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吸纳风险投资应避免哪些误区
获取风险投资有哪些常见的盲点?企业如何避免?
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中投企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晓文、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品高、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张梅。他们根据自己平时接触的案例,总结了企业吸收风险投资时常见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尽职调查”不配合
浙江钱先生获得一项智能电热水器专利,投资150万元建厂。[br/]钱先生对他的项目非常乐观。为了改进技术,扩大销售规模,2004年11月,他把这项技术带到了上海投融资交易会。
投资方了解情况后告诉他,虽然产品已经获得专利,但不能保证产品的“绝对竞争优势”,要等“尽职调查”(对项目进行专项调查)后再继续谈判。【/br/】对此,钱先生无法理解,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还要被调查。这不是故意的尴尬吗?当场和投资人发生了争执,结果可想而知。
点评: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个人)获得一项专利或奖项,不会成为投资人关注的焦点,除非入围国家863、923计划这样的权威评选。
在决定投资之前,投资者通常会进行“尽职调查”。对于融资人来说,与其盲目看好自己的产品,不如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王品高
夸大盈利前景
一家制药公司开发了一种缓解关节疼痛的自助仪器。根据预期,他们给这台仪器定价为580英镑。后来,他们发现市场上有类似的产品。虽然效果略逊一筹,但价格只有300多元。
公司在为融资辩护时,用“一片光明”来形容市场前景,并断言一杯空的利润在200以上。当投资者询问潜在的市场风险时,他们避免谈论自己的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定价过高的缺点。
投资人经过调查,认定利润空没有预期的高,于是放弃了投资计划。
点评:
融资方要对投资人诚实,信息完全透明,尤其是在抗辩过程中,不得吹嘘或隐瞒可能存在的风险。而是坦诚自信地说出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准备好的解决方案。
风险投资不可能没有风险。投资人关心的是融资方是否想出了解决方案。如果融资人知道风险,却避而不谈,投资人可能会认为他人品有问题,这也正是投资人最担心的。王品高
先花钱再融资
最近刘先生一直“傻眼”。上个月,他和一家风险投资企业谈好了500万的融资,约定资金本月到账。【/br/】刘先生招商引资主要是为了扩大生产,所以在签订协议后,用原本打算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购买了设备,准备在风险资金到账后一次性购买原材料。
然而,到了约定的期限,资金并没有到账。经过打听,投资人看了另一个投资项目,离开了他。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