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哈佛,第1张

又见哈佛,第2张

一晃十年,我又来到了哈佛大学。哈佛仿佛没有什么变化,校园的小道上仍然可见匆匆奔走的学子,图书馆依然,纪念教堂高耸入云的塔尖依然。

  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中国人

  肯尼迪政府学院有个中国计划(China In itiative)办公室。该计划旨在改善美中关系和增进中美现任与未来领导人之间的相互了解。中国计划办公室属下还管理香港实业家Nina K ung 1996年5月资助的100万美元的一个项目。 Nina Kung在1997年1月又继续捐600万美元给这一项目。根据这一项目的规定,每年从中国政府部门抽调8名大学以上学历、有培养前途的人员来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一年,研读公共管理硕士学位(MPA)。

  按照学校的规定,学生在读期间必须获得研读必要的学分,必修课包括: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市场分析、机构分析与计划、组织战略与实施、公共资源的领导与动员、选举政治与政治领导等课程。

  在肯尼迪政府学院我居然还遇到了自费来哈佛读书的大陆学生。哈佛学费一年为3.1万美元,以前仅有台湾、香港地区的父母送子女来此就读,大陆的学生、学者大都是靠美国人的奖学金资助来的。现在竟然有了大陆来的自费生,我顿时感到了中国大陆的进步与希望。

  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哈佛人

  这次重返哈佛,我经常想到林语堂先生的《我不做梦》:如果中国有这个,有那个,就好了;如果中国也这样,也那样,就进步了。这是处在美国文化背景中反思中国文化时的一种心态。对于善于思索并热爱中国的人,是再正常不过了。哈佛大学校长尼尔。罗登斯坦说,哈佛培养科学家为艺术家,艺术家为科学家。哈佛的学生说,他们在哈佛课外学到的比在课堂内还要多。打开哈佛的校报,你就会发现每周音乐会、艺术展、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的演讲会排得满满的,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展开。就在我在哈佛这短短的一个时期,联合国秘书长柯南。安南、南非总统曼德拉、国际金融大炒家索罗斯都曾到哈佛发表演讲或参加讨论。哈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丰富、不拘一格的人文环境,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发展才能。

  我想,如果中国大学也像哈佛一样,既有自己的文理学院,又有自己的艺术和音乐学院该有多好。这种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的交融与冲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可以培养出一种全新的人来。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又见哈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