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别络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别络,第1张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别络,第2张

基本概念

络脉也是经络的分支,大多分布在体表。有十五条络脉,即十二经脉中的一条,加上任、督、脾的络脉。另外,如果加上胃的大络,也可以称为十六络。

一般特征

络脉是络脉系统的主要部分,也是络脉的主干,在全身无数微小络脉中起主导作用。从络脉中分出的微小络脉称为“太阳络脉”,即《灵枢脉度》中所谓的“太阳为分络脉者”。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浮络”,即灵枢经络中所谓的“浮通络”。络脉从较大的络脉中分出后,脉气逐渐变小,与躯干的组织关系密切。

络脉多为斜支,其分布也有一定的部位:

四肢:阴经的络脉在阳经的表里,阳经的络脉在阴经的表里,沟通两经表里,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不足。

躯干:有三条络脉分布于身前、身后、身旁,即任何一脉的络脉都散在腹部;督脉运行于背上,散于头上不走太阳穴;脾的大络脉散在胸胁。这样就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基本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两经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阴经与阳经分离、阳经从阳经分离到阴经的方式,在考试网站上收集,沟通和加强两经之间的物理联系。在侧支循环过程中,虽然也进入胸腹腔与内脏联系,但没有固定的侧支关系。络脉侧重的是分布在体表的阳经和阴经。

2.控制全身络脉的作用:十二经脉的“络脉”是各经脉络气的聚集点和枢纽。如任脉的络脉散在腹部,具有统率腹部阴经经络的作用;督脉的络脉虽起于长强穴,但其脉气散于头上,不去太阳,有统率头背部经络的作用。脾的大络脉散于胸胁,对气在全身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也加强了全身络脉的联系。

3.气血渗透滋养全身:太阳络和浮络,太阳络和浮络从络脉中分离出来,由大到小遍布全身,与全身组织接触面广。这样,经络中运行的气血可以通过络脉和太阳络脉从线性流动扩展为平面分散,从而充分发挥其对全身的营养作用。

行走姿势

十五络脉的循环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络脉分支于肘下、膝下,表里络脉相通。任脉的络脉分布在腹部,督脉的络脉分布在背部,脾的络脉分布在体侧。具体如下部分:

三阴之络
三阳之络
足三阳之络
足三阴之络

手太阴之络
手太阳之络
足太阳之络[ Br/]首阳明
足少阳
足少阴
督脉
手厥阴
手少阳
足少阳明[/br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基础理论:十五别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