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第1张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2张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艺坛的一座高峰,他一生致力于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引领中国艺术从内部寻求超越的动力。

2022年12月10日,“不朽的遗产:黄宾虹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讨会即将在中国美术学院召开。与此同时,黄宾虹的世界意义——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文集》出版。一本著作,一次相遇。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这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也是一次艺术的碰撞。各抒己见,交流融通,探讨新时代视野下的中国艺术现代史,从两个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3张
▲ 黄宾虹照相,杭州,1950年代

作为世界艺术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绘画从20世纪初开始进入世界各国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视野,逐渐成为显学。在其肇端之始,黄宾虹的名字就和中国绘画一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而他对自己的宣传,却姗姗来迟,直到1943年由傅雷等友人在上海为他举办八十诞辰书画展,才有第一次粗具规模的亮相。为此,傅雷发表《答客问》,成为以全球的眼光来解读黄宾虹的先声。78年来,黄宾虹身为世界艺术观念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其世界意义随着现当代艺术的不断冲撞交汇,加之国内外中国画市场的日益健全,正在越来越清楚地彰显出来。黄宾虹研究在现代绘画史论领域中所取得的长足进步,正在引起国内外学人与日俱增的关注。在此语境中,这本文集遴选了笔者35年中在国内外发表的相关论作,为喜爱黄宾虹和中国书画的读者提供一个参照系,用以检视世界现代艺术史的构成和叙述。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4张

2021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主题出版图书项目

《黄宾虹的世界意义——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文集》

洪再新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从文集的结构上讲,正编的两卷和《附录I》所收黄宾虹早年两篇论著的西文移译,清楚地呈现出古典和现代、中国与世界是相互关联、彼此共存的一个整体。原来黄宾虹在1914年就以“中国鉴赏家”的身份现身国际艺术市场,而1937年他的《古玺概论》法文本刊行,开启西人了解中国印学之先河。在黄宾虹身后,这类外文译介,散见于东西方学人的研究,不断地扩大和深化,成为一个专题,福本雅一《黄宾虹之印学》(京都:艺文书院,2003年,附《黄宾虹集古玺印存》)四册影印本即为一例。

就在“中国鉴赏家”黄宾虹亮相国际艺术市场的1914年,“世界艺术的观念”和“中国画的价格”这对范畴,清楚地展示出一个重新认识黄宾虹的历史平台。在千禧年前,笔者苦于缺乏中外文献的参证,要想界说这层意义存在着材料和观念上的各种困难。如笔者在《翰墨》月刊发表《以世界眼光 求艺术真谛——谈黄宾虹先生对国际学术交往的远见卓识》一文(本文集第二编第三章),就试图从国际汉学研究一端有所突破。千禧年以来,笔者和王中秀(1940-2018)先生神交,共同就相关课题展开多方调查,有不少重要的斩获。笔者2001年发表的《古画交易中的艺术理想——吴昌硕、黄宾虹与〈中华名画:史德匿藏品影本〉始末考略》一文(本文集第二编第七章),象征着这一关键的转折。当然,近20年过去,我们对这一始末的认识也有很大的改观,详见该文的修改增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默契,那就是阐发黄宾虹的世界意义(本文集第一编第九章)。这篇文字是2019年3月18日纪念王中秀先生专题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它与本文集笔者应王中秀先生之约所写的另外几篇序文(第一编第一章、第一编第十章、第一编第十一章、第二编第一章,以及第一编第四章作为他的《黄宾虹年谱长编》代序)一道,体现了黄宾虹这位现代艺术先行者的宗旨。这意味着新材料、新问题对黄宾虹研究的新挑战,像以往没有注意到的《艺观》杂志 1929年第5期的广告,黄宾虹就以“中国现代艺术泰斗”自视,正好和同一年他在《虚与实》一文倡说的“笔墨观”互为表里。而本文集《附录I》收入黄宾虹早年论著的西文翻译影印,作为《黄宾虹文集全编》的补遗,延展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的全新格局,因为“黄宾虹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世界”。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5张
▲ 黄宾虹:《拟笔山水》,纸本墨笔设色,1952年,新加坡百虹楼旧藏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6张

▲ 黄宾虹:《黄山汤口》,纸本墨笔设色,171cm×96cm,1954年,私人藏

阐发黄宾虹的世界意义无过干对“内美”的普世认同。“内美外美,美既不齐。丑中有美,尤当类别。”黄宾虹晚年的这种洞见,超越了古典和现代的界分区隔,使他所憧憬的“准备着与任何来者握手”的宏大视野,直切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国时期,黄宾虹的艺术就富于争议性。进入21世纪,这种认识分歧同样不可避免,而其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内美”。30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艺术史研究学术机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像本文集上下册的综述和个案,多以中国绘画展览暨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直接参与国际学界对话。其中笔者的两篇英文论作(本文集第一编第八章、第二编第二章)就见于200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研讨会并出版《20世纪中国山水画国际研讨会文集》和2009年美国史坦福大学美术馆“继往开来——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展览图录,使黄宾虹的艺术成为世人了解世界艺术史的津梁。而笔者新近为《格鲁夫艺术词典》(Glove Dictionaryof Art)[该词典与《牛津艺术在线词典》(oxfordartonline.com)合并]修订的“黄宾虹”词条,进一步突出黄宾虹超越古典和现代的世界意义。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7张
▲ Huang Binhong,Beijing,1951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8张

