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与旧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与旧,第1张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与旧,第2张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设发展迅速,成就巨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方面。城市的街道、广场更加整洁,居民小区环境优美,城市绿化、城市交通等巨大变化让人感受到北京城市现代化的步伐和气息。许多被人们称赞的建筑和规划作品成为了城市的亮点和景观。如亚运村体育场、中国银行大厦、西单文化广场、北京图书馆等。都是优秀作品。但是要求更高,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首都或者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应该说无论是建筑、环境还是规划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里,我只着重讨论新旧关系的处理。这也是困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作为首都的北京,为全国的城市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世界文化名城,如果在现代化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好新旧关系的问题,很难说会成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处理新与旧关系上的主要问题,可以简要概括为“新与旧的五个问题”,即新与旧的城市定位、古都风貌的保持、保护性的城市设计、文脉的延续与创新、城市的美学风格,后面将简要论述。
一、新老城市的定位
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新老缺乏一个稳定准确的科学定位。这个问题是在50年代初规划建设首都新行政中心时提出的。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是优先考虑老城区还是再建新城区,争论了几十年。既然梁思成先生将新城划分为老城的规划思路指导下的“梁-陈计划”被否决,那么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建设发展应该有怎样的科学指导思想?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从城市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仍然争论不休,意见不一,使得决策者举棋不定。到现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长期以来,基本建设都是在老城区的框架内寻求新的发展。但是,旧城框架本来就是封建时代的产物。要使它适应现代化不断变化的要求,它本身就有着极其尖锐的内在矛盾。这就像给一幅历史名画加上新的色彩和内容,结果可想而知。受制于旧规则,只能固步自封,没有大作为,被新旧所逼,格局混乱,难以协调,没有整体性。同时,由于老城区被赋予了太多所谓的现代化功能,不得不以牺牲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传承为代价,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拆建。北京民居四合院等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认真有效的保护,反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新建了很多建筑,但是由于布局分散,很难将新的街区形成一条街道。新的不新,旧的更旧,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非常杂乱无章。这种现象在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尤为严重。此外,逐年的人口聚集愈演愈烈,在老城区核心周围的堆积使其不堪重负。城市的外延呈同心圆式扩张,使老城区的压力无法缓解,外环不断向五环、六环扩张,使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无休止“摊大饼”的失控状态。这种非分布式的结构极大地制约了城市的功能和效率。
纵观世界,很多著名的城市,如巴黎、罗马等,都是其中的典型,都是走保留老城、发展新城的道路,或者像东京、首尔一样,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建设副首都或卫星城。面对新世纪首都发展规划的编制,是时候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北京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整体思考。二环以内的老城区规划建设不应只着眼于老城区框架内的主体建设项目,而应着眼于整体保护,大力疏解人口压力和建筑密度,在人居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营造和谐空的环境,弘扬古都风貌。更多的新项目应该放在二环以外,或者建设新城和卫星城。总之,要从更高的城市发展战略上认真研究新老战略定位,以大北京的视野规划更加科学的首都总体布局。
二、古都风貌的维护
老城区古都风貌的完整性保护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试点经验,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虽然“夺回古都风貌”的口号提出已久,但由于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对古都风貌的理解不同,以及行政长官意志的方向错误,基本概念至今没有明确。不能明确有力地提出对整个老城区62平方公里实施整体保护的基本方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试图系统地指导旧城更新改造的实践。但似乎仍然是“仍然在她的吉他后面把她的半张脸藏在我们面前”,整个故事没有被看到。这些年来,旧城改造如火如荼,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很多居民确实住进了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但由于一开始就对旧城改造的口号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解,逐渐走向了歧途。不是“改造”,而是对历史街区内的大四合院、大胡同进行整体拆除重建。好一个“拆”字!大拆大拆之下,很多老房子,不是危房,其实是可以改造利用的老四合院,甚至一些名人故居、有价值的历史街区都被拆成了碎片。保护的呼声抵挡不住推土机的轰鸣。这样,除了故宫,古都的所有特征都会消失。幸运的是,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来纠正这种偏差。有关部门出台了北京25+15地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令人鼓舞,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这是一种进步的觉醒。但这还不够。这只是旧城整体保护的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知道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老建筑拆一栋就少一栋,新的假古董也替代不了。北京的老城区要尽量少拆,每拆一栋都要经过仔细的论证和划分。除了真实的房屋,还包括虚拟空环境,尽可能多的留下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何建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城保护理论,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长期受被称为“破四旧”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至今仍有余毒,对老祖宗留下的建筑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特别是尚未被定为文物的老城区历史街区的价值认识不清,决策不当,保护不力。