理上来说绵宁的这两位异母弟弟也有皇位继承权。

场面顿时陷入僵局。

就在这时,嘉庆继后钮祜禄氏(孝和睿皇后)下了一道懿旨,着令绵宁继承大统,并说先帝生前早有此意。由此,绵宁得以顺利登基。

传位诏书为何没有被找到呢?最合理的一个解释是,嘉庆生前并没有考虑好是否由绵宁继位。嘉庆一开始是打算立绵宁为储君的,但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犹豫过。还没等下定决心,嘉庆本人就驾崩了。好在孝和睿皇后深明大义,降旨令绵宁继位,保证了皇位的顺利交接。

咸丰的继位之路:最有悬念的一局

道光一生共有9个儿子,其中3个早逝,1个过继,还有3个生的太晚,因此储君人选其实就是在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之间抉择。

奕詝比起奕䜣有两点优势。首先奕詝是嫡出,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道光对孝全成皇后感情很深),而奕䜣是庶出,生母为静皇贵妃;其次奕詝年龄居长,比奕䜣大2岁。

但是奕䜣的优势也很明显。奕䜣天资聪颖,能文能武。论才干,奕詝远不及奕䜣。此外,奕詝腿上还有残疾,行动不便。过去讲究人君之相,人们普遍认为外表落下残疾的人是不适合成为君主的。

道光犹豫了很久。

1850年,68岁的道光在临终之际,在御前大臣面前公示了写好的传位诏书。诏书的内容,很值得玩味。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文章图片4,第5张

一匣双谕

“皇六子奕䜣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传位诏书里竟然出现了将奕䜣封为亲王的谕旨,而且还把封王谕旨放在立储谕旨之前。足见道光写下传位诏书时内心的纠结。

他确实喜爱奕䜣,但是他也不能不考虑嫡庶长幼的秩序。道光本人就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奕詝当时已经成为他事实上的嫡长子,从立嫡立长的角度来说,立奕詝名正言顺。何况奕詝虽然没有奕䜣聪明能干,但生性仁孝,性格稳重——至少从道光的角度来看是这样的。从诏书内容来看,道光希望奕䜣辅佐奕詝成就帝业。

奕詝登基,年号咸丰。奕䜣则变成了恭亲王,江湖人称“鬼子六”。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文章图片5,第6张

爱新觉罗·奕詝(咸丰皇帝)

奕詝赢得了皇位,但是这对他来说未必算一件好事。奕詝20岁登基,执政11年。在这11年里,他历经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战火烧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贯穿了咸丰整个在位期间。咸丰执政之初也想励精图治,然而内政外交的局面不但不见好转还越发危急,咸丰渐渐心灰意冷。最终,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前,咸丰携宫妃逃往热河,将混乱局面扔给了恭亲王奕䜣,自己则沉湎酒色,以此来慢性自杀。

1861年,咸丰驾崩,终年31岁。他的弟弟奕䜣后来成为了晚清著名政治家,洋务运动就是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开展的。奕䜣性格开朗,头脑活络,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在内政外交方面颇有一番作为,赢得“贤王”美称。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文章图片6,第7张

爱新觉罗·奕䜣(恭亲王)

道光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结束语

雍正和乾隆的儿子大多早逝,活下来的儿子不是不成器就是年龄太小,因此这二位在立储方面基本没有可选择余地,弘历(乾隆)和永琰(嘉庆)的继位也就顺理成章。直到绵宁(道光)那里虽然出了点意外,但是绵宁是嫡长子,名望又高,因此在孝和睿皇后的推动下也顺利登基了。等到道光选择继承人时,局面才出现了悬念。最终道光还是以立嫡立长为原则,选择了奕詝,放弃了奕䜣。

秘密立储制度只执行了四代,样本量并不多。从执行结果来看,秘密立储制度并没有发挥太大作用。虽说是秘密立储,但是皇帝也要为储君铺路,以各种方式帮其提高声望、巩固地位,因此谁是储君之选,朝臣们基本心中有数。

雍正创立这一制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亲身经历了夺嫡之战,不想让这一局面在后世重现。其实,九子夺嫡的出现也是有前提的:皇子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论起优秀来各有千秋,连康熙本人都对储君人选摇摆不定,朝臣们只能靠押宝下注的方式投靠一方势力。然而,康熙后面的皇帝并没有这样的“幸运”,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的选择余地很小甚至没有选择余地,最后的三位皇帝——同治、光绪、宣统更是没有留下任何子嗣,秘密立储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正大光明匾额的背后:秘密立储的那些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