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乡情,第1张

年糕乡情,第2张

去中国城采购,不期然却见到了家乡出产的水磨年糕。喜出望外之余,一下子买回好几包。到家赶紧就着小青菜,肉丝,大虾米,做了一道汤年糕,吃得好香!

  很多年来,家乡就有吃年糕的习惯。每年的冬季过年前,是新年糕上市的时节。不少家庭有在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取“年年高”和“年高”长寿的吉祥意。记得从很小记事起,每年大年初一,我们家的早餐就是一道“赤豆年糕”。软中带滑,又含点韧劲的一片片年糕,就着煮得很面的红豆,加一点红糖,在大冬天早上,吃起来又香又甜又暖乎的。有时还加上几只汤团,吃起来别有风味。

  吃年糕的习俗据说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关于过春节吃年糕的由来,有一种民间说法源自一则伍子胥糯米糕埋城墙救民饥的传说。据说在春秋战国时候,吴王为了抵御外敌,授命伍子胥建造阖闾城。城建成后伍子胥关照手下人说:“如吴国遭难,人们饥苦时,可在城下掘土数尺可救民饥。”后来伍子胥遭馋言身亡,吴被越灭,饥民遍野。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的话,就在城墙下挖地,发现埋有糯米糕,于是取出供百姓充饥。后来人们就用糯米糕来纪念伍子胥。

  如果说伍子胥糯米糕埋城墙救民饥只是个传说,那么中国公元6世纪的食谱《食次》载的年糕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块成形,可说是年糕制法的正式记载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将米磨粉制糕的记载。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从北到南,由东向西,年糕的种类,风味也很多。大致上可分南北两种。北方年糕主要是蒸、炸两种,皆为甜品;南方年糕除蒸、炸外,还有炒年糕和汤煮年糕,味道甜咸皆有。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年糕、红枣年糕,南式百果年糕,脂油年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东北的黏高粱面年糕,以及江南的水磨年糕等。

  在上海念书时,最喜欢吃的是排骨年糕。排骨年糕是沪上十大名点之一。西藏南路上的“鲜得来”是我多次光顾之地。那儿的排骨先在调料腌过,再在表面扑有面粉、菱粉和蛋清后油炸。起锅时色泽金黄,面酥肉嫩。年糕是笨拙可爱的圆头状,香糯可口。在四川路上有家“小常州”排骨年糕也很。前一阵与朋友聊天,听说徐家汇天钥桥那边有家店叫白玉兰,8元一道排骨年糕。下次有机会一定得去尝尝。

  这些年来在各地尝过的年糕种类不少,我最爱的自然还是江南家乡的水磨年糕。说起水磨年糕,年少时去乡下亲戚家时亲眼看到的手工做年糕的过程最是难忘。这个手工做年糕的过程,在我们那儿,也叫“舂年糕”。

  在以前的江南农家,年底前舂年糕,几乎是每家每户准备年节的一件大事。由于手工制糕的工作量大,累人,而且每家要凑整套工具也不易,很多时,舂年糕是左邻右舍或几家亲戚合在一起做。我们那儿的水磨年糕,主要是由晚稻米加少量糯米制成。正式舂年糕前几天,把米淘过,浸泡两三天,然后磨成粉。到舂年糕那天,大家早早吃过晚饭,工具准备停当,开始起锅蒸米粉。几户人家有十几,二十几口人,聚在一块,热闹非凡,更增添了快要过节的气氛。兴,兴奋的当然数孩子了,一个个欢喜雀跃的。来自城里的我更是对样样东西感到好奇。

  这个蒸粉的过程很有讲究。火势一定要均匀。一次在铁锅蒸的米粉不少,如何蒸得均匀,没有夹生,也不熟过头,还是要有些功夫的。

  等第一蒸米粉蒸好出锅,倒到很大一个石捣臼上,舂年糕就正式开始了。一般是有两三个青壮汉子担任舂年糕的重任。在弥漫的热蒸气中,两个壮汉唱着“嗨吆,嗨吆”号子,你一下,我一下,用大木杵、木锤击打着石臼里的的米粉团。旁边还不时有一个人帮忙加水,翻粉团。这几个人须配合很默契,否则很容易把粉沾住石臼底,或者舂得不匀,不小心木杵还有可能砸到手。如是舂上几十下,算是大功初成。舂好的粉团叫糕花。

  白花花,亮晶晶的糕花然后在案板上被搓成长棍,再被切成小棍小块小条。这个时候全家老幼就开始动手了。大家把糕花团成小团,再展成小长条,然后在上面用小样板印上花纹图案,图案有繁有简,可以无色也可以套色。如套色一般是用红色。简单的就是几道杠,或是五角星;繁复的有吉祥的汉字,还有花鸟图案等。这样年糕就算做好了。做好的年糕先在大匾上晾一会儿,散去水汽,然后会被方方正正地迭起来。夜慢慢深了,大家也会用刚舂好的糕花来做夜宵,吃起来特别新鲜特别香。手巧的老人们,也会用糕团捏上几个小玩意儿,象小动物,元宝,逗得小孩子们抢着要。

  就这样,几户人家男女老少齐动手,大人小儿,笑语欢音,夹着舂年糕的号子,伴着年糕的腾腾热气,真是其乐融融。

  千里云月,心系故土。乡情是很朴素实在的,有时就是一座桥,一个人,一条河,或者是一道小吃——比如,我现在笔下的年糕。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年糕乡情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