虽然有些美其名曰保护,但实际上是“建设性破坏”,假冒古董屡见不鲜,这些都反映了理论上的苍白和浅薄。所以,并不是简单的宣布扩大保护区,制定几条法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城市艺术风格、城市肌理、空环境氛围、色彩尺度、技术政策、商业政策中的基础设施配套等诸多具体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错综交织,需要梳理。其中很多需要通过一些试点实践来总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许多欧洲国家在旧城保护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二战以来,用了几十年的努力进行现代化、复兴和改造。对于传统石结构体系的古建筑,在使用中进行现代基础设施的改造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保持古典风格原则的指导下。我们最近的邻居日本也在传统木结构体系的保护和改造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比如住宅区。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何科学地保护、更新和改造老城区的历史街区,保护好整个老城区,必须大力加强理论指导研究和试点探索。否则,就会出现理论论证不清,盲目指导更新改革实践,甚至更悲惨的建设性破坏。有的甚至把错误的或不成功的改革事例宣传为政绩,这不仅可悲,而且后果可怕。
城市现代化应该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新区的建设水平,一个是老区的保护水平,缺了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尤其是后者,越发达的国家越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旧城整体保护的政策几乎是世界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的首都来说。比如法国巴黎开辟了泰方斯新区,而巴黎老城区占地108平方公里。北京老城区只有62平方公里,是巴黎的一半。但相对于古都的完整性,北京老城区的保护与巴黎相差甚远。现在北京的规划发展已经到了五环六环,规划面积几千平方公里。难道还不能在几十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核心保留一席之地吗?新建筑一定要挤进去和老祖宗传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竞争吗?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三。保护性城市设计问题
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规划意图的直接手段,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中心环节,是管理城市间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空。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城市设计仍然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从设计到实施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在城市建设的指导上,尤其是在处理老城区的新旧关系上,至少还缺乏有效的城市设计。认识到旧城的保护必须从具体的城市设计入手,北京的旧城建设已经开始将城市设计方法应用到一个区域或地段,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比如大栅栏、前门地区的改造保护规划,还搞了国际竞赛招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值得提倡。但是,重要的是从宏观角度梳理保护性城市设计的思路。
首先,要把北京老城62平方公里的区域确定为整体保护的目标,有计划地分区做城市设计。只有这样,老城区才能算是北京文化精髓的核心区域,才能真正作为一件城市精品艺术来保护、设计和建设,这个精品区域真的需要深思熟虑、精心书写。如果品位和格调不高,活力不够,功能缺失,居住环境恶劣,那么二环以外的其他新区再美再好,整个首都建设都是不成功的。考试(www。Examda)。Com)
其次,要从有机整体协同的角度,在城市设计中认真处理好新老建筑、文化与功能、建筑形象与空之间的环境关系,统一协调城市的各种要素,共同突出本街区的城市设计主题。就旧城保护主题而言,要特别注意北京古都文化精神的注入,比如京剧的“京韵”、“京味”。只有与新区形成强烈的文化反差,才能有其鲜明的特色。
再次,对于老城区的城市设计,尤其重要的是不能随意改变或破坏原有的形态格局、城市肌理以及城市间的环境氛围空,包括体量、高度、空等控制因素。要避免过分强调满足现代功能和经济利益要求的驱动力,强行拓宽道路,盲目追求壮观气派。作家刘曾撰文呼吁维护什刹海的传统氛围空,颇有见地。在这些方面,如何在风格上尽可能保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历史区域空之间的环境管理非常细致。每块石头和每棵树都可以触摸。尤其不能滥用“加法”,要创作出“大手笔”的作品来画蛇添足。来源:考试网
第四,要充分认识到旧城保护城设计的难度,不能为了所谓的成绩而急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要先读懂老城的历史巨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座四合院,一条胡同,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多少深邃的历史信息。建筑师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挖掘,还要有相当的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素养,以及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很多东西往往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比如平安大街、广安大街的老建筑在扩建、拆除的时候,有多少以前不为人知的东西、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东西暴露在人们面前,令人惊叹。所以老城区的城市设计是一个非常谨慎的工作,需要非常高的水平才能做好。就像修复一件文物或者一幅名画,比复制一件仿制品要困难一千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城区的城市设计比新城区更复杂,难度更大,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旧城改造是慢慢来的。
第五,协调新旧,深化城市细节,精心组织城市公共空空间和环境艺术,是城市设计的重要任务,没有好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只能是粗放式的,不可能研究透彻。现在新建筑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来自城市细节概念的引导。此外,老城区的城市设计也需要精心打造一个新旧融合的好标题,把握好这一区域新建筑的脚色。否则,就不可能指导建筑创作出优秀的产品,也就不会有融新旧为一体的城市艺术和谐共存。广场、街道绿地等公共空空间主要是通过城市设计来引导和实施的。这是北京城市环境建设的一大软肋。西单文化广场虽然有些不足,但应该说是新时期北京城市设计最早的范例。但就大部分地区而言,城市设计还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这种想法。比如有些街区的改造只是街上的一张皮,街后的景象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许多重要的城市节点似乎是自发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整体合作的城市设计。它们占地面积大,景观杂乱,环境空破碎,节点不是城市艺术的集中体现,这是旧城改造城市设计的一个教训。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与旧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