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师 复习指导:肺痈

中医医师 复习指导:肺痈,第1张

中医医师 复习指导:肺痈,第2张

证候特征

毒瘀和血腐成痈引起的肺痈症状,如发热、咳嗽、胸痛、呕吐、腥臭痰浊,甚至脓血便是肺痛的症状。本病起病较急,常伴有突然恶寒或畏寒,高热,午后甚热,咳嗽胸痛,咳嗽痰浊。十几天后痰量增多,痰呈脓性,有腥臭味,或脓血,甚至更多血。随着脓血排出,体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好转,数周后逐渐恢复。如果脓毒不洁,持续咳嗽,脓血臭痰,低热,多汗消瘦,可转为慢性。舌红、苔黄或腻;脉冲滑差数,或实数。恢复期常见气阴两虚,故舌红或淡红,脉细或弱。

“病因和发病机制”

此病因感外邪,内侵肺,或痰热盛而蒸灼肺,致热毒血瘀,痈肿血烂,肉烂化脓。

1.外感多为风热外感,从口鼻或皮毛侵入肺,或风寒袭肺,未能及时发散,内义不解,郁化为热,邪热熏肺。

2.痰热素盛,平时饮酒过重或食辛辣厚味,属蒸痰热,烧于肺;或肺有痰热,或其他脏腑痰浊血瘀日积月累,上干于肺,形成肺痈。如果痰热蕴肺,加上外感风热,内外邪合而为一,则更容易引起此病。在《医案金镜·外科心法要点·肺痈》中已指出“本病多因肺热蕴结,风邪回归,久于痈”。

3.劳累过度、正气虚弱是疾病的重要内因,因为外健虚弱,外邪容易乘虚而入。

病位在肺,病理性质是真的,属于热。因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气阻肺络,瘀血成瘀,导致痰热瘀结,出现痈肿、血腐生脓,肺络受损,脓肿破溃漏。痈溃烂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变和瘀血。

本病的病理演变过程可表现为致病因素随病情发展而消长,表现为初始期、痈形成期、化脓期、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因风热(寒)邪犯肺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与生同病,热积内蒸,热伤肺气,肺神志不清,恶寒发热,咳嗽等肺生特点。

2.痈期的特点是邪热犯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和血,热伤血管,血瘀,热空血瘀,酝酿成痈,表现为高热、畏寒、咳嗽、气短、胸痛等痰、瘀、热毒蕴肺的症状。

3.溃烂期表现为痰热瘀阻肺络,肉烂血烂,肺损伤,脓肿溃烂,排出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痰。

4.恢复期,脏腑疾病内陷外漏后,致病因素逐渐衰竭,病情趋于好转。但由于肺损伤,祛邪消虚,阴损耗气的病理过程,随之而来的是正气的逐渐恢复和痈的痊愈。如果败血病崩后未尽,邪爱不足,每次拖延反复,久而不愈,病情轻则慢性化,重则慢性化。

“诊断”

1.起病较急,常伴有突然发冷、高热、咳嗽和胸痛,呕吐大量腥臭浊痰,甚至脓血便。

2.脓血浊痰吐入水中,沉者为痈,浮者为痰;如果嘴里感觉不到生黄豆或生豆浆的腥味,就是肺痈。此外,慢性病变还可见“爪甲紫曲”,指尖鼓槌状。

3.胸部X线片示肺部大片致密炎性阴影或亮区及液面。

4.支气管碘油造影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肺痈的诊断。

“鉴别诊断”

肺痈应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1.风温表现为风温初起发热、咳嗽、烦渴或胸痛伴气短,与肺痈初起难以区分。但经过正确及时的风温治疗,一般邪气会被气化解,一周内体热下降,病情好转。比如患病一周后,体热不消退或变得更加充沛,或退而复升,痰浊,喉中有明显的鱼腥味。要考虑肺痈的可能。

2.其他肺部疾病表现的痰热蕴肺证,也可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咳痰、带血等症状。但多为气邪热所致,病情较轻。属于痰热蕴肺之证,常呕出黄稠痰,痰量多,有血丝或血丝。肺痈是由于瘀血积热,脓肿流脓溃烂,病情严重,可见大量腥臭脓血、浊痰呕出。

辨证要点

1.掌握致病的疾病。该病表现为热毒瘀于肺,导致痈、脓。所以起病快,病程短,以邪实为确证。临床表现为实热证。

2.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和临床表现,辨证可分为初发期、痈期、脓肿期和恢复期,作为辨证的依据。

“治疗原则”

清热解郁,解毒排脓祛邪是治疗肺痈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应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前期清肺祛邪;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化脓阶段要排脓排毒;在恢复期,阴伤耗气者可滋阴益气,久病恶爱虚损者应扶正祛邪。在肺痈治疗过程中,应坚持在脓液形成前服用大剂量的清肺消痈产品,尽量使其消散。已经出脓的要排毒排脓。根据“脓必排”的原则,特别是排脓是首要措施;脓毒清了之后,就要补虚养肺。

肺痈发病快,邪实证其突出表现。所以忌用温辛之粉,以防邪热膨胀。同时,不宜过早给药补涩,以免扶邪,延长病程。即使有虚像,也要分清主次,酌情兼顾。

位律师回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医医师 复习指导:肺痈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