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课件与作业(2)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摘要
土地经济理论
重点和难点
土地的供给和需求,
地租的概念、性质和形式。
土地财政和土地税。
解释内容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第一节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一、土地的供给
土地的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和未利用的后备资源之和。土地供给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两个方面。
例:是非题:土地的供应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的数量,不包括已利用资源的储量。
(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是指土地中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部分。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自然供给量是固定的,没有弹性。地球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占70.8%,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2%。目前人类真正能利用的土地约为7000万km ㎡。
制约土地自然供给的主要因素有:①适宜人类生产生活和动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条件;②资源条件;③交通条件。
(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力进行开发后,可供人类直接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土地的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主要因素有:①土地的自然供给。②人们的土地利用知识和技术水平。③交通条件。④土地利用集约度。一般来说,土地利用越集约,其经济供给就越增加。⑤社会需求。
二、对土地的需求
人类要想生存和发展,需要土地作为生活场所,需要土地提供衣食住行。土地需求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
土地需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土地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或者说是衍生需求。是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导致了对土地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主要因素有:①人口变动。②经济发展。③人类土地利用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三。土地供求关系
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的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的用途来增加土地的供应。
土地的供求和一般商品一样。在自由竞争的情况下,供求决定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供求。
由于土地的短期供应量是特定区域的某个值,其短期供求关系如教科书图2-1所示。
土地市场的供求机制是决定地价的主要因素之一。需求大于供给,地价上涨,供给大于需求,地价下跌。
第二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内涵
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投资者在同一块土地上不断加入某种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增量(边际收益)迟早会减少。
这里的土地报酬可以理解为土地产品的产出,反映土地的生产力。为了考察劳地结合对土地补偿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平均补偿和边际报酬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各种类型的报酬定义如下:
①总报酬,即总产出,可以记为TP;②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一因素的投入可记为AP;③以劳动力(L)为例(下同),边际报酬,即某种要素的投入不断地加到同一块土地上,最后一单位附加要素带来的总报酬增量可以记为:MP = △ TP/△ L或DTP/DL,这是生产函数对劳动力的一阶偏导数。边际收益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率。
教材的表2-1列出了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劳动力投入的变化与农产品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将上表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可以得到教科书图2-3中的三条曲线:总补偿曲线、平均补偿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二。土地补偿曲线与补偿三阶段分析的关系
1。总报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的关系
从几何学上讲,边际收益等于总报酬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导数的几何意义),总报酬曲线对应的边际收益点就是拐点[拐点]。边际收益为零,此时,总报酬。
2。总薪酬曲线和平均薪酬曲线之间的关系。在几何学中,平均补偿等于总补偿曲线上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因此,当原点与总补偿曲线上某一点的连线恰好是总补偿曲线的切线时,斜率,从而是平均补偿。
3。边际收益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当边际收益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有上升趋势;当边际收益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开始下降;当两者相等时,平均奖励。根据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我们可以把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平均报酬由上升变为下降之前。在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先升后降,劳动投入达到一定量时的点,对应的点称为转折点。在达到边际报酬之前,总报酬曲线的下凸段是报酬递增阶段,其产出弹性大于1;从边际报酬点开始,总报酬曲线开始向上凸出,进入报酬递减阶段,产出弹性在转折点之后开始降低。当边际收益曲线穿过平均收益曲线时,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之后边际收益低于平均收益。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因此增加劳动投入可以带来更大比例的总报酬增长。因此,现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持续的劳动力投入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