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第1张

历代帝王庙,文章图片1,第2张

历代帝王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历代帝王是明、清两代祭祀历代帝王之地,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其地原为保安寺故址,明嘉靖十一年建成,清代继续沿用,雍正、乾隆两代均有过大修,它是明清两朝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一座皇家庙宇,1911年清朝灭亡,历代帝王庙开始废弃,1931年,熊希龄、陶行知、张雪门等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借用历代帝王庙旧宇,办起了香山慈幼院实验学校,1941年改名为“北京女三中”,1972年统编为北京市第159中学,北京市人民政府和西城区人民政府于2000年底到2004年初,搬迁了历代帝王庙的使用单位北京市第159中学,全面维修了整座庙宇,恢复了景德崇圣大殿内的历史原状,举办了几个专题展览,使历代帝王庙向社会开放,历代帝王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屋宇崇丽,总占地18000平方米,沿中轴线南北依次建有影壁、大门、景德崇圣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两侧辅以配殿、碑亭等,原本大门外还有过街牌楼两座,汉白玉石桥三道,可谓美轮美奂,历代帝王庙大门前的大街(阜成门内大街)上,横跨两座“景德街”牌楼,均为三间四柱七楼样式(立柱不出头,与大高玄殿牌楼相似),造型优美,雕饰尤为精丽,堪称京城牌楼中之杰作,此外,这两座牌楼的独特位置更为其增添无限意蕴:西有白塔寺浮图入云,东有广济寺游人如织,并与阜成门城楼、西四牌楼遥遥相对,这组“双牌楼”的设计,也令阜成门大街成为京城最壮丽的大街之一,1953年因修马路被拆除,如今,在首都博物馆大厅中,用1950年代拆卸下来的原构件复建了两座牌楼,大门三间,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门前原有汉白玉石桥三座,桥南护以朱栅,东西夹墙各一,左右下马石碑各一,现石桥、夹墙均已拆除,下马碑“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砸毁,现已按原貌复建,庙门对面街南有大影壁一座,绿琉璃瓦顶,影壁正中有六朵黄色牡丹组成的琉璃团花,四角也饰有砖雕角花——为京城街道影壁之中十分壮丽的一座,“文华大革命”期间曾遭受严重破坏,现已修复,大门内为景德崇圣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黑琉璃瓦绿剪边,建于汉白玉崇台之上,前后三出陛,中有十一级,左右各九级,左右各有旁门一座,界以朱垣,旁门、红墙本均已拆除,2000年后复建,景德崇圣门内为建筑群主要院落,十分宏敞,院北为历代帝王庙的核心建筑景德崇圣殿,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原本用绿琉璃瓦,清乾隆二十九年大修时改为等级最高的黄琉璃瓦,成为与太庙正殿相似的形制,殿同样建在汉白玉崇台之上,南面三出陛,中有十三级,左右各十一级;东、西面一出陛,均十二级,殿后有祭器库五间;殿左右配殿各七间,东配殿南有绿琉璃燎炉一座;西配殿南有砖燎炉一座,殿前院中有碑亭四座,东西各二,为清雍正、清乾隆年间建成,现均留存,碑亭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均为三间,明间开门,四隅绕以红墙——形制与孔庙、国子监等建筑群中碑亭类似,景德崇圣门前院落两侧曾以红墙围成东西两院,东院为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等,现均留存,西院明代为空院,清嘉庆年间建为关帝庙,院门东向,院门两侧建东西向墙垣两道,将院落分为居中一条甬道和南北两个小院,北院南墙开东西二门,东门内建南向关帝庙一座,其西建东向祭器库五间,西门内建南向遣官房三间,其西又建斋宿房五间,南院于北墙东端开一门,门内有乐舞执事房五间东向,其西建北向典守房三间,西院建筑群一度被拆改殆尽,现已复建,早在先秦时期,《礼记· 祭法》中就记载了凡“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劳定国者”、“能御大灾者”、“能捍大患者”,都应祭祀,认为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都是这些人物的重要代表,秦汉以后,对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的祭祀不断发展变化:经历了从陵墓祭祀到立庙祭祀、从个体人物祭祀到系列人物祭祀、从分散单独祭祀到集中群体祭祀、从祭祀开国帝王到祭祀守业帝王、从祭祀华夏——汉民族帝王到祭祀多民族帝王、从主祀帝王本人到贤臣陪祀的发展过程,明、清时期的历代帝王庙就是这一发展过程的最终体现和代表性庙宇,现为北京市第二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历代帝王庙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