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泰山民俗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泰山民俗,第1张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泰山民俗,第2张

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有40余种。其中, 竹马、狮子、龙灯、高跷、跑驴、旱船、抬花轿、骑驴、推车、大头娃娃、花棍、抬赃官、抬芯子、花车、明月和尚渡刘翠、锔大缸、云灯、腰鼓、秧歌、鼓子秧歌、皮筋顶灯、鲤鱼戏鸟、大唱板、姜老背姜婆、送娘娘、昆舞剑、花鼓锣子、“十八大姐斗王皮”等流转较广。较大的村庄,多在春节、正月十五灯会期间,组织青年男女,游乡串村表演。民国时期,因战乱灾荒,渐趋衰微。建国初期民间舞蹈在农村十分活跃。“文化*”中,被当作“四旧”(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旧习惯)停演。

  1978年后,民间舞蹈在宵村又逐渐活跃。1983年恢复传统灯会后,东平县组织了“庆元霄”音乐、舞蹈晚会,有31个舞蹈队云集州城、县城(后屯),载歌载舞,彻夜欢庆。东平以“十八大姐斗王皮”形式改编的“唱灯”,演出有9对男女,一手拿扇,一手拿灯(男拿伞),边唱边舞,别具特色。

  服饰款式:

  清代,官员等有功名者,皆有规定服制;公务、接待及参加典礼等均着官服。民国期间,公教人员、学生穿中山装,少数穿西服;官商穿皮鞋、戴礼帽;城市青年妇女穿旗袍。一般男性夏季多穿对襟上衣、裹腰长裤、圆口布鞋,农民多穿“铲鞋”(鞋脸成勾状,后有叶跟),冬季穿对襟棉袄或大襟大袄、长棉裤、布棉鞋、棉袜,女性则用长条裹脚。男性戴帽垫或“毡帽头”。抗日战争时期流行“土耳其帽”(简状可卷叠,口眼处开洞,俗称漫头抹),劳动人民还穿衩裤(冬季用,即棉制的两条裤腿,穿在两腿上,便于劳作)。女性多穿大襟上衣长腿裤,常年扎腿带,延至60年代,80年代农家仍有老年妇女习用。成年人还有穿坎肩之习。建国初,干部、职工、学生及青年农民以中山装、国防服为主,女性以列宁服务多。男戴军式帽,女用围巾。80年代,服饰逐渐讲究,款式日益增多。进入90年代以来,服装呈现时尚、个性化。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穿着消费向成衣化、美观转变,购买化纤布、呢绒、绸缎、毛绒、羊绒、丝织品衣裤者增多。短大衣、长大衣、蝙蝠衫、面包服、羽绒服、健美服、西服、喇叭裤、牛仔裤、夹克衫以及各式各样的布鞋、皮鞋、塑料鞋、运动鞋、凉鞋等,夏季尤以女装丰富多彩,穿长、穿短、兴肥、兴瘦、姹紫嫣红,迭为循环。此外,盛夏田野劳动时,无论男女均载草帽,世代相传。

  居 住:

  旧社会,贫家居住土墙草屋或“泥巴屋”,简陋狭小,仅可栖身,富家讲究方正合局,有“四合院”、“三合院”。以北屋为“堂屋”,其它为配房。大门口内有“影壁墙”。北屋门左边设“香台”。房屋结构讲究四梁八柱五大檀再加木椽、合瓦大脊、砖墙或石墙砖垛。不论贫富都单设饭屋、栏圈。院内布局为“东南大门西南圈,饭屋靠近大门边”。建国后,居住条件逐渐改善。80年代,农民大都翻盖新房,多为砖瓦结构、玻璃门窗,90年代初期,富裕户建造“锁皮房”或楼房等。农村建房逐步实行统一规划,推行新式排房,经济条件好的村盖起小康楼。城镇职工房,原为石基砖瓦平房,70年代兴建楼房。一家一户单元结构,多为二室一厅或三室一厅,配有厨房、厕所等生活卫生设施,少数为庭院式双层楼房。进入90年代中期,城镇实行房改,职工按福利购房,建房面积逐步扩大,一般为三室二厅或四室二厅,面积90~120平方米不等,而且多数经内装修后居住。质理和标准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

  回族婚仪:

  订婚也由媒人相提,但须再由阿訇写枷宾作证,婚姻方生效。结婚多在星期五“主麻日”,并请阿訇诵经,用阿拉伯文书“主婚书”方为完婚。

  建国后依照《婚姻法》规定进行结婚登记,有的也写伽宾,其余婚仪与汉族大体相同。近年来,回汉不能婚之俗也破。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导游考试民族风情:泰山民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