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第1张

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第2张

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的形成都源于水谷的精微和肾精,精微和肾精都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二者在生理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利用和病理上的相互作用。《二十二难经》云:“气主温热,血主润泽。”即简要概括了气血的功能差异。但气血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具体有四种关系:气能生血,活血,摄血,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血:气能生血,就是说血液的成分及其产生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也就是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都来自于脾胃运化水谷的精气。从饮食的摄入,转化为水谷精;从水谷精华到戚颖和津液;气和津液转化为红血丝离不开气的运动,也就是气化。所以气可以生血。如果大的考试网站集气充沛,生血功能也强;气虚,血液的化生功能也较弱,甚至会导致血虚。因此,在血虚的临床治疗中,常采用补气的药物来提高疗效,这是气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能激活气血:血属阴,主静。血液不能自行作用,其循环依赖于气的推动,从而导致血液循环,气滞则导致血瘀。例如,血液的循环依赖于心气的提升、肺气的散布和肝气的疏通和排出。所以气虚导致推进无力,血液循环缓慢;气滞则导致血液循环停滞不畅,甚至淤血。当气紊乱时,血液循环也会随着气的升降而紊乱。如果血随气升,可以看到面红、目赤、头痛,甚至吐血;淤血时可见腹胀,甚至出血、崩漏等。在临床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中,常将益气、行气、降气等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是行气活血理论指导临床的实际应用。

气能吸血:吸血是气固吸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环而不脱脉,主要是靠气对血的固摄。如气虚,血淤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性疾病。为了止血,要用补气抽血的方法。

以上三个方面(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气能吸血)可以概括为“气为血之统帅”。

为气血之母:血为气之母,即血既是化气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气的载体,给予气充足的营养。因为气的能量很大,容易逸出,所以必须附着在血液和津液上,才能存在于体内。气若失附,则浮无根,易脱气而散漫。所以血虚者容易气衰;失血者,必失其气。临床上治疗大出血常采用益气化瘀法,其机理就在于此。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基础理论:气和血的关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