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物语:“混”在中国

心灵物语:“混”在中国,第1张

心灵物语:“混”在中国,第2张

我身边很少有人公开称赞他们的工作。当被问到自己的工作情况时,大多数人会回答:还行,挺好的;稍微熟悉一点的关系是:就那样,混起来;如果你比较熟悉,可以直接进入运营层面,不谈感情:你认识导演吗?抓住一根线。
我也遇到过为工作唱赞歌的人,比如一个写上海菜的记者。第一次见面,他就表白:我更爱写作,更爱中国菜,所以我很享受我的工作——我遇到的其他美食记者可不这么想。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在做一个为餐厅免费(或收费)写宣传资料的低级工作,不喜欢,价值不大,如果版面费不能算作价值的话;更夸张的是另一家公关公司的项目经理。虽然她已经连续三天只睡了两个小时,但她仍然可以陶醉地认为这份工作可以实现她的职业理想,因为她可以认识很多人,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所以这份让她保持清醒的工作“很有趣”。更何况她在自己的国家也不能以监制的身份出现在项目中。她最多只是个高级助理。当然,这两位备受瞩目的专业人士都是海外来客。
这种对职业认知完全不同的态度,很可能来自不同的文化。内向的东方文明更崇尚低调处理自己的感情——无论是对工作的热爱还是对生活的追求,通过淡化情绪来彰显自己的高尚品格或智商。国外的西方文明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激情和认真。哪怕只是有点好奇,也愿意用“非常兴奋”来形容。哪怕只工作半个小时,他们也愿意告诉别人,这是因为“我热爱我的工作”。
也有可能是工作机会的稀缺程度不同。在开放30年的中国,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依然匮乏。在我看来,专业人才并不稀缺,但所有合格的专业人才都渴望成为专业人才的领导者,剩下的愿意做专业人才的“人才”都是不合格的,所以就出现了想招聘的人做不到,想找工作的人做不到的冷状态。而在人才体系相对完善的欧美国家,能找到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匹配的工作是一大幸事,所以工作机会更容易珍惜。【/br/】我一个在外企十几年的朋友告诉我,在和无数外国人打过交道后,他认为外国人比中国人更懂得职场上的“政治正确”。他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激情和努力,对细节和琐事表现出更多的认真和严谨,这会让老板更满意,当然也更有可能做好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混”工作。用“混”来形容工作的中国人,真的要小心了。如果你的老板听说了,也许你会丢掉现在的工作。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心灵物语:“混”在中国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