▲ Lucy Driscoll's Letter to Huang Binhong,August 21,1939,now in the collection of Zhejiang Provincial Museum

黄宾虹的“内美”观,恰好是笔者研究黄宾虹的处女作《静中参与格式塔——黄宾虹的艺术世界》(本文集第一编第七章)的着眼点。置身于1980年代初国内的文化热浪,面对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冲击,晚明李贽“二十分识”的论述,强调“唯识为难”,对笔者的启示可谓刻骨铭心。“内美”的魅力,仿佛冥冥之中帮助笔者建立起画家的艺术世界和世界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受益于格式塔心理学对艺术和视知觉的研究,笔者注意到黄宾虹从移居北京开始直到1953年夏做白内障手术之间出现的视力减退现象,提出“内美静中参”的学理假说——尽管在当时笔者全然不知黄宾虹于1939年通过芝加哥大学教授德里斯珂和格式塔心理学三位创立人之一的考夫卡有过间接的对话。与之相关的是,笔者早年在中国山水艺术的单一语境中撰述《大器晚成——一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论》一文,“内美”观被视为中国古典绘画终结的表征。一旦在跨语境的范畴中展开“内美”观,就像笔者《展开现代艺术空间的跨语境范畴——探寻1920年代初上海“国画复活运动”的启示》(本文集第一编第六章)一文所注意到的那样其主旨便与20世纪现代世界艺术潮流若合一契。这就使我们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现代派和古典主义——在艺术中长河中,这两个具体的时段命运相通。都融汇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艺术家认识和超越的对象。有鉴于此,这次汇编这本文集,分成“超越古典与现代”与“关联中国和世界”上下两册,以释读黄宾虹心目中的世界艺术图景。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9张

▲ 黄宾虹:《黄山汤口》,纸本墨笔设色,171cm×96cm,1954年,私人藏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图片,第10张

▲ 黄宾虹:《论天地人图》(轴),142cm×81.5cm,1954—1955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宾虹的价值事在于未来。这是畏友王霖先生在2015年一次访谈中的主张。实获我心。在此,时间和空间是一个连续互动的整体。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成为黄宾虹“宇宙观”的映现。1941年8月18日,他在给顾飞的信中写道:“近董理拙著六国文字证,渐有头绪。甲骨、钟鼎,近卅年著述已多,而晚周文字,为经传诸子百家原本,由篆而隶,讹舛日甚,从来学者未暇及此,而绵力殚数十年之征集,今先于古印中发明之,亦读古书者所乐闻也。近偕友创办佛画会,搜集六朝唐宋名画真迹,益信画法最重笔墨,常愿同学中先求笔法精进,为宇宙文化光荣。”这就是世界艺术史宏大叙述的一个时空架构。了国画界的“黄宾虹热”,国内许多油画家对黄宾虹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为令人鼓舞的是,对“内美”的追求,激励着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扩展推进人类相互沟通交流的途径。譬如,有“作曲诺贝尔奖”之称的格文美尔作曲奖 2021年得主旅美华人梁雷,直接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意境获取灵感,“以音为笔、以声为愚”,创作了《千山万水》(A Thousand Mountains,A Million Streams),回应画家大气磅礴的宇宙观。笔者于2020年10月27日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做《伟大对话的视觉呈现——黄宾虹和德里斯珂论中西现代绘画》演讲时,和在该校执教的梁雷进一步做了交流。他特别重视黄宾虹晚年的《杂记》:“形声假借,音响通用……星点雨点,笔墨起点,积点成线,有线条美。黑白二色为真五色,七色假日之光,有真内美,元气淋漓,气韵生动,诗文综合,无非一致。哲学合综,是能广大,科学分析,曲尽精微。”因为“黄先生开启的想象是前所未有的”,他的“画作里都是音乐、都是音响——都是声音的交响”。的确,这种音画同构的境界,不正好和21世纪的山水观众心心相印吗?

回首35年走过的个人心路历程,化现在世界艺术史研究的宏业之中,对“内美”的领悟,不啻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认识飞跃——印证李贽“唯识为难’之说。2019年夏天,笔者收到母校校友会会刊《湖山志》稿约,便以“唯识为难”为题,讲述了中国美术学院与我研究黄宾虹的因缘。能身处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学术的“预流之果”,是何等幸运的人生际遇!文中讲述笔者于 1986年在伦勃朗52岁所绘自画像前领悟到黄宾虹艺术的美,现在想来,除了“黑墨团团天地宽”相通的视觉语言,更因为“山水即人”这一命题深刻隽永的认知意涵。以此回忆录作为这本文集的代后记,希望对从事黄宾虹研究的同道和关注中国与世界艺术史研究的读者有所裨益。

是为序。

*本文为《黄宾虹的世界意义——中国现代艺术史研究文集》序,作者洪再新。


目  录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当一本书邂逅一场研讨会,从不同维度的视角解读黄宾虹的艺术研究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