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魅力型”向“制度约束型”企业转变
“魅力型”企业面临的挑战
今年以来,我们一方面为联想收购IBM PC业务的消息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不时被披露的知名企业丑闻而担忧,如曹打工皇帝陈九霖越权炒油,导致公司亏损5.5亿美元;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等5名高管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拘留;AOEX涉嫌拖欠长虹4。
7亿元,导致公司股价跌破公司净资产。当初都是“狗赶鸭子上架”的企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瞬间陷入困境?
虽然这些丑闻缠身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魅力型企业。也就是说,这些企业都有一个“个人魅力无限”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甚至个人威望超越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他们通常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这个充满魅力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初为打破旧体制的束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职业经理人把企业的影响力建立在个人声誉的基础上时,一旦他去世或者出了问题,企业就会立刻陷入危机,这就使得职业经理人获得了很高的议价能力。有了这种口碑和能力,才能在旧的制度环境和人际关系下,为企业赢得发展空。
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法制的完善和市场竞争的规范,这种魅力型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在魅力型企业中,职业经理人掌握控制权主要不是来源于产权制度约束下的出资人授予,而是来源于职业经理人的议价能力,这可能导致以下问题:第一,制度约束的缺失会导致职业经理人滥用控制权。因为投资者要承担企业的风险,也就是破产总是要打破所有者的财产,所以相对来说,管理者比投资者更有冒险精神。如果把这种冒险意识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管理者控制的企业可能会超越投资者狭隘的视野,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如果这种冒险意识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管理者就有可能用所有者的财产承担不必要的风险,甚至用过度的风险投资或经营行为来达到个人目的,比如制造个人的市场撬动效应。滥用控制权的典型案例是陈九霖恶性炒作曹的石油期货。
第二,在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的条件下,管理者会滥用控制权来实现个人目标,从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魅力型企业中,管理者通常会做出杰出的贡献。一开始政府可能只投入一点钱,或者只给一些政策。管理者凭借个人能力,让企业滚雪球。没有必要的股权和报酬激励,随着企业越来越强大,管理者可能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愿意现状。因为一旦管理者失去控制,他所有的投资都将付诸东流。这种担心在你即将退休的时候尤其明显。于是,他们可能凭借自己的绝对控制权,甚至牺牲企业的利益,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比如无节制的在职消费、公司利润的转移、国有资产的分割等。伊利五大高管挪用公款就是一例。
第三,在人治重于法治的条件下,管理者的傲慢行为无法得到及时制止。一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企业外部的所有者很难观察到管理者的行为,或者是因为投票权的廉价,投资者缺乏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即使投资人观察到了经理人的不当行为,由于经理人的个人魅力已经超越了企业的影响力,投资人通常也不敢把他们作为最后的手段来攻击,生怕企业像雪崩一样垮掉。在企业内部,由于管理者热衷于创造个人权威,所有大事小事都由一个人决定。一旦个人权威结束,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职业经理人往往被明星夸得天花乱坠,很难听到真话,决策错了也没人敢说;当企业倒霉的时候,职业经理人就成了孤家寡人,被别人抛弃,甚至被扔到雨中。这些都是我们看到那些魅力四射的企业瞬间崩溃的原因。
善待企业家不等于纵容企业家
虽然我们耳闻目睹了一些经营者将公共利益变为私人利益,甚至一些魅力型企业失控的事实,但这不足以妖魔化企业家的形象。现代经济理论一再证明,企业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企业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熊彼特断言:“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的国王。”因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灵魂,而企业家恰恰具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所以他们能够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组合企业中的资源,捕捉盈利机会。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家在创造财富和促进增长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美国的艾柯卡,还是日本的松下幸之助,都导演了企业成长的奇迹。中国企业发展的大量事实也印证了企业家的重要性。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