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瘀血的形成及病机
血瘀主要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饮食生活不节,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停滞不前。或血热、外伤、出血等原因引起的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内容如下:
(1)气虚血瘀:气的载体是血,血的载体是气,气血运行正常。
(2)气滞血瘀:气运血瘀,气滞血瘀。如果肝气郁结,不利于缓解和释放,气机不畅,血液循环也会受阻。
(3)血寒引起的血瘀:温血就行,寒血就凝。如果感受到外寒,或内阴寒盛行,寒邪入经,经络收缩而焦虑,血液因凝固而受阻,从而形成瘀血。
(4)血热致血瘀:热入营血,煎烧营阴,血热交结,或血粘稠,运行不畅。考试网站采集或烧灼静脉,迫使血液奔流,使血液在脏腑之间溢出或积聚在某一器官,可形成瘀血。所以《医林补正》说:“血冷则凝结成块,热则苦成块。”
(5)外伤致血瘀:指各种外伤,如跌打损伤,或过度负重损伤等。,可对外损伤皮肤,对内损伤脏腑,使血液离开隧道,不能及时消散或排出,造成瘀血。
(6)出血引起的血瘀:除上述外伤性出血外,经血不能及时排出体外,成为血瘀。出血后(主要指内伤出血),专用收涩止血药或过度使用寒凉药物,可使经血凝结不散,使经血停滞不畅,形成瘀血。
(7)情志内伤或饮食起居不当致血瘀:情志内伤可致气滞、气滞、血瘀,久则成血瘀。此外,古代医生认为,饮食起居不当也会导致血瘀等疾病。所以《辨证论治规范》说:“饮食起居,不当,可使血瘀停滞,故多病皆因血瘀。”
淤血后失去了原有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对身体是有害的。可阻碍正常气血的再生和运行,从而发展为血瘀兼气血不足的证候,或使经络不通,血瘀导致气滞,久而久之可能进一步导致“证积”等疾病。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