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海宁路乍浦路口绿地中竖立着一块“虹口大戏院遗址纪念性保护标志”,觉得很奇怪,因为上海因市政建设拆除的影剧院多了去了,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要为“虹口大戏院”这样一家名气并不是很响的影剧院建立保护性标志。▲虹口大戏院遗址纪念性保护标志
回来后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虹口大戏院”不仅是上海的第一家电影院,而且是中国的第一家正规电影院。不仅如此,1940-1950年代,虹口境内曾先后有过31家电影院、46家电影公司、3家电影学校、3份电影报刊杂志、1家专业电影书店和1家上海戏剧电影研究所。除此之外,虹口还走出了蔡楚生、胡蝶、阮玲玉、周璇等一批光芒四射、风采卓然的电影人。毫不夸张地说,那时候的虹口不仅是上海影剧院最多的区,而且还撑起了上海电影业的半壁江山。电影源于法国。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了他们制作的影片,成为电影时代来临的标志。1896年8月11日,有外国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馆放映“西洋影戏”,第一次将电影引入了上海。随后几年,陆续有外国人到上海来放映电影,试图以此谋利,但因为片源单一,很少更新,所以都未能成功。1903年,西班牙商人安·雷玛斯(A. Ramos)来到上海后,接手了其朋友加伦·白克的电影生意,并租借了海宁路乍浦路口的一处溜冰场作为放映场所,可是生意并不好。后来搬迁了几个地方,生意仍然不尽人意。
不过雷玛斯头脑活络,经过几次搬迁之后,很快悟出了生财之道,于是便在迁到福州路青莲阁茶楼时,雇用了几个街头艺人,让他们身着奇装异服在门口敲锣打鼓、又唱又跳,招徕行人。与此同时,他还不断从国外租买新片,提高观众的新鲜感。这样一来,他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在赚到第一桶金之后,雷玛斯于1908年在海宁路乍浦路口用铁皮搭建了一座可容纳250名观众的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俗称“铁皮房子”。这个影戏园虽然外表十分简陋,但是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这是上海第一家正规的电影院,结束了之前电影只能在茶楼、书场中放映的历史。同年12月22日,虹口活动影戏园正式开业,第一部放映的电影是西洋片《龙巢》,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观影。
1918年,“铁皮房子”被推倒重建。新建的影院为英式拱形钢筋砖木结构,两层门面,场内座位增加到710个,而且还配置了暖气,增添了休息室、会客室等等。建成后,名称也由“虹口活动影戏园”改成了“虹口大戏院”。
1930年前后,雷玛斯将其在上海的所有产业彻底抛售,虹口大戏院改由杨瑞芝、戚顺堂等人经营,他则带着巨额财富,归还故土,颐养天年。
1946年9月,虹口大戏院由李宏庆、朱炎、林宝卿三人接手。他们考虑到海宁路一带已经出现多家专业电影院,而虹口大戏院因设备陈旧已失去竞争优势,所以决定将虹口大戏院改为地方戏的演出场所,不再放映电影。1965年1月1日,虹口大戏院改名为虹口区文化馆剧场;1985年,又改建为虹口区文化娱乐厅,以演出滑稽戏为主,兼演粤剧、越剧、沪剧等地方剧种。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等滑稽演员都曾在此献艺,很受观众的欢迎。2006年1月5日,虹口区人民政府将虹口大戏院遗址列为虹口区历史遗址纪念地,同时在其原址海宁路乍浦路口绿地设立“虹口大戏院”遗址纪念性保护标志。雷玛斯投资虹口大戏院的成功让许多人看到放映电影有利可图,于是上海掀起了一股影院投资热潮。首先是雷玛斯本人于1909年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修建了一座800个座位的维多利亚影戏院(Victoria Cinematograph),专门为外国侨民和有钱的华人放映电影。
这家影院的规模、装潢、设备都要比第一家虹口活动影戏园胜出一筹,主要放映欧洲和美国进口的喜剧短片,观众也以旅居上海的洋人为主。除此之外,维多利亚在不少方面都走在前面,例如1914年1月4日美国爱迪生设计的卡托风蜡盘发音片运到上海,在维多利亚影戏院放映。这是“配置视声机器”的影片(有声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尽管票价高达两块银元,仍然座无虚席。
随后是葡萄牙人赫思倍于1910年将北四川路海宁路以北的美国影戏公司(American Cinematograph Hall)改建成为爱普庐影戏院(Apollo Theatre)。
爱普庐作为当时的一流影院,装饰精美、设备先进,以放映外国片为主。由于当时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只有字幕,没有配音,所以爱普庐有时还聘请专业乐队在放映时为影片配上背景音乐。
