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141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案例学习札记

2022年第141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案例学习札记,第1张

文本解读案例学习札记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0期“文本研读”栏目发表了几篇论文,本人也有幸在这个栏目发表过两三篇文章。学习优秀同行的论文,不仅可以增加自己文本解读的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可以习得很多文本解读的思路与方法。

本栏目的第一篇论文是汲安庆教授的《反客为主的柔性抒情——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篇性揭秘》。篇性是汲安庆教授进行文本解读的常用术语,从篇性入手,揭示篇性与体性的关系,进而挖掘文本深层的内涵与意蕴,这也是汲教授常用的解读路径。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解读,不是因为文章本身,而是因为解读的人太多了,其中不乏高校的教授和其他名家。解读《阿长与<山海经>》的学者和教师自然也很多,在《解读语文》一书中,就有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名家的解读。汲教授还能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从新的角度进行解读,这一点值得学习。这种新的角度就是“柔性抒情”及其表现。所谓“柔性抒情”类似于宋词流派出的“婉约”,对应的“刚性抒情”类似于“豪放”。就是说,那种抒发强硬的、战斗的、豪迈的、悲壮的感情,一般就是刚性抒情,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使用的是柔性抒情的方式,这种抒情方式集中表现在结尾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进一步对这种柔性抒情进行分析呢?汲教授引入了两个视角:一个是话语风格,即从前文的调侃戏谑的话语,转变为后来的充满敬意的严肃话语;二是从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长妈妈为主体的叙述,尤其是对她的高度敬意,却不停地转化背景,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断地铺垫和渲染,一直到最后的情感爆发,这其实就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例如书法上的斜中求正、反客为主等。文章结尾,作者还提到了“二我差”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柔性抒情的分析角度。

彭静、李永红两位作者的《抓住关键,细读“托物言志”散文——以<一棵小桃树>为例》旨在通过对单篇文本的解读,来阐述一类文章的解读方法。作者所说的“关键”,指的就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托物言志,即深入领会“小桃树”这个“物”和作者要抒发的“志”之间关联的言语形式。文章首先指出,把握作者之“志”,不能只靠外在的资料,而应该深入文本。其次,作者围绕“托物言志”的三个关键点展开全文,一是“志”,二是“物”,三是“志”与“物”之间的关联。这种解读实际上是从文本体式的角度进行的,在解读《紫藤萝瀑布》《白杨礼赞》等文章时,也可以使用这种路径。同理的还有“赋”这种文体,例如对《阿房宫赋》的解读,可以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等角度进行。这篇论文在阐述“志”与“物”之间的关联时,很有新意。作者现实按照“出生—成长—蜕变”的结构化策略分析了小桃树的形象,然后又将叙写“我”的语句按照文本呈现的顺序进行摘录,最后按照“出生—成长—蜕变”的结构进行分类和概括,最终得出了结论:“小桃树”和“我”,经历相似,性情相似,形象相似,“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韩再彬老师的《“草蛇灰线”与“避重就轻”——析<百合花>的叙事逻辑及教育意义》一文也颇有新意。解读茹志鹃《百合花》的论文很多,《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7期就有一篇《论<百合花>的二元叙事策略》。这也说明,文本是常读常新的。在论文中,作者先引用中国古代小说点评中的常用术语“草蛇灰线”分析《百合花》的前后照应之处。例如作者关注到了“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样的团圆日子,关注到了有关“我”的家乡的相关描写,并且解读出“我们越是感知到自然景色的清新,越是对故乡有着无限的眷念,就越预示着破碎后的无奈和悲凉,就愈发加重了后面悲剧发生的幻灭感”,这个分析很有新意。在叙述模式上,作者用“避重就轻”进行概括,即避开宏大的战争叙事与描写,将注意力集中到平凡普通的生活场景,并且用女性的视角对其进行观照。在写小通讯员牺牲时,也没有刻意描写流血的画面,这样一种处理带有卡尔维诺所说的“轻逸诗学”的特点。与这种叙事模式相对应的,是“以轻克重”的叙事逻辑。在作者看来,无论是从“草蛇灰线”叙述前后挖掘隐藏的人性美、自然美,还是从“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下消解沉重的悲鸣而转向一种对个体生命轻盈的珍视,《百合花》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用叙事的“轻”来消解现实之“重”。最后,作者还阐述了《百合花》的隐喻意义,即沉重与美善。

尹陶陶老师的《物境与心境的高度融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之词境探究》对我也很有启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解读,最好能够建立某种框架,否则就是一些琐碎结果成果的汇集。这篇论文的框架与托物言志有相似之处,先是阐述“物境”,再阐述“心境”,最后将二者融合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也是古代意境理论的内容。张孝祥的这首词知名度不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宋词名篇,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解读,结合张孝祥的生平经历,查阅了与这首词相关的资料,写成了一篇较有分量的词作解读类论文,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文本解读是我的老本行,这么多年的解读经历,让我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路径和方法,提炼了一些文本解读的经验。但是最近这一年,我突然感觉遇到了“瓶颈期”,拿到一篇文章,总是觉得没什么可解读的,要么就是感觉到前人的解读已经很丰富了,自己没必要再去解读了。这实际上是思想懈怠、理论匮乏的表现。于是我决定再次批量阅读文艺理论著作,尤其是西方文艺理论的名作名篇,然后在理论的观照下,再去进行文本解读,我相信一定可以尽快转型。

2022年第141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案例学习札记,第2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22年第141篇:读文有思∣文本解读案例学习札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