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藏族医学特色诊疗:治疗
藏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灵活运用。
药物治疗
藏医理论认为,人体由肺、千叶、腊肉三要素组成,正常情况下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疾病是由这三个因素之间失去协调和平衡而引起的。药物治疗的目的就是纠正这种不和谐,恢复平衡。另外,根据疾病的性质,大致可以分为寒热两种。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虚实,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藏医在用药物治疗时,提倡使用药物引子,从而将所用制剂引向患病部位。比如白糖作为治疗单纯发热的药物引子,即不涉及有其他并发症者。以红糖为引子治疗感冒疾病;蜂蜜作为引子治疗腊肉病或者黄水病等等。
除了药物介绍,还要注意药物的给药,保证更好的疗效。比如药丸一般用开水送服,感冒疾病用热开水吞服;相反,性病是用凉开水治疗的。至于杂病,也就是寒热兼有者,用温开水送服。凡是慢性病都要用动物骨头汤,红巴基斯坦病要用獐牙菜汤,腊肉病要用香菜汤。
对于服药的时间,藏医也是比较讲究的,特别注意与进食时间的配合,以取得疗效。
此外,还要注意复杂疾病的用药原则,分清主次疾病和标本。比如人体的各种疾病,首先要调理脾胃,改善身体的营养状态,因为脾胃是身体抵抗力的基础;对于有心脏、大肠、生命线的患者,应以调肺的配合为主;对于胃、脾、肾的疾病,应以培根的协调为主。对于肺、肝、胆的疾病,主要是调理和清理体内的热,才能达到应有的疗效。
(2)放血疗法
这是藏医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技术,有很好的疗效。实施放血疗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出血时间、部位、操作流程、出血量等。
适应症:放血疗法适用于热病及体质较强的患者。如鼠疫、波动性发热、传播性发热、疔疮、丹毒、黄水病、麻风病、疮疡等。但有些疾病不宜用放血疗法治疗,如偏寒性疾病,如水肿、胃火不足胃寒引起的消化不良、暴食症、培根氏病等,孕妇、体弱者、产后、儿童及七十岁以上老人忌用。
放血时机:根据病情和疾病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早、中、晚期进行治疗。在热性病早期,当热病发作,热势过盛时,应及时放血。有些疾病是在病程中期。寒战停止,身体感到麻木时,及时刺血,释放邪血,避免热量扩散,难以控制。但在血液病和千叶病的过程中,病血已经在动脉中扩散,或者由于饮食不当,余热未消,已经在动脉中扩散。虽然是晚期,但是可以通过放血治疗。
出血时,如果流出的液体又黄又稀,甚至有泡沫和粘液,那都是坏血。如果放出的血颜色鲜红粘稠,显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次放出。至于放血多少合适,也要看病情和患者的一般情况。一般如果患者身体强壮,可以多给一点放血。出血后,一旦血耗完,血好了,就要停。不要流太多血。
藏医放血过程包括以下步骤:鼓脉、喂刀、验血、控制失血。所谓击脉法,就是尽量使血液流动旺盛,需要在放血前三天服用一些药物如三国汤(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组成),以将病血与好血分开。出血前应先暖身,待血流通畅后,用扁绳将以上部位扎紧。针头注射血液的穴位是固定的,要避开要害部位和命根子部位。
(3)艾灸
藏灸历史悠久。从敦煌石窟出土的“藏医艾灸疗法”残迹可以看出,早在公元7世纪,藏医就广泛采用艾灸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当时还可以用艾灸治疗各种热病,如千叶病、瘟疫病等。可见艾灸疗法在藏医中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藏医艾灸的材料主要是艾叶。一般在秋天的吉日采集艾叶。当它们变干后,用棍子打碎,然后揉成球。艾球大小因施灸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做成底宽顶尖的锥形,便于照明。若艾灸四肢关节,艾舒大如拇指;用在头上和四肢艾灸的时候比较小,像小指关节。对于身体的一般穴位,艾炷要做成羊粪大小。此外,还可制成豌豆、诃子大小,供儿童食用。也有做成艾条的。
目前艾灸一般不用于热病,多用于寒病,尤其是胃火下降、消化不良、水肿、肿胀、寒胆病、头四肢黄水病、炭疽、瘰疬、虚热、神智不清、癫痫、健忘及热病恢复期。艾灸适用于一切由腊肉、肺病转化而来的寒性疾病,疗效满意,尤其是黄水病、脉象病。
藏医的艾灸一般都有固定的穴位。穴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类似于汉族中医的“阿是穴”,即根据患者主诉疼痛的穴位,痛点即施灸的穴位。另一类是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的固定穴位。
施灸时,将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后,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在达到所需的强度之前,不要随意移动。所谓“强”,就是当患者燃烧后感到灼热甚至微痛时,就要将燃烧的艾炷取出,这样才算强。根据疾病的需要,各种疾病所需的腧穴数量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艾灸方法。主要区别在于艾灸的强项不同,具体来说:
烹饪方法:用于慢性顽疾,如瘰疬、肿块、痈等。,一般需要20次以上的强灸;
烧法:适应症为心风病、黄水病等。,而艾灸一般需要15次;
烘焙方法:适合慢性病、虫症、便秘、便秘人群。一般5 ~ 7强需要艾灸;
方法:所用的艾炷很小,大概和豌豆差不多大,多用于儿童患者。一般艾灸只用一次。
另外,对于产后、腹泻等疾病,艾灸只能用3次左右,过多有害。
艾灸疗法结束后,让患者稍停片刻,然后散散步,当晚不要喝太多水,以免影响艾灸发热。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饭后立即艾灸,否则疗效差。
(4)呕吐法
恶心诱导疗法是一种使用药物诱导呕吐的疗法。它也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主治消化不良、上腹部或脘腹胀满、误食有毒物质、腹内寄生虫逸入口中又返于腹部、胃中各种腊肉,包括紫痰、灰痰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呕吐得到很好的效果。
呕吐的禁忌症,主要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孕妇、儿童,不具备。至于误服毒药,如果已经很久了,毒药已经不在胃里了,就不用催吐了。
呕吐之前,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一般可以全身涂油。热的话可以用新鲜酥油,冷的话可以用植物油,但是腹部可以少涂或者不用。让病人安静地休息一会儿。
呕吐的具体做法是天亮喝汤剂,喝完马上漱口,然后坐起,不要说话,不要着凉,穿暖和的衣服。如果开始觉得恶心,就要克制自己,耐心等待,而不是马上把头吐出来。可以把分泌物咽下一两次,然后低下头吐出来。如果感到头晕,膝盖发颤,就要观察呕吐物的内容物。
如果轻则恶心,重则吐不出来,要用一根鸡毛去吐,扫清喉咙,或者用手指去摸喉咙。可以马上吐槽。一般吐沫的内容物都是水一样的液体,粘液样的液体更糟糕。如果吐量达到2升,说明已经吐完了,效果不错。如果是1升,效果还不错,但如果只是半升,效果就差一点了。
恶心是一种剧烈的治疗,有时会出现一些反应,要密切关注。比如吐出大部分,连胆汁都会逸出,就要用石榴、熊胆、红花的粉末内服。如果呕吐物中有血,将熊胆、朱砂、豌豆花、大黄、白糖研成粉末,然后用紫草汤煎服。
呕吐后应仰面休息,或靠在椅背上休息,用清水漱口,用香附、新酥油在房间内熏。你也可以服用明亮的生理盐水来清除催吐剂的功效。呕吐后一般感觉胸中有光,味香郁,效果明显。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