▲门口电影海报上是两部百代公司1912年2月出品的电影:《蒂罗尔洋娃娃(The Tyrolese Doll)》、《我在等我妈妈(J'attends ma mère)》(照片@上海幻影)再后来是英国商人林发于1913年买下海宁路江西北路口的鸣盛梨园改建成爱伦活动影戏院;西班牙商人古藤倍于1915年、1920年开设了共和活动影剧院和中国影戏馆;粤商曾焕堂于1917年出自将中华大戏院改建为中国大戏院;日本商人于1914年、1924年分别开设了东和活动影剧园和上海演艺馆等等。雷玛斯本人也没闲着,在维多利亚之后又在上海各个区相继开设了夏令配克、恩派亚、卡德、万国等数家影戏院,并开办了雷玛斯游艺公司,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连锁放映网,控制了上海半数以上的电影放映市场,号称当时的“电影大王”。资料显示,仅1928年到1932年,上海就新增了28家电影院。仅一流影院就有光陆、大光明、南京、新光、兰心、国泰等,无不设施先进、装修豪华。其中大光明戏院更有“远东第一影院”之称。
1935年,上海的影院数量达到44家,在全世界电影院最多的城市中排名第七。前六位分别是纽约(400家)、伦敦(275家)、洛杉矶(125家)、底特律(75家)、芝加哥(75家)、旧金山(50家)。▲1925年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地图(中华书局《最近上海全埠地图》,食砚无田提供)(照片@上海幻影)随着电影院数量的增加,电影院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看电影”也成为当时最摩登的休闲娱乐方式。虽然当时电影的片长只有十几、二十分钟,但是电影以及电影中介绍的外国生活方式和风光,都为海派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全市共有影院52座。解放后,影院数量继续增加。截止到1995年,上海注册放映单位465个,其中电影院254个,分别为1949年的9倍和5倍。了解了虹口区电影院发展的历史之后,就想去看看这些影院的现状。尽管知道其中许多都已不复存在,还是找了一个时间去四川北路和海宁路走了一遭。首先来到的是海宁路乍浦路口。这里不仅是上海第一家影院的诞生地,而且站在这个路口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十字路口四个角上曾经的四座电影院。
东北角是曾经的胜利电影院。胜利电影院原名好莱坞大戏院,由张志标(我国著名魔术师张慧冲之父)于1929年创建。后因经营不善由外商接办,先后改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
▲胜利电影院的屋顶上曾经有一个中式建筑(网络照片)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上海市社会局接收,改名为民光剧院。解放后由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改名为胜利电影院。1993年,这里曾作为上海首届国际电影节六大分会场之一。可惜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屋顶上的中式建筑也被拆除,有点凄凉。
西南角曾经是解放剧场。解放剧院原由日本人创建,专门用来放映日本影片。1932年正式对外营业,后又改名为东和剧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为“解放剧场”。1950年7月24日上海市第一次文代会就在此召开,夏衍、巴金、贺绿汀、梅兰芳、傅雷、施蛰存、张爱玲等531名当时的文艺界大咖参加了大会,可谓是名人云集,群星璀璨。
如今,解放剧场的旧楼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美食广场,里面好像有不少餐馆,只是不知道味道如何。西北角是国际电影院。国际原名融光大戏院,由粤商梁湘甫、梁海生等建造。1949年6月,由上海军管会文艺处接管,改名为国际电影院。
据说鲁迅也曾多次光顾这家电影院,曾在日记中写到“午后与广平携海婴访蕴如,并邀阿玉、阿菩往融光大戏院观《四十二号街》,观毕至如园食沙河面,晚归”。2009年,国际电影院改为星美国际影城,目的是打造一个观影、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娱乐综合体,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留下了一座寂寂无闻的空楼。四川北路上原来那些赫赫有名的影剧院大都没有了踪迹,只有位于四川北路1552号的群众影剧院仍然保留下来,可惜大门紧闭,看上去已经停映多时了。
▲落寞的群众影剧院
群众影剧院建于1928年,原名广东大戏院。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虹光大戏院,专供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1968年,更名为群众影剧院。上世纪曾经辉煌一时的永安电影院如今改成了商厦,以至于我从门前经过都没能认出来。永安电影院1924年由日商林右板吉租地建造,初名上海演艺馆,曾先后易名明星大戏院、新东方剧场、上海剧场、永安大戏院。文革的时候曾改名“鲁迅电影院”,后又改回“永安电影院。
▲昔日的永安电影院(网络照片)
尽管截至2021年底,上海仍有387家电影院,位居全国榜首,但是虹口区影剧院的数量却已经今非昔比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上海历史上,哪个区曾经是电影院最多的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