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挖泥船筑堤堵口试验研究报告(三)
四。挖泥船筑堤试验研究。测点选择
马家堡堤段是元南堤中湖堤的一部分。由于地处老河套,地势低洼,无法人工取土,机械运土投资较大,未按标准进行修复。但该路段的土源、施工条件、水位、土质等。
2。试验前准备
马家堡截流工程指挥部成立于1984年9月中旬,负责组织施工。同时,试验小组进驻现场进行试验研究,指导现场施工。首先测量了1: 2000比例尺的坝址和土料场地形图,并根据坝体设计了断面。计算的堵口总土方量为33.34万立方米(不包括消失、淤积、坍塌和4处子堤决口造成的损失土方),并做好施工放样,设置大堤中心线、侧脚线、临时通航等标志。同时,指挥部与汉寿县的挖泥船签订了施工合同,使用两艘80m3/h的挖泥船承担施工。
3。施工方法
(1)水下填筑。1984年10月15日,汉寿县船队用1号、6号挖泥船开始水下填筑,1号位于水岸坡,6号位于回水坡。两艘挖泥船都在距离大堤中心线400米的地方开挖,输泥管沿着中心线两侧来回冲刷填筑。到1985年3月初,堤基已从河床最深处29米填至31米,出水宽度120 ——。
(2)分池分边,循环冲填。1985年3月下旬,堤基表层土基本固结,固结厚度约30—50厘米,于是组织劳动力修筑了高3.0米(标高34.0米)、宽1米、沿内外坡脚1: 1.5的内外坡的一级子堤。700米的堤岸利用原有堤岸分成两个沉淀池,1号池长325米,2号池长380米。在修建子堤的同时,我们采用了垂直于子堤的方向,每隔20米交错埋设两层直径为0.5米的管束,共埋设12吨柴璐,以利于泥浆的早期凝固。沉淀池建好后,又增加了3号船参与水力填筑。1985年4月上旬,三艘船集中灌满1号池。逐渐使泥浆沿子堤侧流向中心线。每次的填筑高度和时间取决于子堤的承载能力。原则上每池填筑时间为一个月,每次填筑高度约为0.5-0.8m(指填筑高度而非泥面高度)。到1985年12月中旬,充填高度达到33.8。在一级沉淀池填筑过程中,由于子堤薄、质量差、排水效果小、填筑速度快,导致4次子堤塌方,损失土方1万多立方米。
1985年12月底,修建了二沉池堤,堤高2.5米(堤顶高程36.5米),堤宽坡比不变,质量夯实严密,没有埋设排水芦苇柴捆。至于进泥法,还是反复的冲填。排水导流在子堤和基础较好的地方挖一个底宽1.5米、高度比每次计划冲填高0.5米的溢流口,口底和流坡用草垫和薄膜覆盖,避免冲刷。同时组织专业队伍对工程进行昼夜巡逻,维护防护堤,及时处理和加固险情。另一方面,采用打田埂的方法,用木耙将塘内淤泥铺在堤坡脚下,防止渗漏和滑坡,保证了二沉池的顺利施工。到1986年6月中旬,堤坝平均高度为36米,高36.5米,宽48-52米。到1986年6月底,灌装停止。
(3)人工填充、整形、打顶。堤防填高36米后,由于面窄,堤防修复后,池容量小,停车时间长,行车时间短,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工期会延长。同时,第一、二池容量的填充尚未完全排水固结,发现内外堤脚已抬高,说明堤身仍在下沉。如果继续建仓填筑,堤身可能会垮塌。因此,决定停止用挖泥船填充。1986年冬修的时候,用的是人工补。由于吹填土未进行排水固结,人工将吹填土修补至38米标高时,部分路堤发生膨胀滑移,挖沟排水后才稳定固结。
1989年至1992年,在安乡抱抱斗岗、钱粮湖农场的采桑湖堤段,用这种技术修筑了7公里长的堤防。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