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1张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2张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我们先来解读这段话的字面意思。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就是用三十根辐条安在轮毂上,形成车轮,有了轮毂中空的地方,车辆才能起作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埴,就是和泥巴做成陶器。老子那个时代,用的是较为简单的陶器,这些陶器都是用泥巴做的,只有把这些陶器做成空心的碗、罐,因为有空间才可以拿来使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我们盖一间房子,如果没有门窗,就没有办法和房子的内在联通,而房子中间也是空的,我们才能住在里面。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是让我们可以更便利的,“无”是让我们运用的。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3张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本章《道德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方面的认知,以及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去运用。

人们总是在问,道是什么?道在哪里?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中,我们从万事万物中都可以了解到道的特性。庄子讲,道在屎溺,本来表达的意思是道无所不在,但是,人们对这句话的震惊多过放下成见去领会庄子的本意。

人这一生,最基本的需求无非就是衣食住行。道存在万事万物之中,自然也在衣食住行中。在这一章,老子举了三个最常见的例子,用来行驶的车子,盛食物的陶器,用来居住的房子,让我们从寻常事物中初步了解道的基本属性:有和无的关系。当然,有和无的关系,就是阴阳的关系。

前面讲过,我们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架构是阴阳,阳为有,阴为无,讲有无,就是在讲阴阳。

《道德经》在后面第四十二章会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为太极,有阴阳两个属性,这个二就是阴和阳,三就是阴阴,阳阳,阴阳,这三者互动产生了万事万物。

从有无来看,道是无,无中产生了一,这个一就是有,叫做无中生有,一又产生了二。“二”是怎么来的呢?“有”是因为“无”而存在的,所以“有”中有“无”,“无”中又有“有”,这就是一生二。那么二生三呢?“有”和“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三种状态,有有、无无、有无。无无、有有、有无这三种状态不断互动,就产生了天下万事万物。

大概了解有无的关系之后,我们再来看本章的深刻内涵,本章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有无相生

如果车轮没有空的地方,车就无法行使,陶器如果没有中间空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屋子如果没有四壁、门窗可以出入通明,就无法居住。“有”的地方是给我们提供便利的,而空的地方,也就是“无”的地方在发挥作用。

因为有无是相生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虑有无两个方面,而不只是看到“有”就是“有”,没有其他可能。杜绝其他可能性,就偏了。

大家看下面这两张图,这是心理学常见的图。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4张《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5张

老妇人还是女孩,其实同时存在。杯子和人脸,同时存在。如果我们认为一张图上只有老妇人,没有女孩,只有杯子没有人脸,坚持己见,忘了无的存在,就偏了。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面对别人,尤其是自家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很多时候就像盯着这张纸上的一个面一样,只盯着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

现代社会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人们喜欢买买买,旧物舍不得扔,总是想着万一用上了呢!把房间堆得满满的,拥有的物质越来越多,给自己留的空间越来越小。

我们学习知识也一样,现代人获取知识太容易,而用的太少。打开知识类的APP,知识随时可以获取,我们听讲座,听有声书,读书,读大量的书,把大脑塞得满满的,却只学不用,知识就像砖头一样堆积在大脑里,杂乱无章。

所以有人提出,大脑要断舍离。其实,大脑理论上能容纳万物,我们不需要断舍离,需要的是把知识形成体系,因为大脑会自动取舍,吸收那些体系需要的知识。我们不主动思考的时候,无意识就会依据我们的知识体系自动思维。有些作家、科学家了解到思维的这个特性,把“无”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他们先有意识的思考,然后把它们放下,等待无意识自动运作,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十天,迎接灵光乍现的瞬间。

知识用了,经过总结,得到正向反馈,才有可能形成能力,然后进入无意识的海洋,不用上升到意识,随时就能取用。这就是大脑中知识的“无之以为用”。那些经过实践验证无效的知识,就会抛之不用。

思考一下,普通人的读书量才多少,而有些人一图书馆的书都能装在大脑里。知识不用,就无法为大脑构建的体系添砖加瓦,或者像枝叶一样挂在知识体系中。

知行合一,才能形成正向的循环。

除了知识形成体系,给大脑留出更多“无”的空间之外,我们现代人,其实古代人也一样,最容易出的问题就是,自满,我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已经满了,如何容纳万物?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为人处世要留有余地,说话不能说太满,工作要劳逸结合,绘画要留白,这些都是在遵循道的规律在做事,凡事考虑有无两个方面。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6张

第二层,有无之外,是更大的无

看下面这张图,有多少人只注意到那个点,然而,对于那个点,我们了解多少?那个点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有没有注意到?那个点之外还有空白处的存在,空白之外还有更大空间,也就是你的房间,房间之外有城市,城市之外有国家,国家之外有地球,地球之外有宇宙存在,我们是否能同时联想到?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7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车、陶器、室经过有无的互动,呈现出来的是你能看到的状态,还有多少种功能是无形的?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它们所呈现出来的那一部分功能。

车可以让人出行便利,也可以用来打仗,陶器可以盛水,盛食物,还可以摆放物品,做装饰品,房子不仅可以让人居住,也可以用作其他用途,总之,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功能在这世界上都存在。

除了没有呈现的功能之外,车行驶在路上,陶器有摆放的地方,房子有建造的地方,除了自身的有无之外,它们存在于更大的空间。庄子借棘的口说,无极之外又是无极。当我们的眼睛从物本身移开的时候,从物的一种功能思考更多功能的时候,思维就会无限开阔。

第三层,动态的有无

无论是三十辐共一毂做车轮,和泥土做陶器还是凿户牖做房子,都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动态的创造的过程,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生出万物的过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在人们发明车之前,出行靠走,没有盛饭的工具,生活极为不便,居住在洞穴里,野兽不敢来骚扰,但是种植了谷物,离山洞太远,收割不方便。有了这些需要,人们的大脑中就生出了一些想法,我怎么做才可以让出行更方便?我怎样做才能让食物转移更方便,没有洞穴居住的时候,我可不可以造出类似山洞的东西,让我有地方可以呆?

古代人充分发挥创造力,无中生了有,有了第一辆车,和泥土做出了第一个陶器,凿户牖建造了第一个房子,再通过有无互动慢慢完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现代人类出行是交通便利,飞机、高铁、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任意选择,各种锅碗瓢盆应有尽有,高楼大厦平地起。现代人见惯的这些东西,往回溯,回溯到最原初的状态,是无。是古代某个人,某群人有了需要,有了想法,把想法付诸实施,经过一代一代的发展,才产生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我们现代的东西都是过去的“有”积累起来的。人们通过对“有”的研究,以“无”去互动,不断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现代种类繁多的物品。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新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现有技术又来源于先前的技术。不止是技术,国家、制度、经济、货币等等这些人类所架构出来的东西,以及大自然所有的动物、植物,地球、星系、宇宙,都是从“无”中诞生。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8张

老子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那就是“有”是为我们所利用的,“无”是让我们探索,找到新方法、新认知的,所有的问题都不是当下已知资源、已使用办法能解决的,处于无知的那些客观真实才是我们真正需要了解运用的。

我们前面讲过,办法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我们面临困境认为没有办法解决时,事实的真相就是有无数的办法,因为我们没有认知到,而被我们忽略。但正是这些我们认为没有认知到的办法,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第9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道德经》: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的三个层次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