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认识荨麻疹的?

中医是如何认识荨麻疹的?,第1张

瘾疹(隐疹、隐胗、隐轸):早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即有“少阴有余,皮痹隐轸”的记载,唐·王冰注云:“肾水逆连于肺母故也,足少阴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有余病皮痹隐轸”,这是“隐轸”作为病名出现最早的记载。《神农本草经》称为“瘾疹”,指出:“充蔚子··?·茎主瘾疹痒,可作浴汤。”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则又有“隐胗”、“隐轸”之称。考“瘾”通“隐”,“轸、胗”通“疹”,皆可通用。后世《丹溪心法》解释日:“瘾疹多属脾,隐隐然在皮肤之间,故言瘾疹也。”可见,瘾疹当属于西医的荨麻疹。除此之外还有 “瘙”、“风瘙隐轸”、“赤疹”(赤轸)、“白疹”(白轸)、“风痦癌”、“痦癌”、“风矢”(风尸、风屎)、“风疹瘙疮”、“鬼饭疙瘩”、“风乘疙瘩”、“气奔”、“赤白游风”、“游风”等病名。
  由此不难看出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与风邪有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就对瘾疹有所了解。如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就对瘾疹的发病经过,临床特点有详细的记载,不仅如此还分析了其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云:“小儿因汗,解脱衣裳,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结聚气相连,成瘾胗。风气止在腠理,浮浅,其势微,故不肿不痛,但成瘾胗瘙痒耳。” “风病诸候下”又云:“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隐轸。”在“风病诸候下”中,该书首次依据天行寒热,将本病皮损分为“赤轸”与“白轸”。《诸病源候论·风瘰侯》云:“汗出当风,风气搏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陪蕾,状如麻豆,甚者渐大,瘙之成疮。”明代《疡科准绳·卷五》中记载:“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陪蕾,状如麻豆,甚者渐大,瘙之成疮也。”又如清代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次证俗名鬼风疙瘩。因汗出受风,或卧露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 清代《疡医大全》则说明了胃肠变化与本病发生的关系,而且提出了“内热生风”、“外风引动内风”的学术观点,并在治疗中采取“疏风、散热、托疹”之法。《外科真诠》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这些对后世均有指导意义。本病属风类皮肤病的范畴。
  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总结和发展,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为以下几点:
  ⑴ 先天禀赋不足,一旦受到过敏物质的刺激,则发为本病。禀赋不足是本病较为重要的病因。
  ⑵ 风寒、风热等外邪入侵,客于肌表,搏与肌肤腠理而致病。风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络脉盛而风团色红;风寒外袭,蕴积,腠理闭塞,络脉结聚而风团色白。
  ⑶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鱼腥海鲜,致湿热内蕴,化热动风或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或因饮食不洁,湿热生虫,虫积伤脾,以致湿热内生,熏蒸肌肤,发为本病。
  ⑷ 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血虚生风生燥,阻于肌肤也可发生。
  ⑸ 大病之后或久病,以致气血虚弱,气虚则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血虚则虚热生风,肌肤失常而发为本病。
  总之,荨麻疹虽常常表现在肌肤腠理之间,但不单单与肌肤相关,实与脏腑、气血、阴阳有紧密联系。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是如何认识荨麻疹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