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资格后审法遏制串标的研究与实践(一)

用资格后审法遏制串标的研究与实践(一),第1张

用资格后审法遏制串标的研究与实践(一),第2张

招标的根本意义在于实现一个业主(招标人)和几个承包商(投标人)之间一对多的竞争性市场交易,其核心是投标人之间的价格竞争。通过投标人之间的价格竞争,业主(投标人)实现利益,承包商(投标人)实现生产资源的配置。
但是,招投标串通现象改变了招投标的性质和积极意义。目前,串标的主要形式是非法投标人通过“相互串通投标报价”进行口头或书面沟通,避免相互竞争,共同损害招标人的利益。在这种招标形式下,投标人结成联盟,哄抬价格,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哄抬价格使投资者遭受投资损失,降低投资效益,延缓建设发展速度。其次,串标使得建筑行业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竞争环境中,无法实现有效竞争和优胜劣汰,长期来看会导致建筑行业的畸形发展。再次,为了结成联盟,串通投标人往往采用贿赂、恐吓、威胁甚至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毒化社会风气,形成社会腐败,滋生丑恶、邪恶和黑势力。因此,这种腐败必须根除。
1系列招标的培育条件
已确定少量潜在投标人;
B潜在投标人的信息泄露给相关投标人;
C存在串通保荐人并掌握投标人相关信息;
D串标发起人采用各种手段迫使其他投标人与其达成串标协议,形成串标联盟;
E招标过程完全由串标发起人操作,通过所谓的“合法”手段“中标”。
看似苛刻的串标条件往往能让串标者成功。一些地方国有、集体和财政投融资建设项目存在严重串标现象。目前,在我国许多城市,招投标已经成为招投标公平竞争的障碍。多年来,为了消除这一丑恶现象,政府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都对串标进行了遏制,但总的来说,串标仍然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个顽疾,仍然难以有效彻底根除。
2合谋与反合谋的博弈历程
由于合谋的巨大危害,人们深恶痛绝。长期以来,人们试图用各种方法与合谋进行一场博弈。
2.1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反串通投标
各级政府和部门首先用行政手段与串通投标现象展开了持续的博弈。在我国招投标制度引入初期,各级政府和部门通过下发文件、发布通知、行政检查、行政监督、党内监督等手段制止串通投标现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8号《关于禁止招标投标串通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文件,组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学习贯彻。在加强管理和自律的基础上,各投标单位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着改革和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开始滋生和蔓延。此时,串通行为主要是由一些企业工程承包商实施的,他们没有纪律意识,没有组织羁绊,制止的行政措施不力,导致串通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扩大。
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以法律为武器进行打击和治理。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明确将串通行为列为不正当竞争。1997年我国刑法修订时,在第23条中增加了恶意串通投标罪,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也规定了第53条专门处理串通投标行为。有的城市还动员了经侦、刑警进行侦察、立案、侦查。然而,巨大的利润和不劳而获的高额回报让那些竞拍商品的人一头雾水。在没有过度犯罪行为的情况下,比其他非法手段中标更隐蔽,更难被察觉。国家和法律对他们无能为力。全国建筑市场串标数量巨大,但真正被曝光、立案、查处的案例却很少。
2.2利用技术规则逆向招标
从技术上改变招标规则,从而消除招标的滋生条件,是遏制招标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方法
2.2.1最接近标底的中标
在招标初期,我国广泛采用最接近标底的评标方法中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这种方式的推行,串标人逐渐采用利用亲情、金钱、权利等非法手段中标的串标方式。在此期间,很多竞标者因此成功,也有很多官员因此落马。
2.2.2最接近平均投标价的投标人中标
为了对抗上述招标中的主动串标现象,相应地引入了反串标规则:公开投标价或无投标价招标,从有效投标价中计算平均投标价,将投标价与平均投标价进行比较,最接近的投标中标。这一措施打破了原有的围标串标渠道,让投标人长期无计可施。【/br/】然而,当投标人逐渐适应这一规则后,通过出钱或买断多个潜在投标资格的方式,同时摆出多个标书,进而控制甚至控制平均投标价格来中标。这期间仍然存在严重的官商勾结现象。
2.2.3评标综合评分法
为了有效地解决这种串通投标的方式,管理人员相继推出了综合评分法,即在评标时,对投标单位的报价、管理能力、工作业绩、设备水平、人员配备、财务状况、施工组织设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最后打分。这种方法是全面的,曾经有效地减少了串通投标的发生,促进了一些信誉好、设备先进的大企业的成长。但是这种评标方式工作量很大。为满足我国目前要求的短时间内完成评标的要求,引入抽签、摇号、摇号等随机方式,从资格预审合格的投标人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投标申请人“入围”进行投标。这种做法并没有违反当时招标管理办法的一些规定,但后果是潜在投标人的范围被进一步缩小到投标资格,大量的潜在投标人无法被允许参与投标,从而为串通投标创造了条件。众多投标人参与资格预审后,随机抽取投标入围者的概率很大。一旦成为竞拍者,竞拍者要么将“入围者”高价卖给其他竞拍者,要么组织进一步竞拍,牟取暴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WTO,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建筑企业的地域限制被打破。施工企业可以在任何地方参加投标。这时候很多承包商的外地企业参与本地投标,导致报名投标数量翻倍,一个项目投标通常有上百个报名单位。为了保证招标在技术上的顺利实施,招标机构往往通过提高或设置专门的资格预审条件,人为限制入围数量,使得本应得到缓解的串标现象非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用资格后审法遏制串标的研究与实践(一)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